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本运营概说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实际上也就是资本经营:企业家必须将企业经营中涉及的所有经济资源都看作资本,使这些“资本”产生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资本的深刻含义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仅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为国人所知。在此基础上,国人创造出“资本运营”这样一术语,以凸显资本及其运营的特质,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资本运营概念的缘起
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各种运作是自然而然的经营活动,资本的逐利、增值,是其题中之义,西方也产生出了产权制度、资本市场、市场中介、政策法规等各种制度、机构,为资本运营提供条件、服务,在这种环境下,他们认为无须专门为此命名。
“资本运营”概念在我国的诞生与我国国企改革紧密相连,是推动国企改革的重要途径。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到1990年代初,我国完成了对国企的三步改革。
第一步是以放权让利为主的改革,使国企由一般生产型企业转变为生产经营性企业;第二步是为了调动企业积极性推行承包制;第三步是从1992年开始的股份制试点工作。
这些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改革基本上集中在生产经营领域,没有涉及产权所有问题,不存在产权激励,出现了企业缺乏硬的预算约束、行为短期化、负盈不负亏的行为,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始尝试运用资本运营手段对国企进行资本重组、改制,试图通过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来促进企业产权关系转化,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来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进而把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当作资本来运营,使企业改革深入,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与此同时,国内金融界的资深从业者和学者也开始就资本运营主题撰写相关著作,普及相关知识,资本运营概念从那以后成为中国企业界和经济学界的热门词汇。在这些论著中,赵炳贤于1997年1月出版的《资本运营论》,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资本运营的专著,出版当年就成为畅销书,此后,资本运营的有关论著不绝如缕,直至今日。
值得欣慰的是,由国企改革产生的资本运营的理念在中国企业家以及学者思想中扎根、开花,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学会了运用资本的手段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行业领军企业。这一理念从国企到民企,从大型企业到中小企业,从传统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文化产业。
(二)资本运营的内涵
资本运营是指通过投融资、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等手段,对包括货币化资本和资本的各种变化形态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从而实现资本增值最大化的活动过程。资本运营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观察。
1. 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宏观角度上看
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资本的流动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经济资源如厂房、设备、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劳动者、专利、资金等都可以转化为资本的形式进行运营,因此,从宏观的层面建立资本市场使资本得以畅通流动,就可以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产权界定功能、风险定价功能、风险分散功能、信息获取功能及监督功能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当然,也伴随着创新与试错、纠错与规范运营、再创新与再试错、再纠错与进一步规范运营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家、金融家、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政府、新闻界、投资者及公众形成了相互博弈、相互妥协的机制,不断提升资本运营水平和规模。
美国的经济发展史可以充分证实这一点。美国1776年独立,独立之初由于此前与英国的战争,国家面临大量的各种名目的战争债券。美国政府通过发行新债券、回收旧债券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华尔街债券市场的兴盛。此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南北战争之后的运河开挖、铁路兴建、钢铁业的兴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正是借助资本市场配置经济资源的强大优势,1900年,美国GDP首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而日本以“丰田生产方式”为代表的企业管理模式打造了日本经济的强劲竞争力,一时间美国人惊呼日本经济将超过美国。但美国再次通过以风险资本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将高科技与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结合起来,创造了延续至今的高科技产业浪潮。
从我国近十几年来与数字技术、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看,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没有国内外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支持,搜狐、新浪、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京东、小米、优酷、土豆、映客等是很难发展到现在这种水平的。
2. 从企业运营的微观层面上看
资本运营是通过对资本的增值潜力进行全方位的、深度的挖掘,以实现资本增值、效益增长的经营方式。
广义的企业资本运营是指通过对企业全部资本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使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综合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这一意义的资本运营包括生产经营。
狭义的企业资本运营是指以能够独立于生产经营而存在的,以价值化、证券化了的资本(或可以按价值化、证券化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来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的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这种运作其实质是对企业产权进行交易,结果会引起企业产权发生转移或重新划分,引起企业资产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转让和重新划分。
在本书中,为了突出重点,我们主要在狭义概念的范围内讨论资本运营的各种形式,但我们的论述逻辑完全遵循广义的资本运营概念进行,因此,在具体讨论中,为了将问题阐释得更加清楚、透彻,我们也会涉及生产运营。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学会将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结合起来,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我国高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华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作为以2万元人民币起家的民营企业,在最初的发展中,遭遇到了融资渠道不畅、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对手强大、市场垄断严重的诸多问题,华为通过优秀员工入股的方式,扩大企业资本来源,同时将作为人力资本的员工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包括研发人员和高管在内的员工将工作与创造潜能发挥到最大,将企业做大做强。为了打破国际电信设备企业的市场垄断,华为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制造商组建合资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业务拓展。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与其他公司的合资,大部分采取的是以设备、技术、人员入股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设备、专利技术、人员在华为的合资中作为投入资本加以运营。正是在这样的运营中,华为从1987年仅有14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型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三次入选世界财富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