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5年夏,笔者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工作,开始涉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相关研究。作为一名政策研究者,在过去的4年多时间里,笔者对公共文化服务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十四五”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趋势特征做出判断,这些都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充实的素材。
本书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是公共文化服务及其相关理论沿革。主要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和手段、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等角度,全方位归纳总结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
第二章是七十年发展中的公共文化服务。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划分为“从无到有,积极探索”“推陈出新、综合提质”“全民共享、消费升级”三个阶段,指出随着居民消费逐步升级,文化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作为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环节,正在与世界对标,向国际看齐。
第三章是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讲述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长足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从供给侧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水平、信息化水平及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从需求侧看,更加注重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认同感”“自豪感”和“幸福感”。适应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变化趋势,从以往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向努力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转变,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第四章是“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出“互联网+”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型战略驱动手段,通过设计“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基本逻辑架构,明晰核心层、驱动层、效果层的三层次划分和供给主体、供给构成、供给行为、供给机制、供给方式五方面核心内容,归纳数据驱动、“云平台”、网上“淘宝”、综合平台等“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典型供给方式的内涵及经验启示,提出“四个转变”和“五位一体”,实现“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提质升级。
第五章是北京市城六区“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服务调查,是第四章“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延续。受年龄层次、教育水平、历史习惯等个人属性要素,可支配闲暇时间等能力条件要素,以及服务设施易达性、周围人群习惯和服务信息可获得性的影响和限制,“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极易出现需求与供给不匹配,造成供给低效率。通过对北京市城六区“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服务调查,得出“居民参与”是“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传导过程中整个闭环故事链条的核心,与居民认知、满意程度、需求和行为阻力、服务改进四个维度的关联最为复杂。
第六章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难点与对策。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起步较晚,无经验可循,公共文化服务购买需求与社会组织发育程度不相适应、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内容与大众文化消费意愿不相适应、公共文化服务购买行为与文化单位运行机制不相适应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购买规则与当前服务监管模式不相适应等问题长期存在,需要从搭建“菜单式”服务平台、培育多类型购买主体、完善竞争性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强多方监管与第三方评估、加快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立法等方面下大力气。
第七章致力于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与区域文化协调这一新问题。由于文化要素资源错配、行政区划空间割据、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管理体制机制障碍等原因,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与区域文化协调面临产业低效、城乡差距、供需矛盾、内容差异等一系列问题,亟须从整合区域文化要素、创新文化服务方式、瞄准文化产业方向、借力文化创新手段、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下大力气。
第八章着眼于未来,更加关注充足、优质、公平、可及、共享的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以海南自贸区为例,培育“双核、三组团、多节点”品质公共文化服务高地,构筑“城、镇、村”多层次便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圈,搭建“科、教、娱”三位一体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广“互联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等智慧共享模式,完善市场主体参与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活力的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全域协同的高效管理体系,将品质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到实处。
至此,笔者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调研、调查、访谈等活动的不断开展,研究内容和方法不断履新,更加坚定了笔者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信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展望“十四五”,畅想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从均等化到品质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必将为美好生活领航。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