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2章 兵行险凌云名动,城下盟高祥志丧

却说高恭复取江淮之地后,未几日,便有诏自建业传至。

恭闻知细情后,自言祸事将近。

此中缘由,当以分述。

自探得白哲恩领兵北往后,凌云便点齐兵马南下,直取江淮。

时吴军尽在彭城,寿春、合肥一线甚为空虚,故待凌云兵至,多数望风而降。

大军稍作歇息后,凌云欲挥兵南下,直取建业。

顾少华却觉不妥,阻道:“长江难渡,不如东复徐州失地,断敌粮道,胜之易也。”

云思量后却是不从,道:“吴兵势大,若断之生路,他等必舍命击我。依其舟船之利,我军安能相抗!事已至此,当趁高恭为葛将军阻击、建业空虚之际,我军速渡长江而击敌,如此方有胜算。”

众将附言称善。

凌云由是率精锐东进,寻机先行渡江。

未几日,报至建业。

吴帝高祥闻信大惊,道:“朕本以为王师所至,齐必望风而降。奈何事竟至此!莫非高恭有意纵敌乎?”说罢,便欲遣使往军中责罚。

杨逵急忙劝阻,大喝道:“敌已速至,当思退敌为要。”

高祥方悟,连连称是,遂令心腹王行端率五千宫城近卫烧毁杜桥,阻敌于江北,并传诏各州县,令诸军入都勤王,所需粮草皆于吴郡供应。

毕后,祥又差人往交州传诏,令杨明勋引军速至。

次日,王行端行至洪幕山时,忽有溃兵来投,言昨夜采石矶已为凌云所克,齐军尽已渡江。

行端大惊,见部众面露惧色,心知不可力敌,忙引部众退回建业。

且说凌云一路,自破采石矶渡江后,与军稍作休整,便兵发建业。

因吴国大军在外,江南空虚,故齐军得以所向披靡,仅用三日,便至建业城下。

时吴帝诏令方出,四方守军未至,凌云于是乘势攻城。

齐军悍勇,喊杀声震天,王行端势危难挡,渐落下风。

外城几近陷落。

高祥闻信生怒,力排众议,引宿卫至城头督战。

吴兵见皇帝亲临,士气复振,又将齐军击退。

激战数日,建业始终未克,临近守军渐至吴郡。

凌云闻报大惊,加之军中粮草将尽,将士多欲北逃,云一时心乱如麻,不知何对。

顾少华见云迟疑不定,进言劝道:“成败在此一举,岂能复有他念!”

云点头称是,于是亲至三军阵前,高声道:“我等舍命至此,是为受难同胞复仇,以建功业耳。今事未成,敌兵渐至,后复有大军相阻,当自思量,溃逃焉能生还乎?”

众人一时慌乱,不知如何。

云举剑朗声道:“而今建业空虚,诸公当奋勇向前,破敌王都,擒杀高祥,则功业自成,青史尽留名。有进无退,舍死得生!”

三军闻言,皆附声高喝。

云见乱心已止,遂差左右将赶制投石车推出,以激军心。

众人见利器已出,复生斗志。

事毕,凌云便将军中余粮尽散,使三军饱餐一顿,明日决死攻城。

时吴国各州诸军已渐至吴郡,约有三万之众,为临海王高堪统领。

左右力劝高堪进京勤王,堪却别有他图,以兵少为由不愿进军。

后被高祥数诏催促,不得已进至丹徒后,再不往前半步,行作壁上观之态。

未几日,斥候来报,称建业已为齐军所破,现吴帝困守内城,与敌巷战,社稷有倾覆之危。

左右闻报大惊,拜泣进言,力劝高堪入都勤王。

堪驳斥不从,诓道:“齐军势大,非我孤军可敌。我早遣人渡江往兄长处求援,待大军归来再议。”

众人无奈,面西而泣。

且说吴都战事。

齐军受凌云激励后,决意舍命攻城,加之有投石车相助,仅用一日,便将建业城门轰开,外城陷落。

凌云遂乘胜而进,两军陷入巷战。

吴军兵少势危,本敌齐军不过,但有百姓相助,自发袭杀齐军,战事一时僵持。

凌云本欲施以怀柔,但见己方损失颇重,心中迟疑片刻,遂令各部相机应战,凡有所抗,尽数屠戮。

乱战之中,王行端及其所部悉数战死。

杀至夜半时分,仅剩雨花台及宫城未失,余处皆为凌云所破。

次日天明,见齐军复攻而来,高祥惊怒不已,忙披挂上阵,登城头以激军心。

吴国军民众志成城,暂抵住齐军锋芒。

两日之内,凌云毫无建树,便令部众暂歇,稍缓攻势。

是夜,高祥见齐军无备,忙令贾似明携旨突围而出,敦促高堪来援。

凌云知晓后大惊,一夜无眠。

次日天明,云同左右商议后,先使葛文领兵进驻栖霞山,以防高堪,并差使入宫劝降。

高祥知其来意后大怒,叱道:“朕援兵将至,贼子已如翁中之虫,不思自缚早降,安敢如此猖獗!”说罢,便令左右将来人轰出。

杨逵见状,连忙劝阻,将来使置于偏殿后。

逵方进言道:“今事危急,四方援军未至,唯临海王高堪早携兵来。然陛下数召之,他却始终不从,连抗君令,恐有不臣之心。今凌云势大,不可硬敌,当设计以拖之,以候他援。”

高祥默然片刻,附言称善,便将齐使唤来,告道:“朕之援兵将至,汝等不退恐难自全。然朕不愿见生灵涂炭、百姓遭难,今欲施恩与齐罢兵议和,重修旧好。汝可回报凌云,告之朕意,若允便可详谈,不然自当决死。”

未几,使者归至军中,将信报于凌云。

云听罢不决,唤来顾少华,道:“本欲速擒吴帝,奈何兵疲将乏,久攻宫门不克。今四面皆敌,我军良机已失,高祥欲罢兵修好,不知先生何意?”

少华叹道:“我等焉有议和之权?”

云道:“事贵从权。此时贼兵未至,我等当早定大事。不然先机转瞬即逝,彼时万事皆休。”

少华道:“然闻高祥此言,不似真心,倒有拖延之意。既欲议和,何不遣使来谈,反以传话相诈。”

云道:“应是不知我意,故而不曾遣使。”

话音方落,忽有斥候来报,称于城外抓获吴国公卿。

凌云生疑,便召入内问话。

片刻,吴臣贾似明颤栗入内,叩头请饶。

凌云怒斥后,套问吴国细情。

似明早已破胆,连忙如实相告。

乃是高堪拒不从命来援,杨明勋远在庐陵,高恭方入江淮之事。

云急问道:“不知齐将何如?”

似明答道:“鄙人亦是道听途说,实不知情。”

凌云默然,稍作思量后,便将贾似明放还,并遣使随之同入宫城,行逼和之事。

待贾似明走后,贺世雄问道:“高堪无意来战,我等何不趁势进军,早擒高祥,以灭其国?”

顾少华答道:“我军久战沙场,将乏兵疲,已无力再战。纵然舍命得胜,亦不过为他人做嫁衣。高堪有兵三万,之所以驻足不前,是欲作壁上观,待我军擒杀高祥,他便可乘虚而入。想那高祥亦知此理,故凌帅与之和谈,早歇战事为要。”

世雄闻言,点头称是。

且说贾似明引齐使再入宫城,上报高祥细情。

众官闻高堪抗旨不从,尽皆哗然,有劝高祥与齐早定和议;有劝高祥早除高堪;亦有劝降之声。

祥燥怒不堪,转见贾似明旁侧之人面生,于是勉压怒意,问是何人。

齐使如实相告,并将凌云之意传达,欲得江淮之地而歇兵。

祥怒极而笑,叱道:“莫说高恭已回师江淮,不日便可入都勤王。纵无人来援,单论尔等军力,岂有克城之能乎?欲战便战,朕何惧哉!”

众官闻言大惊,皆拜劝高祥,当以社稷为重,万莫逼凌云过甚。

祥见百官如此,心生烦闷,摆手道:“容后再议!”说罢,退回后殿。

见齐使转身欲走,孙骏之忙上前拉住,将之带至偏殿歇息。

是夜,廷议复起。

高祥与百官争执不休时,忽有信自后宫传来,竟是聂蓉筠病逝。

祥再难坚持,闻讯拍案叹道:“恨未从我妻之言!今致此境,愧矣!”说罢,掩面而泣。

次日,凌云又遣使来到,将信送至。

高祥令左右就读,上写道:君不早断,不日必掘吴陵。

方听罢,却闻宫城外喊杀声起,高祥大惊,忙引众人登城楼观察。

只见城外数千齐军操戈列阵在前,齐呼号令。

其势雄武,慑人胆寒;其声威壮,叫人身颤。

高祥扶拦哀叹道:“奈何奈何!”

贾似明见状,忙拜道:“齐军势大,陛下需当早断,迟恐生祸!”

众官闻言,皆叩拜附议。

杨逵在旁默然,掩面自泣。

高祥无心反驳,终允和议,遣方怀德入齐阵商洽。

两日后,和约谈成。

齐吴两国复以襄阳、淮河一线为界,南北分治,重修旧好。时元靖四年春末。

凌云之名,震惊华夏。

即毕,高祥传诏四方,令诸军归镇,并遣使北往邺都,告于齐廷。

报至庐陵,杨明勋闻知后大恼,捶胸道:“臣子无能,竟使陛下订立城下之盟,恨也!”

然愤慨之后,明勋亦无可奈何,只好引军退还交州。

高恭、周德麟等人则被尽数降职,高堪被贬为桂林侯,圈禁府中,贾似明、孙骏之等发配至外地为官。

事毕后,祥又忆起步志道,于是遣人往儋州传诏,欲加重用。

然步志道已于年前忧愤而死。

高祥后悔不已,将步志道之子步麟启用,任庐陵尉。

后为防夏室反扑,高祥将杨明勋调入朝中任职,并令其诛杀元萧二族。

杨逵时已年老,请求辞官归隐,高祥初时不允,但逵再三坚持,祥方才作罢。

临走之际,杨逵献言高祥道:“凌云世之骁将,若不除之,社稷难安。陛下可施离间,翦灭此患。”

祥叹道:“高恭曾用此计,并无用处。”

逵道:“彼时外有强敌,齐廷须借凌云之力,故离间未成。然今已无外忧,内乱必起,只欠契机耳。”

祥本不愿听从,但见杨逵将去,只好应允,派人北入齐境,广布谣言,道:凌云有机擒杀高祥,假意媚和,只为养寇自重耳。

诸事已毕,高祥心力交瘁,自此沉溺享乐,再无北伐之志。

然不及高祥施计,齐廷听闻休战后,却已生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