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厚文·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关于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对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即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停滞腐朽的趋势,作过明确而深刻的论述。但是,在这两种趋势中,究竟哪一种趋势是基本趋势,学术界持有不同看法,一种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停滞腐朽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其理由是:①在帝国主义时期,经济发展速度与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化大生产所提供的巨大可能性相比还是慢的;②“二战”后帝国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人为刺激社会需求,用赤字财政、通货膨胀和扩大公私债务来增加投资,甚至用战争和国民经济军事化来扩大市场等办法而取得的,这正是帝国主义腐朽性加深的表现;③帝国主义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更不平衡了,而且这种不平衡还特别表现在资本最雄厚的国家的腐朽上;④在帝国主义时期出现了长期萧条和增长缓慢的趋势;⑤在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深等。

凡此种种,如果用来论证“垄断必然带来停滞腐朽的趋势”,或者说停滞和腐朽的趋势贯穿于整个帝国主义时期,笔者完全同意。但如由此证明停滞腐朽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则有商榷的必要。

二、列宁关于两种趋势的基本思想

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但是,列宁指出,“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且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1)列宁关于垄断和竞争相互关系的思想是分析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的基本出发点,他分四个相互联系的层次论证了两种趋势及其相互关系。首先,由于垄断统治的加强和垄断价格的确立,保证了高额垄断利润,“那么技术进步、因而也是其他一切进步、前进的动因,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消失了”(2)“在经济上也就有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3)从而必然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势。其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绝不能全面地、长久地排除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资本家必须用改进技术的办法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利润,从而促进技术的发展,引起帝国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再次,这两种趋势贯穿于整个帝国主义历史阶段。“在帝国主义时代,个别工业部门,个别资产阶级阶层,个别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4)最后,垄断所特有的停滞和腐朽趋势始终在发生作用,“而且在一定的时期还会在个别工业部门、个别国家占上风”(5)。但是“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6)

列宁的上述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同时存在两种趋势,即停滞腐朽的趋势和迅速发展的趋势。这两种趋势在帝国主义时代时而这种趋势占上风,时而那种趋势占上风,但迅速发展是基本的趋势。

斯大林在1952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否定了列宁关于迅速发展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观点。他认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列宁关于资本主义虽然腐朽,但“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的论断已经失效。(7)他在这里所讨论的不是战后是否还存在两种趋势的问题,而是总体来说哪一种趋势占上风的问题。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斯大林指出,“当新技术向资本主义预示着最大利润时,资本主义就拥护新技术。当新技术不再预示着最大利润时,资本主义就反对新技术,主张转而采用手工劳动”。(8)他还说:“在世界市场已经分裂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夺取世界资源的范围已经开始缩小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周期性——生产的增长和减缩——一定还会存在。不过,这些国家生产的增长将在缩小的基础上进行,因为这些国家的生产量将要减缩下去。”(9)显然,斯大林上述论断并未否定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他同样承认资本主义国家有技术进步和生产增长的趋势。不过,他强调停滞腐朽的趋势占上风,或者说成为基本趋势。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在哪一种趋势占上风的问题上,正确的是列宁,而不是斯大林。

我们知道,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长达二百多年,是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时期。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这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从此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生产时期。在英国之后,美国、法国和德国也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在这一百年中,尤其以19世纪50—70年代生产力的发展更为迅速,列宁曾把这段时期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极盛时期”。从19世纪70年代起,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这一过渡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基本完成。从19世纪70年代起,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如表1所示。

表1 1871—1976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

续表

资料来源:世界大战前的数字根据英国《欧洲历史统计》、[民主德国]库钦斯基《资本主义历史研究》有关资料计算,“二战”后根据联合国《统计月报》有关资料计算。

从表1可以看出,1950年以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增长速度都超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增长速度,绝大多数国家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也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增长速度。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战前时期的速度。

表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正村公宏.日本经济论[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78:5.

可见,列宁关于“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的论点并未失效,它经受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的检验。

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自身规律

迅速发展之所以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因为生产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一种看法,即片面地、过分地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忽视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看不到生产力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具有其内在动力,而且具有加速发展的趋势。这是由于科学技术总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加快发展对生产力产生的结果是:①科学技术进步大大推动了生产工具的变革,而生产工具的一项重大变革常常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②科学技术进步使人类对劳动对象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它在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加快劳动对象的生产以及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对象等方面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③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作为生产主体的劳动者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化,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产经验日益提高,素质大大改善;④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分工、协作、专业化等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日益发展,甚至往往超出一国范围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生产力的加速发展趋势并不是一种直线的变动,而是当出现科学技术革命的时候,才会这样。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是由蒸汽机、各种纺织机和一系列其他机械装备的发明引起的。对这次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0)19世纪后期发生的以电力为中心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整个工业的面貌完全改观。由于电动机的广泛使用,引起采煤工业、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和20世纪生产力的空前大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则更是以往的科技革命所无可比拟的。这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①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②这次科技革命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的科学技术革命。它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突破,而是在各门学科和一切技术领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促使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和激光工业等迅速发展起来,加速了产业结构和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③过去科技革命的最高成就是“用机器制造机器”,而这次科技革命则发展到“用机器操纵机器”,使人摆脱了许多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为包括管理在内的全盘自动化生产体系创造了条件。④过去两次科技革命都具有间断性,而这次科技革命却具有持续性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1973—1975年经济危机以后,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滞胀”阶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科技革命仍在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机器人的迅速发展,信息工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部门的出现,一系列基础学科,如生物工程、海洋开发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都发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生产关系对它的反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缓它的发展过程,但不能改变这个规律。在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中,迅速发展是基本的趋势,主要原因正是在这里。

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准备着完备的物质条件

说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帝国主义时代的基本趋势,是否意味着帝国主义已不再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了呢?当然不是。

首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生产社会化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但是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仍然归一小撮儿垄断资本家所占有,从而使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二战”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本集中和积聚有了长足的进展。以美国为例,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工矿企业在1948年只有12家,而1960年为29家,1978年为206家,1982年增到256家。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1960年只有1家,1970年为2家,1980年为19家,1982年已达24家。

在日本,资产在10亿日元以上的大公司1955年只有169家,1974年为1576家,1980年已增至2064家,它们占公司总数的0.9%,却占全国公司资本总额的62%。生产高度集中和垄断统治的加强,表明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尖锐。这是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最深刻的经济根源。

其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丝毫没有改变无产阶级的奴隶地位,恰恰相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垄断资本从雇佣劳动者身上榨取越来越多的无酬劳动,而技术进步是这种榨取的主要手段。“二战”后,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剩余价值率都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如美国的剩余价值率1950年为236.7%,1960年为249.3%,1970年为289%,1977年为325.3%;在联邦德国,1950年的剩余价值率为181.4%,1960年为236.3%,1970年为273.9%,1982年为287.6%。剩余价值率是劳动者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它反映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性的阶级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加深,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强大的动力。

再次,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帝国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二战”后科技革命和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发源于帝国主义国家,因此,帝国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生产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帝国主义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其结果是国际范围内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据统计,目前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70%以上,但只占世界总产值的20%。1980年,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91美元(其中38个低收入国家为245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521美元),而发达国家为9684美元,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2倍。这种状况,不能不加深帝国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最后,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更加激化。“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西欧国家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和对产业结构重新改组,从而以较快的速度赶上美国,使帝国主义实力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西欧和美国的经济发展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近年来,美国经济发展速度不仅快于西欧,甚至快于日本,出现了力量对比重新有利于美国的变化。帝国主义国家历来就是按照资本和实力来瓜分世界市场和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不平衡发展的结果,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投资战、贸易战、货币战、技术战等愈演愈烈。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革命不仅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其他各种矛盾更加尖锐,而且使社会化的管理机构日益发展和完善。现在,除了像银行、邮政、运输等全国规模的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外,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各种现代化的社会管理机构和组织形式也大量地涌现出来。这种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化的管理机构,在客观上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完备的物质条件。

(原文载于《经济研究》,1985年第12期)


(1)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07-808,818,842.

(2)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07-808,818,842.

(3)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07-808,818,842.

(4)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07-808,818,842.

(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07-808,818,842.

(6)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07-808,818,842.

(7)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斯大林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2,569,581.

(8)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斯大林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2,569,581.

(9)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斯大林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2,569,581.

(10)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