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厚文·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对西方国家“私有化浪潮”的理论思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将国有企业重新“私有化”的浪潮,其声势之大,波及范围之广都是“二战”后未有的。这次私有化浪潮的背景是什么,实质何在?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怎样?私有化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私有化浪潮”会不会使资本主义国家变成“人民资本主义”?本文拟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一、两次“国有化”高潮和两次“私有化浪潮”

根据经济发展进程和垄断资本的需要,时而实行国有化,时而又实行非国有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二战”后西欧国家就是通过交替实行国有化和非国有化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的。

在英国,1945年7月英国工党在大选中获胜,掀起了国有化高潮,将煤炭、煤气、钢铁、电力、铁路、航空6个部门中的大企业收归国有,使国有企业在这些部门生产中的比重达到了90%以上。1951—1964年保守党执政期间,对钢铁和公路货运业推行非国有化,但仍维持了多数国有企业。1974年工党威尔逊政府再次执政后,又掀起了第二次国有化高潮,除继续对6个基础部门国有化外,还对飞机制造业、造船业实行了国有化,对石油工业实行了国家大量参股(国家投资占英国国民石油公司资本总额的51%)。此外,政府还成立了“国民企业局”,拥有资本20亿美元,主要对由于管理不善而将要倒闭的企业进行投资。经过第二次国有化高潮,英国的国有企业已从主要是燃料工业、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部门,发展到制造业领域,甚至包括像航空空间工业这样的尖端部门。国有企业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也明显提高。1978年,英国国有企业的产值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1%,职工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8%,固定资产约占全国固定资产总额的1/5。1979年5月,撒切尔保守党新内阁组成后,立即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作为政府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从1981年初开始正式实施。截至1988年底,英国已出售大型国有企业28个,占国有企业总资产的1/3以上,出售价格总额大约300亿英镑。被英国政府部分或全部非国有化的企业包括英国石油公司、英国宇航公司、电缆和无线电公司、国家货运公司、英国电信公司、美洲虎公司、北海公司、布利托尔石油公司等大企业。

在法国,“二战”后也岀现过两次国有化高潮和两次私有化高潮。1945—1946年,戴高乐临时政府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将一些关键部门如煤炭、铁路、邮电、通讯、电力、煤气等收归国有,并对法兰西银行等40家银行和保险公司实行国有化,从而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1958年以后,法国政府的基本政策有了调整,从国有化政策改变为鼓励私人投资,抑制国有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国有企业的数量出现下降趋势。例如,法国国有企业职工占非农业就业人口总数从1959年的14.6%下降至1976年的11.2%,国家投资占固定资本投资总额的比重由1958年的22.5%下降至1978年的12%左右。1981年密特朗就任法国总统后,推行了法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有化运动。这次国有化的主要目标是电子、电器、核能、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政府将通用电气公司、圣戈班—蓬阿穆松公司、佩西奈—库尔曼公司、罗纳—普郞克公司、汤姆逊—布郎特公司5大工业集团收归国有。此外,还通过国家参股的办法,把两大军火公司和两大钢铁公司掌握在政府手中,从而使国有企业达到4000家,投资额占全国工业总投资的1/3,职工占工业劳动力的1/4,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在金融领域内,密特朗政府还将巴黎—荷兰银行和苏伊士金融公司实行国有化,使国有银行的存款额占注册银行存款总额的90%,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85%。1986年3月,希拉克出任总理后立即宣布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政策,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将65家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总资产为2750亿法郞。从1986年到1988年希拉克下台,法国私有化计划已完成40%,被政府重新私有化的大型国有企业共34家,其中主要金融机构2家。

在西欧其他国家,如意大利、比利时、奧地利、瑞典等也出现过时而国有化、时而非国有化的情况。

那么,如何看待西方的国有化和非国有化这一经济现象呢?实际上,在帝国主义国家,国有化和非国有化的相互交替,国家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的同时并存和相互转化,都不过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的一种形式,都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发展的产物。

“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要求冲破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的束缚,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范围内引起生产关系的某些变化。恩格斯曾经指出:“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1)“二战”后,面对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提高,无论是个别资本家还是个别垄断财团,都越来越没有能力单独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经营和管理已经高度社会化了的大生产。它们更加需要直接利用国家这个“总资本家”的力量,来保证自己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就促使“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迅速的发展。西欧国家什么时候实行国有化、什么时候实行私有化完全取决于垄断资本的需要和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

“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由于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私人垄断资本的实力大大削弱,商品竞争能力显著降低,以致引起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大量逆差。与此同时,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都严重威胁着资产阶级的统治。鉴于此,为了使经济尽快恢复和发展,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医治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因此“国有化浪潮”曾一度席卷了西欧许多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陷入长期“滞胀”局面,即经济增长率显著下降、通货膨胀不断加剧以及失业人数日益增加这三种现象同时并存。“滞胀”不是一个偶然出现的孤立现象,它既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也是凯恩斯主义政策失灵的结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保守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受到普遍重视,并形成一股世界潮流。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私有化浪潮正是新保守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国有化和重新私有化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所有权既已转到国家手里,就不再是私有制,而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了”。随着私有化浪潮的掀起,股权分散化的趋势也日益加强。于是,早已破产的“人民资本主义”理论又在西方流行起来。他们借此宣称,“现代资本主义公司不再为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由于股权分散化,人民大众已成为企业的主人”。因此,有必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阐明国有化和重新私有化的性质。

关于国有化的性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它取决于国家的性质,即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一阶级手里?我们知道,从奴隶社会起,各种性质的国家都有它们不同的国有经济。在剥削阶级社会里,由于国家是剥削阶级的国家,因而这种国有经济也只能从属于剥削阶级,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当然也不会例外。恩格斯曾经指出,现代国家,无论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越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越是剥削更多的公民。恩格斯这段话是在垄断资本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写的,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广泛发展并占了支配地位的今天,也仍然是对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本质的深刻揭露。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二战”后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怎样通过“国有化”(或国有经济)来为垄断资本服务的。

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里,“二战”后实行国有化的部门,最初绝大部分是基础经济部门,如铁路、公路、港口、邮电、钢铁、煤炭、电力等,以后国有企业发展到一些新兴部门,如宇航、激光、原子能等。这些部门和企业,或者因为需要投资数量太大,或者需要担一定的风险,或者因经营不善等原因而亏本,以致私人垄断组织不愿经营。但这些部门却又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可缺少的,因而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便对它们实行“国有化”。通过对基础经济部门的国有化和对新兴工业的国家参股,一方面,可以利用国家资金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使之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更加廉价的原料、燃料和动力,从而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和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又促使新兴产业的发展,加速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其次,在实行国有化的过程中,垄断资本家从政府那里得到了高额补偿金,这种补偿金往往比企业的原有资本要高得多。在“二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过程中,给原企业主的补偿金共达35亿英镑,比企业实际价值高出好几倍。这不但使私人垄断资本摆脱了破产的危险,而且使它们获取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再次,一旦实行国有化后,国家便对国有企业大量投资,私人垄断资本可以在为国家建设厂房、供应设备以及技术服务中,获取高额利润。

最后,国家无论是对面临破产的企业实行国有化,还是投资兴建公共工程、发展新兴工业部门,都会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入口,有利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就业人口增加,还可以提高社会支付能力的需求,暂时缓和与推迟经济危机的爆发,这对整个垄断资产阶级也是有利的。

由此可见,从国有化中得到最大好处的是垄断资产阶级,而不是无产阶级,国有化也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资本属性,这绝不是社会主义的因素。

那么,重新私有化是否使资本主义变成“人民资本主义”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在重新私有化时,由于政府将国有企业的股票售卖给私人或公司,随着重新私有化浪潮的掀起,股权分散化的趋势也日益加强。据统计,从1979年到1987年底,英国个人持股人数由300万人上升到90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0%左右。1984年,英国电信公司以折扣价格出卖股票,吸引了200万名新的小投资者,96%的公司雇员购买了股票成为公司“股东”;1986年英国煤气公司私有化时,将股票额下限降到大部分人可以购买的程度(每股价格降到最低几十便士),从而使该公司99%的雇员购买了股票。资产阶级学者把这一表面现象看作资本属性的变化,他们竭力宣扬,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人人都是资本家,资本主义已变成人民资本主义。事实果真如此吗?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伯恩斯坦之流的修正主义者就曾公开宣扬过“资本民主化”的谬论,针对这种谬论,列宁深刻指出,“所谓股票占有权的‘民主化’,虽然资产阶级的诡辩家和机会主义的‘也算是社会民主党人’期望(或者要别人相信他们期望)它会造成‘资本的民主化’,会加强生产的作用和意义等,可是实际上它不过是加强金融寡头实力的一种手段而已”。继而,列宁还引用了德国最大的工业家和金融大主西门子的一句名言,“一英镑的股票是不列颠帝国主义的基础”。列宁认为,这个商人对于帝国主义的理解,比那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的人要深刻得多。(2)“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但列宁70多年前对“资本民主化”的批判仍然没有过时。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资本越分散,越是加强而不是削弱了垄断资本的统治。原因如下:

首先,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公司的决策权控制在少数大股东手里,股权越分散,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所需的股票控制额就越少。在股票持有比较集中的情况下,要控制一个公司,通常要掌握40%左右的股票。而在小额股票大量发行,股权分散化的情况下,这一比例便逐渐降低。在股份制度最发达的美国,只要掌握公司5%左右的股票,便可以控制这个公司。例如,美国最大的工矿企业埃克森石油公司,1986年的股票控制情况如下:大通曼哈顿银行占股票总数的1.3%,摩根保险信托公司占1.09%,制造商汉诺威银行占0.89%,洛克菲勒家族集团占0.78%,第一花旗银行占0.78%。以上5家合计控股4.84%,成为埃克森石油公司的最大股东,主宰了该公司一切重要事务。又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期号称拥有200万名股东,但其中25股以下的最小股东占41%,100股以下的小股东占82%。这些为数众多的小股东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发言权,更不要说决策权了。不仅如此,股权越是分散化,便越是有利于垄断资本利用从社会筹集起来的资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增强了他们对内和对外扩张的能力。

其次,工人和其他持有股票的劳动者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受剥削的地位。对他们来说,购买小额股票与到银行储蓄小额款项并无本质区别,绝不会因为购买小额股票就变成了真正的股东或资本家。他们与垄断资本的关系仍然是雇佣劳动关系,依然受垄断资本的剥削和压迫。

最后,在重新私有化过程中,政府往往选择盈利的国有企业作为私有化对象,在对国有企业资产作价上也采取低估的办法,有时出售价格大大低于这些企业国有化时的价格。在股票出售方式上则采取了一系列优惠办法和便利措施,如简化购买申请表、降低票面额、分期付款、出售折价股票等,使私人资本以较低的价格和优惠条件购买到盈利的国有企业,保证私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例如,英国宇航公司1981年私有化时,每股价格为150便士,而1986年每股价格上涨到565便士,1984年美洲虎汽车公司以每股165便士卖给私人资本,到1986年每股价格上涨到450便士,电报和无线电公司1981年出售价格每股为168便士,到1986年上涨为728便士。垄断资本转手之间便获取了超额利润。

由此可见,从私有化浪潮中得到最大好处的仍然是私人垄断资本,私有化浪潮并没有使资本主义变成“人民资本主义”。

三、“私有化浪潮”是否带来了经济繁荣

主张私有化的人,有一个共同理论即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私有化则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他们以英国私有化前后的经济形势变化作为依据。例如,英国经济增长率在20世纪70年代一直处于走走停停的爬行增长,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左右,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由于私有化浪潮而充满了活力,国内生产总值1987年比1982年增加20%以上,六年间年平均增长3.07%,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日本(3.58%),居第二位。又如,英国通货膨胀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双位数逐年下降,1983—1988年连续6年保持在3.4%~6.5%,已从严重通货膨胀过渡到轻微通货膨胀。随着英国经济的好转,英国的财政赤字有所减少,国际收支状况也略有好转。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但问题在于,私有化浪潮是不是推动英国经济好转的主要因素或唯一因素?回答是否定的。笔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总体来说,确实好于20世纪70年代。但这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这些因素包括:第一,周期性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经济经历了1979—1981年的严重经济危机,直到1983年才走出谷底进入回升阶段,这以后当然有一个时期的恢复和发展。第二,北海油田的开发。1982年北海油田产量突破亿吨大关,使英国从石油进口国一跃成为石油出口国。凭借石油大量出口,不仅大大改善了英国的国际收支逆差状况,而且促进了英国经济的振兴和发展。第三,以大量失业作为代价全面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撒切尔夫人执行以货币主义为中心的保守主义经济政策,这一政策付出的代价是失业人数急剧增加。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失业人数只有110万左右,但到20世纪80年代各年均超过200万人,最多的是1984年,失业人数为318.5万人,失业率为战后创纪录的12.6%。

20世纪80年代曾经促使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些有利因素,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虽然撒切尔夫人还在继续大力推行私有化,但英国经济却已险象环生、步履艰难。据经合组织初步估计,1989年英国经济增长率仅为2%,1990年可能会继续下降到1.25%,成为8年来的最低速度。1990年英国的经常项目收支赤字可能达到200亿英镑左右,通货膨胀率已超过10%。经合组织认为,1989年和1990年英国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增长最慢的国家,却是通货膨胀率最高的国家。这就清楚地表明,私有化浪潮并不是医治西方国家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

人们在谈到“私有化浪潮”的原因时,总会涉及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亏本严重、政府补贴巨大等弊端。到底怎样估计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应该说,并不是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是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就英国政府私有化的英国电信公司而言,它被西方国家誉为经济效益最好的世界十大公司之一,每年净利润均在20亿美元左右。又如,联邦德国的费巴公司、大众汽车公司,意大利的埃尼公司等都是经营良好的世界性跨国公司。但也应该承认,西方国家确实存在大量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以英国为例,从“二战”后初期到1974年,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贴累计达180亿美元之多。仅从英国政府对铁路、钢铁、煤炭三个部门国有企业的补贴来看,1979—1980年度为16亿英镑,1982—1983年度为25亿英镑,1984—1985年度高达40亿英镑,占当年财政赤字的1/5左右。但问题在于,正是政府对这些部门提供的大量补贴,才使其为其他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廉价的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使其他私人企业降低了成本,加强了竞争能力,从而赢得了高效益。当这些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的企业一旦重新私有化后,它们势必裁减工人并提高产品价格,其后果当然是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并伴随着物价上涨。这也是英国私有化计划受阻的原因之一。总之,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当今,私有化浪潮的兴起,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削弱,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谁能断言,在私有化浪潮之后就不会出现国有化的新浪潮呢?

(原文载于《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4.

(2)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