八 绍兴的宋桥——八字桥和宝祐桥
今年一月因禹陵与兰亭修理工作,再赴绍兴,于是做了这次调查,同行的有浙江文管会朱家济及张家骥同志,张家骥同志并帮助进行了测绘工作。
这次调查所得除八字桥系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所建外,又发现另石桥名宝祐桥的,系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所建,较前者还早三年,更是一件意外的收获了。绍兴系浙东水乡,河道纵横,与苏州并为江南水城。同时附近又产石,因此石桥甚多。实为研究古代桥梁的一个重要地区。宋桥我们除在宋画李嵩的《水殿纳凉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上面见到外,实例至为难得。这两座桥,在中国建筑史与桥梁史上不失为重要的证物了。
八字桥位于绍兴市城区的东南,因为跨于三条河的汇合处,根据实际的需要,于是在平面与形式上有似“八”字,因此大家一向都名之为八字桥。
这桥跨于南北流的一条主河之上,在主河的两侧尚有小水二条,一从东流入一从西流入,而大道仅自西向东迄桥为止,桥东则为民房,桥南沿河两岸皆为主道,桥北东岸亦同为主道,因此在平面的处理上,就根据交通的需要安排了,于是桥的踏跺,在桥南是用两道,在桥北是用一道,在桥西也用一道,因为桥南的系对称,复向前略作斜状,并不是平行的,远远望去好像一个“八”字。另外在桥的东西两支水上,复构二小桥,西桥又为主桥的一部分。此二小桥形式也为梁式,唯皆无石柱,如今两支流已埋没,东桥也已拆除。
桥是梁式石桥,每面置石柱九根,石柱下的结构,是用大条石两层,下层约高80厘米,上层约高1米,其上置石柱,石柱之底置于槽内以资牢固,条石下系大块乱石,以当地一般石桥做法而论,最下当有木桩。石柱高约4米,并不是垂直竖立,略有“侧脚”,其方向朝外,紧贴于两侧金刚墙上,以增其稳定。石柱上置大石梁一层与石柱平行,其上则为石梁,长约4.85米,外侧用石二层,略作月梁形。阑干系石制,望柱上多数刻有捐者姓名,望柱头雕作复莲形,寻杖下用云栱斗子,云栱的云纹是凸出刻的,阑版只一层无雕刻,这些阑干显然不是一个时代的,和附近的明代万历二年(1574)修的广宁桥阑干雕刻相较,一部分阑干刻法生硬平浅颇多似处,则明代重修所换甚多,到清代及以后亦有增补,但大体上形式还能一致。
这种桥的形式,在设计时解决了比较复杂的交通问题,给我们今日的工程上很大的启示,这种做法在宋代可能很普遍,《南宋古迹考》吟竹锁成的跋上说:“如清湖一条,考中专指运河一注,未免凿矣,不知周淙淳祐《临安志》载:清河自流福沟引湖水入城,潺潺东流,至众安桥而止。皆谓清湖。又按陈宗之(超)题武衍寓居清湖诗云:二水合流当户过,一山分影入楼来。以近日形势考之,当在今驻防营八字桥左右为是,而清湖河之名,于是乎有佐证,今运司河安得有二水合流之迹乎。”文虽出清代人之笔,然“二水合流”与“八字桥”之称,在河流与桥的形式方面,不无可以参证之处。
建造年代,在桥下西面的第五组石柱中有“时宝祐丙辰仲冬吉日建”的正书题字,高三尺二寸,宽五寸五分,字径四寸(尺寸系据乾隆《绍兴府志》)。案宝祐丙辰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据清乾隆《绍兴府志》:“案桥已载嘉泰(会稽)志,而以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得名,此盖记重建之书月,非创造也。”据此则此桥系宝祐间依原来形式重建,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杨周圣重修,1922年5月又重修一次,皆见阑版上题记。如今踏跺上有水泥行车道二行,大约即这时所加的。
宝祐桥在绍兴市城区之东,亦系梁式石桥,计面阔三间,其结构形式为石柱上加石梁,梁上凿槽置木梁,上再加石梁,如今木梁仅存一根。主桥部分甚平,其宽度约为5.75米,长约11米,因河中需通过较大的船,所以必须超出水面略高,致其前后必各引以一段踏跺。近岸石柱上的石梁,是用二层,在大石梁上再加小石梁,而石柱也较当心间的为低。桥两侧施石阑干,当心间的时间较迟,即左右次间的亦非原构。
建造的年代,在桥的两侧当心间石柱上,均刻有正书字二行,其左:“时宝祐癸丑。”其右:“重阳吉日立。”每方高二尺三寸,广六寸,字径五寸(尺寸据乾隆《绍兴府志》)。案嘉泰、宝庆二志均未载此桥名,可能以前或另有一名。宝祐癸丑是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绍兴南宋遗构著名的尚有附近的大善寺塔,这塔过去未能肯定是哪年建造,但我在勘察时发现了刊有“绍定戊子重修碑”“荣王夫人造”的砖,则此塔建于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与上述二桥为同时间的建筑了。宝祐桥在清道光十六年(1836)十二月吉日有望百老人陈□□者重建一次的题记,当然是指桥面与阑干等部分了。
八字桥之北尚有桥名广宁桥,为多边形拱桥,雄伟坚挺,桥心正对大善寺塔,为绝好的“对景”。据桥上石刻题记,桥系重修于明万历二年(1574),距今也将近四百年了。
载《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7期
八字桥北立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