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战略保障
(一)加快建设与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
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基础上的人民银行“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hina National Advanced Payment System,CNAPS)是我国银行间人民币清算体系的核心。CNAPS主体由大额实时支付系统(High Value Payment System,HVPS)和小额批量系统(Bulk 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BEPS)两个业务应用系统,以及清算账户管理系统和支付管理信息系统两个辅助支付系统组成,建有两级处理中心。
除了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之外,我国支付清算系统中还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系统、票据支付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外币支付系统等重要组成部分。在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方面,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组织开发独立的以人民币全球支付清算为主要功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CIPS)。从资金清算路径来看,目前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代理行方式,即境内银行作为境外银行的代理行,通过境内支付系统完成资金清算;二是清算行方式,这种方式始于港澳个人人民币业务,是指港澳人民币业务清算行直接加入内地现代化支付系统,港澳地区银行则通过清算行间接加入内地现代化支付系统,实现港澳地区与境内间的人民币资金清算;三是境外机构人民币账户方式,即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经人民银行核准后,可在境内商业银行开立非居民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并通过该账户直接与境内机构进行人民币结算。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绝大多数人民币跨境清算业务采用代理行或清算行模式(见表4)。
表4 代理行模式与清算行模式的比较
续表
资料来源:浙江大学CIFI
我国清算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完善的人民币国际支付清算系统尚未建成,仍然存在众多不足:一是清算渠道相对分散,不利于货币监管部门全面掌握人民币国际流动情况,影响其对人民币的跨境流动实施准确的监测与调控;二是大额支付系统的运行时间实行国内政策的8小时工作制,导致与中国不在同一时区特别是时差较大的欧美地区的银行,处理跨境人民币业务时存在时差问题;三是境内外汇款信息传递所采用的国际通用的SWIFT报文与国内银行间采用的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的报文无法兼容,阻碍了交易信息的快速传输,造成结算效率的损失;四是股票结算系统仍然与大额支付系统相互独立运行,容易因付款方资金状况发生变故而形成资金结算的信用风险。
在此背景下,应当尽快建立起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而在这之前可以先推广清算行模式,以迅速提高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同时,在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时,也要加强完善内部支付清算系统,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和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需求。
(二)加强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首先,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离不开政府层面的支持和协调。我国监管部门要加强与东道国相关机构的沟通,采用对等原则,支持中资银行进入东道国市场,维护中资银行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机构还可以通过给予中资金融机构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补贴等方式,鼓励中资银行巩固和发展海外市场。
其次,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与金融机构“走出去”业务相关的法规,对“走出去”业务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存在国内各有关部门职责不清、对银行开展“走出去”业务和“走出去”项目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等问题。因此,要敦促政府部门制定《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来保护中资金融机构在海外发展中的合法权益,使中国的金融机构国际化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最后,要加强跨境监管的协调合作。国内外的监管政策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监管政策,这与很多国家实行的混业监管政策并不一致。中资银行在国内接受分业监管,其境外分支机构接受综合监管,这种政策上的差异需要监管当局和境外监管当局加强合作和协调。此外,境外机构的退出监管、境外并购的监管、持续性监管和并表监管等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从而防止金融风险的跨境渗透,促进中资银行在海外稳健发展。
(三)重视国际化人才培育和储备
目前,国际化人才短缺依然是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问题。以国有银行为例,虽然目前国有银行从业人数众多,2012年末四大国有银行从业人数就已达到154万人,但高学历人才比例不高。未来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人才资源的保障:首先,加强对金融机构员工的培训,比如可设立专门的机构和教育基金,从内部增加人才储备和提升人才质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业务能力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其次,提高海外市场中本地员工的比例,注重对当地员工的使用、培养和开发,从而更好地与当地的客户、文化、环境融合。再次,要注意到,中资金融机构进入海外市场的发展定位还需要相应的薪酬水平来支撑,海外机构的理想薪酬水平,应该明显高于当地本土银行,逼近外资大行,这样才能在“抢夺”国际化人才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最后,通过完善金融“软环境”,包括良好工作、生活和文化环境,以及人才激励约束机制等,更好地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