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绿色发展及其绩效提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3 在新常态中辩证看待绿色发展

3.3.1 绿色发展主旨明确

绿色发展是基于全面考量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主旨在于:通过建立绿色发展的微观主体(生产者、消费者与政府),实现产业与区域由重速度型的发展转向重质量型的发展。可以进一步理解为:绿色发展通过发展主体的绿色转型,以及产业与区域发展过程的绿色改造,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少消耗或者不消耗,环境污染和排放不增加或者少增加的最佳组合状态。

这种组合状态不仅考虑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也要考虑人们的环境诉求。根据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对环境需求持续增加,更加需要清洁、优美的环境,通俗来讲就是人们不仅需要“金山银山”,而且还需要“绿水青山”。

这种需求有时相互矛盾,所以才造成物质层面需求重于环境层面的不平衡情况。这种情况反映在企业自身便是企业在生产最终产品过程中不考虑环境污染与排放,一味地扩大产量,增加利润;企业的集合体便是产业,在这种生产安排下,产业生产过程也就是高投入、高排放与高污染的过程,其结果是产能不断增加,甚至存在过剩产能的极端情况,出现一些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影响国家和区域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

物质需求与环境诉求矛盾反映在消费者身上便会产生首先要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然后再满足环境需求的行为。于是,消费者消费的是企业没有考虑外部性影响的最终产品,同时,在整个消费过程及其消费后,消费者没有考虑环境影响的动机,因为如果考虑消费的负外部性,消费者要负担成本。

如此来看,在物质需求与环境需求不平衡的条件下,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生产者都尽量避免谈及产品生产的负外部性,追求企业、产业与区域利润最大化;消费者以及组成的整个社会基本上对消费的负外部性避而不谈,追求“想当然”的效用最大化。

可是这种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在物质需求与环境需求平衡的条件下大打折扣。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基本上可以得到满足。此时,人们会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其他需求有所关注,而环境需求则是关注的对象之一。这样企业、消费者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对环境方面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绿色发展的主体得以确立,绿色发展的通道得以打开,绿色发展通道意味着绿色发展机制的建立。企业与消费的绿色转型带来的是产业的绿色发展,使原有产业产能水分得以剔除,于是具有不同绿色发展特征的区域汇聚成一个美丽图景。

3.3.2 绿色发展短期内可能带来产能的减少

在短期内,企业与消费者绿色发展机制不健全,不能形成稳定的绿色发展意识。如此就造成企业生产与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从整个社会来讲,这种负外部性的生产行为越多,对推动绿色发展阻碍就越大,其产能过剩就是外部性影响的产物。

产能过剩是企业短期行为的集中体现,说明企业只顾利润最大化进行生产,而没有考虑社会的全面需求,包括物质需求与环境需求。因为这种产能过大,超过人们的需求,于是形成产品限制,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没有实现最优配置的帕累托改进状态。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产能过剩的大部分是高耗能、高污染与高排放的企业、产业。这就引起“三高”企业生产产品—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等恶性循环。

针对产能过剩,政府不会也不能坐视不理。政府部门要发挥负外部性的处理上的优势,通过强制性措施治理产能过剩,其中最为显著的举措便是“限产”。以中原经济区为例,河南省通过限产的强制措施,使存在产能过剩的主要产业,如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造纸等生产规模回归至正常的生产水平,以便满足基本市场需求,从而获得企业利润。

可是,限产的后果是对中原经济区GDP的扼杀,短期内直接会导致GDP的减少。产能过剩的存在性说明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前提下,不仅没有办法考虑环境诉求,而且还存在过多的资源浪费现象。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三高”产业的产能过剩存在多方面的后果:

一是“三高”企业舍弃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过量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是,如果不进行绿色转型的话,那么产品在满足物质需求后不断被挤压,造成人为的产能过剩的基本事实。同时,不仅正常产能没有考虑环境污染与排放,而且过剩产能意味着资源浪费、环境大污染与高排放。

二是通过加大绿色发展力度,改进产能过剩状态,使得经济增长水分减少,回归至正常水平,是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必要条件。实现产能过剩转向产能正常的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基于此,改进产能过剩,不仅是对原有重物质需求轻环境需求的速度型发展模式的反思,而且还有助于建立绿色新型发展模式。通过对产能过程的治理,产能过剩状态得以调整,把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能“消化吸收甚至停产”,从而为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的发展空间。

三是治理产能过剩必然引起GDP的减少,短期效应明显。淘汰落后产能,意味着最终产品的减少,从而使得GDP在短期内持续减少。可以说,“三高”产业的产能过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物质需求的偏爱与对环境需求的轻视,也反映出人们绿色发展意识的薄弱,更意味着发展方式转型的迫切性。

综上可见,从根源讲,产能过剩主要是由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单一物质需求导向的动机所致,尤其在高耗能、高排放与高污染的产业内更为突出。在短期,淘汰产能过剩,必然会造成GDP数量的下降,但是GDP质量却会不断提高。这意味着通过绿色发展淘汰的产能过剩尽管短期内带来了GDP数量的下降,但由于产能的限制,企业会调整生产策略,以绿色健康生产为方向,从而为绿色发展建立微观主体。

3.3.3 绿色发展长期内能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在长期内,绿色发展不仅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点,而且还将彻底改造经济增长的构成要件,净化发展水分,从而打通生态文明建设的通道。

绿色发展理念将彻底改造经济增长的构成要件,净化经济发展水分,是经济发展的新支点。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之中,建立绿色消费、绿色投资与绿色净出口的发展机制,净化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水分,把高污染彻底剔除,留下的是既能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又考虑环境需求的“好”产品。这些产品在绿色消费中不愁没有国内外的销路。通过这样发展模式的确立,我们就可以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型增长点,这样的增长点不仅能够确保工业化与城镇化方向的准确性,而且还能够创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良好环境。

为什么绿色发展在长期内能够起到这样的效果呢?原因在于:在长期内经济主体能够实现绿色发展的预期目标,并正确调整经济行为,不断与绿色发展的要求一致。从消费者看,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环境清洁的需求不断提高,要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式的发展环境,于是,从自身行为出发,不断修正原有的单一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模式,由原来以物质需求为导向的消费模式向绿色消费转型。

消费层面的绿色转型,在市场经济消费主导的机制中直接引起生产层面的绿色转型。在绿色消费的整体约束下,企业只能够生产市场需求的清洁商品,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中立足。于是,企业不断提高绿色生产技术水平,使用绿色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生产绿色产品。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宏观调控机制与考核体系,对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行为给予激励,对非绿色行为进行惩罚。由此可见,这就为绿色发展顺利进行构建了微观机制。

从长期看,绿色发展模式定能建立起来。因为在长期发展中,各种经济主体都能够在各种形式与各种性质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不断修正各自的微观非“正确”的经济行为。生产者为了获得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的高额利润,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包括节能技术、清洁技术与低碳技术等,提高绿色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最终获得市场的认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环境需求,也要对原有经济行为进行反思与调整,转型消费模式,在消费过程中注意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进而形成绿色的健康消费模式,从而使企业生产模式产生深刻变化。同时,作为监管的政府部门,也应时刻顺应绿色发展的要求,把绿色发展全面融入政府经济行为的发生过程中,建立健全绿色政府购买的方式,并不断制定适宜的绿色发展政策激励或约束微观经济主体,从而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良好氛围,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