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人力资源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是社会进步最根本的力量,离开了人一切发展进步都无从谈起,人力资源最终决定社会的发展变革。影响人力资源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4.1 人口分布与人口自然增长率
1.4.1.1 人口分布
2015年全国总人口137462万人,人口密度142.80人/平方千米。四大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衡,总的来说大多集中在比较发达的地区,如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沪宁杭等。
东部地区:2015年东部地区总人口52518.9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8.21%,位居四大地区之首,人口密度575.23人/平方千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西部地区的10倍以上。各项人口指标均居全国第1位。其中广东省总人口超过1亿人,为全国最多;山东省9847.16万人,位居全国第2。江苏、河北两省人口均超过7000万人。人口密度方面,上海、天津、北京三大直辖市均超过1000人/平方千米,远超其他省份;其中上海最高,达4025.45人/平方千米。其余省份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江苏,为781.99人/平方千米;广东、山东、浙江也都是人口密度大省,人口密度均超过500人/平方千米。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与其发达的经济密不可分。东部地区是全国经济的核心聚集区,对其他地区资源、人口有极强的吸引力,大量人口从其他三大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东部地区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使得人口大量聚集在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2015年中部地区总人口36487.88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6.54%;人口密度355.29人/平方千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仅次于东部地区。河南人口最多,为9480.00万人,仅次于广东、山东居全国第3位;人口密度为567.66人/平方千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人口最少的是山西,为3664.12万人,人口密度234.88人/平方千米,两项指标在中部地区均最低。中部地区应利用巨大的人口优势发展经济,缩小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西部地区:2015年西部地区总人口37131.45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7.01%,略高于中部地区;人口密度53.83人/平方千米,为全国最低,约为全国人口密度的1/3。西部省份之间人口数量差距较大。其中,四川人口最多,达8204.00万人,超过西部地区其他省份至少3400万人,在全国仅次于广东、山东、河南,排在第4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7%;人口最少的是西藏,仅有323.97万人,为全国最低。西部地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广人稀,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5个省区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均在西部,且人口密度不超过60人/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中有7个省份人口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密度最大的重庆市也仅略高于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由于西部地区人口总量大,经济落后,仍然是向东部地区输送劳动力的主要地区。
东北地区:2015年东北地区总人口10947.4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96%;人口密度138.75人/平方千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省在总人口和人口密度方面都高于其他两省。黑龙江省虽然人口基数较大,但由于面积较大,人口密度极低,为83.59人/平方千米,全国排名倒数第6位。总的来看,东北地区人口比较稀少,而且近年来人口的增长率为负数,因而应鼓励东北地区生育,提高人口密度,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1.4.1.2 人口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5年全国人口总数为1374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6%,可以看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口增长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太大,每年人口净增长数量近7000万,这一数量超过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总人口数。因此,人口问题依然是我国的一个大问题。巨大的人口增量使我国短期内摆脱不了廉价劳动力市场国家的状况。就四大地区而言,中西部人口增长率相对较高,东部稍低,东北极低。区域之间的差距较大,区域内部省份之间的差距较地区之间更大。现具体分析如下。
表1-8 2015年四大地区人口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计算整理。
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0.013%,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持平。地区内部各省市人口增长差距较大,最高的海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8.57%,最低的天津市只有0.23%。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地的人口增长率很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地区:人口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东、西部地区。除湖北、山西两省外,其他省份的人口增长都比较相近。
西部地区:我国少数民族几乎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国家对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有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放宽了对人口增长的限制。西部地区人口增长为全国最快,达到7.39%,西藏和新疆更是超过了10%,人口增长极快。区域内部人口增长的差距较大,内蒙古、重庆、四川、陕西的人口增长相对较慢,不超过4%。
东北地区:唯一一个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地区,仅吉林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其他两省的人口增长率都为负数。东北地区应积极响应国家二孩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增长率,为东北地区发展增添新鲜血液。
1.4.2 人口构成
1.4.2.1 人口性别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能反映男女性别之间的人口比例关系。这种关系会对我国地区之间人口的迁移和就业产生微妙的影响,因为它涉及人们的婚姻生活、家庭状况以及生育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表1-9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性别比为105.02:100(女为100),是一个性别比较高的国家。这与我国几千年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
表1-9 2015年四大地区人口性别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计算整理。
从全国来看,东部地区性别比最高,为107.03:100,而且10省市的性别比普遍都高;东北地区最低,为101.25:100;中西部地区之间性别比差距不大,分别为104.58:100和103.78:100。从31个省区市来看,所有省区市的男性均比女性多,性别比最高的是天津,高达120.43:100;性别比最低的是辽宁,为100.46:100,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基本持平;天津、广东、海南3个省市的性别比超过110。全国有14个省份的性别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性别比最低的3个省市是辽宁、重庆、四川,分别为100.46、100.60、100.90。
从附表1-9中可以看出我国省份之间的性别比差距远大于地区之间。
1.4.2.2 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年龄构成是指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重。人口年龄构成不仅影响人口的变化趋势,而且会对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201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重为10.47%,远超老年性国家国际标准线的7%,而且全国仅西藏地区的老年人口比重低于7%,这说明我国已经是一个人口老龄化相当严重的国家。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当不利,因为老年人口众多,需要消耗大量的年轻劳动力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现就四大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作一个简要的对比分析。
表1-10 2015年四大地区人口年龄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计算整理。
东部地区:2015年东部地区0~14岁人口(以下简称“幼年人口”)比重为15.17%,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64岁人口(以下简称“中年人口”)比重为74.56%,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岁以上人口(以下简称“老年人口”)比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0.42%。其中上海、江苏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12.80%和12.71%,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属于人口老龄化特别严重的省份,仅福建、广东、海南的老年人口比重低于10%。上海的幼年人口仅为9.33%,是全国唯一一个低于10%的省份。东部地区通过计划生育虽然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但因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政府需要斥巨资投入社会保障,这对于东部地区的发展极为不利。
图1-13 2015年全国人口年龄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计算整理。
图1-14 2015年东部地区人口年龄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计算整理。
图1-15 2015年中部地区人口年龄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计算整理。
图1-16 2015年西部地区人口年龄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计算整理。
图1-17 2015年东北地区人口年龄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计算整理。
中部地区:2015年中部地区幼年人口比重为18.5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是四大地区中比重最高的;中年人口比重为71.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是四大地区中比重最低的;老年人口比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河南、江西人口年龄结构最轻,湖北的年龄结构最老。
西部地区:年龄结构与中部地区相似。2015年西部地区幼年人口比重为18.2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71个百分点,仅次于中部地区;中年人口比重为71.8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略高于中部地区;老年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四大地区最低。区域内部省份之间年龄结构差距较大,如广西、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新疆6个地区的幼年人口比重都超过20%,且老年人口比重都较低,这与这些地区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关系。重庆、四川的年龄结构较老,幼年人口比重较低,老年人口比重较高,均超过了13%,是全国老年人口比重最大的两个省份。
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相当严重。2015年东北地区幼年人口比重为10.9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为全国最低;中年人口比重为77.63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为全国最高;老年人口比重为11.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四大地区最高,是唯一一个老年人口比重超过幼年人口的地区。老年人口多,幼年人口少,这对于以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1.4.2.3 人口素质构成
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衡量标准。国家倡导青少年应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就是关于人口素质最全面的概括和人口培养的方向。人口素质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人口素质的提升在于教育水平的提高。
(1)教育发展情况
教育是提升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一个地区教育水平越高,人口素质就越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2015年全国地方教育经费为29595.3亿元,人均教育经费为2152.98元。
表1-11 2015年四大地区教育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计算整理。
东部地区:2015年东部地区教育投入13244.5亿元,占全国地方教育经费的44.75%,人均教育经费2521.86元,为全国最高;北京、天津、上海的人均教育经费超过4000元,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的教育经费投入均超过全国水平的5%。教育经费的巨大投入极大地刺激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为地区经济的创新能力、城市竞争力和活力提供了保障。
中部地区:2015年教育总经费为6396.98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1.61%,人均教育经费1753.18元,为全国最低。河南的教育总经费多一些,占全国的比重为5.54%,但由于河南人口基数太大导致人均教育经费仅为1728.44元。中部省份的教育经费无一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比较慢的一个潜在原因。因此,中部地区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西部地区:无论是教育总投入还是人均教育投入均高于中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西部地区教育总投入7920.5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6.76%,人均教育经费2133.11元。西部地区有8个省份的人均教育经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藏地区人均最高,达4721.13元,在全国仅次于北京。
东北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但是对教育的投入还是比较大的。2015年教育总投入2610.16亿元,人均教育经费2384.27元,仅次于东部地区,除辽宁省外,其他两省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人口文化素质
人口的文化程度是衡量人口素质的标准之一。一般来说,地区文化程度越高,该地区的经济就越发达;文化程度越低,该地区的经济就越落后。2015年我国6岁以上文盲或半文盲人口占6岁以上总人口的5.69%,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总数的13.34%;小学、初中、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6.22%、38.32%、12.27%、4.17%。由于各种原因,各地区之间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别很大,现简要分析如下。
东部地区: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总人口的15.27%,远超过其他地区。其中北京最高,占比达42.33%;其次是上海、天津。这3个直辖市都位于东部地区,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仅高于东北地区。由此可见东部地区教育之发达。高文化程度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教育,如此良性循环,使得东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逐步提高。
中部地区:除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湖北省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最高,为15%。
西部地区:整体受教育水平全国最低,除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最高的4个省区分为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比例分别为17.74%、16.14%、15.25%、14.55%。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最低的4个省区是西藏、贵州、广西、云南,比例分别为7.12%、8.45%、9.21%、9.48%,也是全国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最低的几个省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13.34%的水平。因此西部地方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中央政府也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
东北地区:全国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文盲半文盲占比仅为2.87%,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比14.71%,略低于东部地区的15.27%,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人口比重高于东部地区。辽宁省的受教育程度最高,是综合指标仅次于北京、天津、上海的省份。东北地区的高文化程度得益于其高工业化程度,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1.4.2.4 人口职业构成
人口在不同行业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高,人口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占人口总数的48.34%,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占人口总数的24.16%,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占人口总数的27.51%。由于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因而人口在三大产业的分布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4.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四大地区中最低。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比最低的5个省市,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都位于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分别为2.94%、5.45%、14.75%、20.43%、22.78%,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高,技术装备先进,因而所用的劳动力较少。第二产业比例全国最高,远高于其他地区,说明东部地区工业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三产业仅次于东北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例远高于全国其他省份,北京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例高达70.9%。
表1-12 2015年底四大地区从业人口产业构成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计算整理。
图1-18 2015年底四大地区从业人口产业构成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计算整理。
中部地区:第一产业人口比重55.9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67个百分点。尤其是河南,第一产业占比高达66.48%,在全国仅次于西藏、甘肃、贵州、广西,是典型的农业大省。第二、第三产业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并不高。区域内部仅江西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口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中部地区应加快经济发展,将人口由第一产业更多地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以缓解劳动力就业的压力。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发展最落后的地区,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比高达61.96%,远超其他三大地区,高出全国13.62个百分点。全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比最高的10个省份中,西部占了7个。这说明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甚至部分省份农业几乎完全依靠人工,因而农业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极低,说明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为落后,需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西部地区应引进先进的农业装备和技术,改善农业落后的状况,让更多的人口转移到其他产业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东北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51.73%;第二产业从业人口为16.35%,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属全国最高,为31.93%,高于东部地区3.3个百分点。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如此之低,说明了目前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遇到了不小的问题。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较大,说明服务业水平较高,辽宁省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口比例已达到东部地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