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因为在理论层面上,趋向于同构的文本阅读与趋向于解构的文体阅读存在对立,所以在实践层面上二者也必然存在差异。由于文本阅读以文本为本位,为了弄清文本的确切含义,它必须采取一种分析式的阅读方式;而文体阅读以阅读本身为目的,更多地体现了接受主体在文学作品的完成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它往往侧重于采取一种感受式的阅读方式。而问题的关键是文本阅读与文体阅读以及与之对应的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究竟哪一种更能体现接受主体能动的创造性。有人说,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接受主体要想对文本加以正确的把握,必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积极性以及头脑中积淀的各种信息,要求接受者进行细致的观察。重视每一个精细的情节,搞清每一个人物、事件、情节如何发生、发展的过程,甚至读懂每一个标题、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而这本身就是接受主体的能动过程,分析所得结果也往往包含创造的因素。的确,文本阅读的分析方式,确实能体现接受主体的能动过程,并且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创造性,但是这种分析的最终结果是不可能逾越文本本身的。从阅读的开始到结束,自始至终都被控制在文本的范围之内,而文本本身既提供了阅读对象又成为限制创造力的巨大障碍。而反过来从文体阅读的感受方式来讲,文本只是提供了一种阅读的契机,从最初就以接受主体为基本出发点。因为感受毕竟是接受主体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完全脱离文本的制约,它充分体现了接受主体作为主体的存在价值。在这种存在价值的基础之上,接受主体将表现出无限的创造性,虽然有时这些创造性也可能被漫不经心地一带而过或心不在焉地一目十行所埋没。确切地说,感受式的文体阅读是指接受主体在阅读中抛弃了以往文本的神圣化观念,把接受主体的自我放在第一位,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对作品文本中的人物命运和事件,采取随感式的不负责任地解构与延伸。它们往往通过对文本中的某一个文体因子进行感受和联想,然后逐渐升高。有时升高的结果完全脱离文本本身,甚至与文本本身截然相反。感受式的阅读时断时续,时快时慢,完全受阅读的情绪支配。在感受式的文体阅读中接受主体一般不做必然性的重读打算,所以也可称作“一次性阅读”。这与侧重于分析的文本阅读截然不同,文本阅读中接受者为了弄清文本本意往往煞费苦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文体阅读是一种文学上纯粹的消费观念的体现。对现代人而言,把文学阅读当作一种感受活动、一种消费活动也许是自然的事。消费是商品的一种属性,在一个商品化无处不在的社会中,文学要是不具备商品化性格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文学阅读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行为也不例外。所以,如果说文本阅读是一种古典主义的阅读行为及精神行为,那么,感受式的文体阅读应该是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一种存在方式,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所能找到的有实用价值及意义的文学接受方法。
无论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文本阅读与文体阅读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二者在文学阅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接受者在进行文学阅读的过程中所采用的阅读方式时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多样的,有时甚至难以言明接受者所采用的是哪种阅读方式。但是,虽然如此,从接受者总的文学阅读发展趋势看,文学阅读确实经历着由文本阅读向文体阅读转变的趋向,即本文标题所言:阅读的迁徙:从文本、语言到文体。
(本文发表于《天池》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