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定府的土官承袭与改土归流情况
武定彝族土司的先祖最早可追溯到阿普笃慕,唐时武定“罗婺部”是一支重要的地方势力。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凤氏先祖阿而由于能服其众,被大理段氏选为罗婺部长。矣袜子承父业,使罗婺部发展成“雄冠三十七部”的地方豪族。矣格统治时期,时值蒙古势力崛起,其率众归附后,被任命为罗婺万户侯。此后的继任者安慈、弄积成为元朝统治者极为倚重的官。安慈功授武德将军,赐龙虎符金牌,兼管云南行中书省参政;弄积身兼八百司元帅,中亚大夫。弄积之后,其妻胜袭替夫职,成为权倾一时的女土官。
洪武十四年(1481),明军进入云南后,商胜首先归附。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商胜将元朝所授金牌印信,“缴于千户徐某,自运米千石,开通道路,至金马山接济大军,乃回本府诏谕人民”(11)。《明史》亦载:“十五年改为武定军民府,以胜署府事。十六年,胜遣人来朝,贡马,诏赐胜诰命、朝服及锦币、钞锭。”(12)《明太祖实录》称赞商胜“质虽柔淑,志尚刚贞,万里来归,诚可嘉尚”,因而“特授中顺大夫、武定军民府知府”。(13)与滇东北、滇东等地土官不断与明军对峙相比,商胜迅速维护了武定局面,并且在治理武定府期间颇有政绩。清人檀萃说:“商胜虽蛮婺,而识天命所在,首先归附,又善于抚蛮,质直宽恤,夷民安业,地方宁谧,可不谓贤呼!”(14)
承袭是土司制度的核心内容。明廷虽然规定“其子弟、族属、妻女、若壻及甥之袭替,胥从其俗”(15),但是必须经过批准。表2-1列示了商胜之后袭职者的主要情况。
表2-1 明代武定府土知府承袭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何耀华:《武定凤氏本末笺证》,收入《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整理。
商胜为武定府首任土知府,至隆庆初改土归流,袭武定知府者共有12人,其中父死子继者5人,妻继夫职者3人,母死子继者、兄终弟及者、子死母继者、族属相袭者各1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阿英执政,由于其“正己爱民,勤于政务”,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弘治三年(1490),朝廷“奉例赐姓凤”,从此改姓凤氏;授予“中宪大夫”名号,又“赠其母索则、妻索国俱为恭人”。(16)凤英死,其子凤朝明袭职。朝明死,凤诏继。此时武定府已设流官同知掌印,“土知府职专巡捕、征粮而已”(17)。因此之故,康熙时武定知府王清贤即称“若武故,固彝区也,改土设流,甫二百余年矣”(18)。
实际上,正德年间开始的流官掌印,持续时间并不为长。嘉靖七年(1528),凤朝明弟因争袭而“作乱。杀同知以下官吏,劫州印”(19)。嘉靖十六年(1537),凤诏其母瞿氏恢复掌印。(20)《明史》卷三一四《云南土司二》记载了武定府改土归流的背景及经过:
四十二年,瞿氏老,举凤诏妻索林自代。比索林袭,遂失事姑礼。瞿氏大恚,乃收异姓儿继祖入凤氏宗,挟其甥婿贵州水西土舍安国亨、四川建昌土官凤氏兵力,欲废索林,以继祖嗣。不克,乃具疏自称为索林囚禁,令继祖诣阙告之。继祖归,诈称受朝命袭职,驱目兵逼夺府印。索林抱印奔会城,抚按官谕解之。索林归武定,视事如故,而复听继祖留瞿氏所,于是妇姑嫌隙益甚。索林谋诛继祖,事泄,继祖遂大发兵围府,行劫和曲、禄劝等州县,杀伤调至土官王心一等兵。索林复抱印走云南,巡抚曹忭下令收印,逮其左右郑竤系狱,令瞿氏暂理府事;贷继祖,责其自新。
四十四年添设府通判一员。四十五年筑武定新城成,巡抚吕光洵遣郑竤回府复业。郑竤者,前为索林谋杀继祖者也。继祖执而杀之,纠众攻新城。临安通判胡文显督百户李鳌、土舍王德隆往援,至鸡溪子隘,遇伏,鳌及德隆俱死。佥事张泽督寻甸兵二千余驰救,亦败,泽及千户刘裕被执。镇巡官促诸道兵并进,逼继祖东山寨,围之。继祖惧,携泽及索林走照姑。已,复杀泽。官军追之急,由直勒渡过江,趋四川,依东川妇家阿科等。巡按刘思问以状闻,敕云南、四川会兵讨贼。
初,继祖之走东川也,土官凤氏与之通。已而见滇、蜀官军与土舍禄绍先等兵皆会,乃背继祖,发卒七千人来援,继祖益穷。贼帅者色赴绍先营降,斩继祖以献。姚县土官高继先复擒其余党,姚安府同知高钦及弟钧,谋主赵士杰等皆伏诛。守臣议改设流官,犹不欲绝凤氏,授索林支属凤历子思尧经历,给庄百余。凤历以不得知府怨望,阴结四川七州及水西宣慰安国亨谋作乱。流官知府刘宗寅遣谕之,不听,遂聚众称思尧知府,夜袭府城。城中严备不能入,退屯鲁墟。宗寅夜出兵,砍其营,贼溃,追至马刺山,擒凤历,伏诛。
万历三十五年,继祖侄阿克久徙金沙江外,贼党郑举等诱阿克作乱,阴结江外会川诸蛮,直陷武定,大肆劫掠。连破元谋、罗次诸城,索府印。会流官知府携印会城,不能得。贼以无印难号召,劫推官,请冠带、印信。镇抚以兵未集,惧,差人以府印授之。贼退入武定,立阿克为知府。镇抚调集土兵,分五路进剿,克复武定、元谋、罗次、禄丰、嵩明等州县,擒阿克及其党至京师,磔于市。武定平,遂悉置流官。(21)
按照《明史》记载,武定府“悉置流官”的时间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而设流官同知掌印的时间在正德年间(1506—1521)。实际上,明廷在“悉置流官”前的100年前后,即有削弱武定土官知府权力的意图。武定府的改土归流,即是在凤氏封建领主的强烈反抗中进行的。当然从表面上看,武定彝族土司作乱的起因多是争权夺利,尤其是争夺“府印”。实际上,上述《明史》所记明廷平叛和改流的过程,遗漏了隆庆初年诛杀凤继祖叛乱后,设流官知府、建武定府城之重大事项。武定府隆庆三年(1569)以前,凤氏世为土官知府,至凤继祖既平,巡抚吕光洵题设流官。(22)江西籍人刘宗寅成为改土归流后的第一任流官知府,在位期间进一步平息叛乱,并建武定府城于狮子山麓。因此隆庆三年是武定府改土归流成功的标志性年份。
当然,武定凤氏土司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甚至恢复和保持凤氏在武定的统治,从明嘉靖年间开始,凤氏曾先后发动了7次反叛。这些反叛分别是嘉靖七年(1528)凤朝文之反、嘉靖四十四年(1565)凤继祖之反、隆庆三年(1569)凤历之反、万历三十五年(1607)凤阿克及郑举之反、天启二年(1622)凤阿歹及张世臣之反、康熙四年(1665)凤阿歹妻奢卓之反及康熙五十四年(1715)奢卓女凤阿爱与其夫常应运之反。上述叛乱均被中央王朝平定,这也表明在武定府改土归流已是大势所趋,再也不可能回到土官治理的模式了。
在凤氏被改土归流的同时,那氏土司兴起了。“天朝威仪”的明王朝在凤氏领主统治区改土归流,并非一味地“剿”,而是与“抚”相结合。“剿”“抚”结合的结果,使得凤氏的一支后裔,为与反改土归流的叛逆者划清界限,而改称那氏。(23)不过自隆庆初改土归流后,武定府虽有土职,但也不复有较大势力,充其量不过是土司、寨长、火头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