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反思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影响下,针对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我国采取了产业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移民搬迁扶贫等多种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新疆、西藏、宁夏、青海、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集聚省和民族自治县市的发展情况来看,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缓解,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整体经济发展实力大幅增强,但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民族地区深度贫困问题依然存在,特色产业体系尚未构成,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等。
(一)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
1.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力大幅增强
表1 民族八省(区)经济总量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民族八省(区)的投资力度,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快速增加。从2012年的58519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7997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高于同期全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各地区加总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2016年达到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7842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10716亿元,比重基本不变;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7738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34468亿元,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2998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34789亿元,比重略有上升。由此可见,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但其工业化水平与全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2. 农村居民收支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民族八省(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持续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5017元增加到2016年9577元,增长了1.9倍。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2016年民族八省(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1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1年的4141元增加至2016年的8213元,增长了1.98倍。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2016年民族八省(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为12.6%,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看,民族八省(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了明显增加。
表2 2011—2016年民族八省(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3.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民族地区关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很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民族自治地区国有铁路营业里程逐年增长,截至2015年达到3万公里,公路线路里程达到115万公里。邮电业务总量由2011年的1191.31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2045亿元。民族自治地区移动电话用户1418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2058万户,互联网接入用户达到2512万户。
表3 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民委网站《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4. 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科教文卫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民族八省(区)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和人员不断增加,经费逐年增长,研究成果及转化数量持续增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民族八省(区)普通高等院校入学率、高中教育入学率较快提升,在校生人数增速明显,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事业持续推进,各类文化艺术单位数量持续增加,图书杂志出版、报纸发行量显著提高,各地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大幅提高。民族自治地方卫生事业条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类卫生机构、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大幅增加。
表4 2016年民族八省(区)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资料来源:2016年各省《统计公报》。
(二)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关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持续推进,成效显著。民族地区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健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1. 民族地区深度贫困问题显著
我国民族地区多处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较东部地区落后很多,群众总体生活水平低,贫困程度深,完全脱贫十分困难。从《中国少数民族扶贫进展报告2017》可以看出,截至2016年底,民族八省(区)共有农村贫困人口1411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32.5%,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4%,但与全国贫困发生率相比,民族地区仍高出4.9个百分点。民族八省(区)尚有113个少数民族县属于深度贫困县。(3)
表5 民族八省(区)与全国分年度贫困人口及贫困发生率
资料来源:《中国少数民族扶贫进展报告2017》。
2. 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大
民族八省(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减贫效果,也说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根据2012—2016年民族八省(区)城乡收入比(表6),从纵向比较,其城乡差距随年份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国家扶贫开发有助于缩短城乡收入分配。但从横向比较,青海、云南、西藏、贵州地区的城乡收入比一直高于全国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说明有很大改进空间。(4)
表6 2012—2016年民族八省(区)城乡收入比
续表
资料来源:历年各省《统计年鉴》。
3. 特色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扶贫开发最终落脚点在产业经济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有着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一、二、三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主观认识不到位、发展资金短缺、人才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特色资源开发不到位,产业化程度较低,没能充分地将民族地区特殊的文化、民俗风情、生态环境优势融入各项产业发展中,促使一、二、三次产业走上特色发展之路,尚未形成合理化、高级化的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