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精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新古典的标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第一章讲述的古典比较成本优势贸易理论都是只考虑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并且认为商品在国内交易的价格完全取决于它们的生产成本或相对生产成本(忽略了需求的消费偏好因素对交易价格的影响),从而将国际贸易的起因主要归结于生产成本因素(忽略了需求的消费偏好因素对贸易的影响问题)。本章我们将进一步考虑有劳动和资本(或土地)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况,并且在讨论交易价格时把需求因素也考虑在内。第一节我们将首先提出一个更具一般性的新古典标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以拓宽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适用范畴。

一、产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与要素密集型

(一)产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

在考虑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通常是考虑劳动与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假定一个生产部门的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为Q=fLK),f满足边际产出递减(decreasing marginal output)条件(即有∂f/L>0,∂2f/2L<0;∂f/K>0,∂2f/2K<0),此时其等产量曲线(isoquant curve)是凸向原点的]。则该生产部门对于任一给定产量Q下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最小成本投入),取决于等产量曲线Q=fLK)与给定要素价格(给定资本利息率R和劳动工资率W)下的某条等成本线C=R·K+W·L的切点ELEKE),见图2·1-1(a)(图中坐标系的横坐标L代表劳动投入量,纵坐标K代表资本投入量),而k=KE/LE则为该产量下的最优资本—劳动投入比例。

图2·1-1 产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与生产扩张线

短期来看,可以假定两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固定不变,此时生产一种产品所需两种要素的最优投入比例是固定不变的,称为生产该产品的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人们通常用产品的资本密集度(capital-intensity)来代表:所谓某产品的资本密集度(k),是指在要素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该产品时所需投入资本与劳动的最优比例(K/L),即k=K/L——此为生产该产品时,每单位劳动投入所需要的资本投入。

从而在两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固定不变的条件下,一产品部门会有一条固定不变的生产扩张射线OX,见图2·1-1(b),射线OX的斜率k=K1/L1=K2/L2为该产品生产的固定不变的资本密集度。

(二)产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型

引入产品的要素密集型(factor-intensive type)的概念是为了比较不同产品生产所使用要素密集度的不同。

短期来看,在考虑X和Y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对给定固定不变的要素相对价格下,如果有kx<ky,即可称X为给定要素价格下的劳动密集型(labor-intensive,又称劳动密集性)产品,Y为给定要素价格下的资本密集型(capital-intensive,又称资本密集性)产品。

但长期来看,每种产品生产使用要素的密集度是会受到要素相对价格变动影响的——产品生产的资本密集度(k=K/L)会随着劳动相对于资本的相对价格(ω=W/R)的上升(下降)而上升(下降)。为此,人们又定义:在考虑X和Y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不会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的情况,即对于要素的任何相对价格,恒有kx<ky,则可称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注意,所谓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型,是跟其他给定产品相比较而言的。

二、生产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和生产—消费均衡分析

(一)生产机会成本递增与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在两种产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并且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随着X产品(Y产品)产量的增加,一国再多生产1单位X产品(Y产品)所需放弃的Y产品(X产品)的产量会越来越多:由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decreasing marginal productivity),所以在较高的X(Y)产出水平从而较低的Y(X)产出水平上,一方面再增加一单位X(Y)所需要的要素较多,另一方面所转移过来的每一要素生产Y(X)的边际生产力也较高,所以生产X(Y)产品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这时,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是凹向原点的曲线,见图2·1-2中的AA′曲线。此时,在AA′曲线上任意一点处,X产品的生产机会成本等于经过该点的AA′曲线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并且,沿着AA′曲线从左向右(X的产量不断增加),其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将不断上升(生产X的机会成本递增),见pA线、线和线。

图2·1-2 生产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生产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确定一国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大致位置及轮廓的一个简易方法是,先确定其两个端点(如图2·1-2中的A点与A′点)的相对位置,然后再将这两个端点用一条凹向原点的光滑曲线连接起来即可。

(二)一国在生产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生产—消费均衡分析

见图2·1-3,在封闭经济下,一国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expense possible boundary line)跟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production possible boundary line)完全重合。而一国(如A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则取决于该国生产—消费可能性边界线(AA′)跟其某条消费等效用曲线(UA)的切点(EA),此时该国X产品的均衡相对价格(pA)则取决于其生产和消费的均衡机会成本——等于经过切点EA的消费等效用曲线(equivalent utility curve of consumption)和生产—消费可能性边界线(expense-production possible boundary line)的公切线斜率的绝对值。

图2·1-3 一国在生产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生产—消费均衡分析

三、新古典的标准比较优势贸易模型——比较价格优势贸易模型

(一)2×2×2标准贸易模型的前提假设

①假定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两种产品以及两个规模既定的国家;

②两种产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并且不会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

③两种产品生产的规模报酬(scale reward)均固定不变(在考虑两种以上生产要素并且两个生产部门的要素密集度不同时,这意味着每种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递增),其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④国内同类生产要素具有同质性,可以在产业间自由流动并得到充分利用(即国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也都是完全竞争的),但生产要素不能跨国流动;

⑤两国同类产品具有同质性,可以自由贸易进行完全竞争(不考虑运输成本等任何贸易费用)。

(二)2×2×2标准贸易模型下的比较优势贸易原理

假定有A、B两个国家和X、Y两种产品,A、B国内X产品的均衡相对价格分别为pApB,则当两种产品在两国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不相等时,即有

两国之间就存在着进行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的基础。

①若pA<pB,则A国(B国)生产X产品(Y产品)具有相对优势,并且两国间进行互惠贸易的贸易条件pw的合理范畴是:pA<pw<pB

②若pA>pB,则A国(B国)生产Y产品(X产品)具有相对优势,并且两国间进行互惠贸易的贸易条件pw的合理范畴是:pB<pw<pA

这里的比较价格优势贸易模型(trade model of comparative price superiority)比第一章的比较成本优势贸易模型(trade model of comparative cost superiority)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前者所采用的“相对价格优势分析法”(relative price superiority approach)要比后者的“相对成本优势分析法”(relative cost superiority approach)更具一般性:这里的比较价格优势贸易模型不仅可用于分析由于生产成本差异所引起的贸易——可以在其下细分出一个生产可能性差异贸易模型(trade model of different production possibility),而且还可用于分析由消费偏好差异所引起的贸易——还可以再在其下细分出一个消费偏好差异贸易模型(trade model of different consumer preference)。

在这里的2×2×2标准贸易模型的前提假设下,造成两国国内产品均衡相对价格差异的各种可能原因有(见图2·1-4):

图2·1-4 标准贸易模型下分工贸易的基础分析

(1)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存在不相似性差异(即两国的生产可能性存在实质性差异)。

(2)两国的消费等效用曲线存在不相似性差异(即两国的需求可能性存在实质性差异)。

四、生产可能性差异贸易模型

在前述标准贸易模型的所有前提假设下,再增补以下两条前提假设:

⑥两国的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及生产函数有所不同;

⑦两国的规模、消费结构和偏好都相同。

这属于生产可能性差异贸易模型——由于两国生产可能性差异而造成两国均衡相对价格出现差异,从而根据前述新古典标准比较价格优势贸易原理可知,此时两国间将存在分工贸易的基础:关于两国生产可能性差异导致两国国内均衡相对价格差异的阐释可参见附录2·1·1。

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一概假定,在封闭经济条件下,A、B两国国内X产品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ApB,并且pA<pB

(一)两国在分工贸易后的生产—消费—贸易一般均衡分析

1.两国在贸易后的生产均衡点、消费均衡点和贸易三角形

(1)贸易后的生产均衡点和消费可能性边界线

见图2·1-5,在贸易前,A、B两国各自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分别是完全重合的,从而A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为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与其一条消费等效用曲线UA的切点EA,过该切点的切线pA则为A国X产品的封闭均衡相对价格线[见图2·1-5(a)];B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为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与其一条消费等效用曲线UB的切点EB,过该切点的切线pB则为B国X产品的封闭均衡相对价格线[见图2·1-5(b)]。这里不妨假定pA<pB,即X产品在A国内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也就是说,A国(B国)分工生产X产品(Y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图2·1-5 两国在任意给定贸易条件下的生产—消费分析

而分工贸易后,对任意给定的贸易条件pwpA<pw<pB)下,A国新的生产均衡点取决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与一条斜率为-pw的直线的切点,而过该切点的切线pw则成为A国新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见图2·1-5(a)];B国新的生产均衡点也取决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与一条斜率为-pw的直线的切点,而过该切点的切线pw也成为B国新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见图2·1-5(b)]。

(2)贸易后的消费均衡点和意愿贸易三角形

见图2·1-5,在贸易后,A国新的消费均衡点是由其新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pw与其另一条消费等效用曲线之间的切点所确定[见图2·1-5(a)];B国新的消费均衡点也是由其新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pw与其另一条消费等效用曲线之间的切点所确定[见图2·1-5(b)]。这时,由A、B两国各自新的生产均衡点与消费均衡点分别可以确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分别被称为A国和B国的意愿贸易三角形。当pw并非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时,这两个意愿贸易三角形就不全等,两国间市场不能达到均衡,必将引起贸易条件的调整——这时将会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觅价”过程,直到找到一个均衡贸易条件为止。

2.两国生产—消费—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

见图2·1-6,当达到均衡国际贸易条件时,两国的意愿贸易三角形必定全等,即有,称之为均衡贸易三角形,其中:

图2·1-6 生产可能性差异贸易模型的生产—消费—贸易一般均衡分析

(二)两国分工贸易的一般福利分析

见图2·1-6(a),A国通过分工—贸易得到的额外总福利为:曲线所代表的效用减去UA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这一总得益还可以分解为来自贸易的额外福利和来自分工的额外福利:过EA点作线的平行线,而与线相切的等效用曲线所代表的效用减去UA曲线所代表的效用即为来自贸易的额外福利(这是产品在消费领域更有效配置得到的额外福利),曲线所代表的效用减去所代表的效用则为来自分工的额外福利(这是资源在生产领域更有效配置得到的额外福利)。

B国通过分工—贸易得到的额外总福利为:曲线所代表的效用减去UB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这一总得益也可以分解为来自贸易的额外福利和来自分工的额外福利[同样可以在图2·1-6(b)中借助一条经过EB点的与线平行的辅助线来进行分析,这里从略]。

(三)确定均衡贸易条件的几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在标准比较成本优势贸易模型下关于均衡贸易条件的确定,也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贸易提供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还有两种不同的供给—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

在下面分析中我们一概假定,在贸易前,A、B两国国内X产品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ApB,并且pA<pB

1.确定贸易条件——两国的贸易提供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介绍过,所谓贸易提供曲线,是指一国在其给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和消费等效用曲线下考虑到进出口收支平衡的最优贸易曲线——一国贸易提供曲线上的每一点跟坐标系原点所连射线的斜率(当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该国的出/进口量时)或斜率的倒数(当用纵/横坐标分别代表该国的出/进口量时)对应着一定的贸易条件,而该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则分别代表着在这一贸易条件下该国所愿意提供的(对己最优的)能够达到进出口收支平衡的一对出口商品数量和进口商品数量组合。

这一分析方法首先要涉及两国各自提供曲线的推导问题,并且两国各自提供曲线的推导方法略有不同,所以我们需要分别讨论。

(1)A国贸易提供曲线的推导

见图2·1-7(a),图左方的OQx坐标轴代表A国X产品的产量或消费量,图右方的OQx坐标轴代表A国X产品的出口供给量,图中的纵坐标轴OQy则代表A国Y产品的产量或消费量或进口需求量。左方图中的A′A曲线代表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封闭经济下,A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是A0C0)点,图中过该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消费等效用曲线的公切线的斜率pA为A国内X产品的相对价格。当A国出口X商品的贸易相对价格pw=pA时,A国的贸易三角形缩成一点A0C0)——此时A国愿意提供的(对己最优的)进出口量同时为0;而当A国出口X商品的贸易相对价格时,A国愿意提供的(对己最优的)贸易三角形成为A1D1C1;再当A国出口X商品的贸易相对价格时,A国愿意提供的(对己最优的)贸易三角形又成为A2D2C2……而且由此不难看出,应有pw>pA

图2·1-7(a) A国贸易提供曲线的推导

将左方图中的各贸易三角形依次平移到右方图中去(并令各个Ai点分别与O点重合),即可由C1C2……逐点描出A国的贸易提供曲线。

(2)B国贸易提供曲线的推导

见图2·1-7(b),图下方的OQy坐标轴代表B国Y产品的产量或消费量,图上方的OQy坐标轴代表B国Y产品的出口供给量,图中的横坐标轴OQx则代表B国X产品的产量或消费量或进口需求量。下方图中的BB′曲线代表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封闭经济下,B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是B0C0)点,图中过该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消费等效用曲线的公切线的斜率pB为B国内X产品的相对价格。当B国进口X商品的贸易相对价格pw=pB时,B国的贸易三角形缩成一点B0C0)——此时B国愿意提供的(对己最优的)进出口量同时为0;而当B国进口X商品的相对贸易价格pw=时,B国愿意提供的(对己最优的)贸易三角形成为B1C1D1;再当B国进口X商品的相对贸易价格时,B国愿意接受的(对己最优的)贸易三角形又成为B2C2D2……而且由此也不难看出,应有pw<pB

图2·1-7(b) B国贸易提供曲线的推导

将下方图中的各贸易三角形依次平移到上方图中去(并令各个Bi点分别与O点重合),即可由C1C2……逐点描出B国的贸易提供曲线。

(3)两国均衡贸易条件的确定

见图2·1-7(c),OQx坐标轴代表A国对X产品的出口供给量或B国对X产品的进口需求量,OQy坐标轴则代表A国对Y产品的进口需求量或B国对Y产品的出口供给量。A、B两国各自贸易提供曲线的交点决定了两国对于两种商品均衡的进出口量——该交点处的横坐标代表A国对X产品的均衡出口量和B国对X产品的均衡进口量,纵坐标代表B国对Y产品的均衡出口量和A国对Y产品的均衡进口量。而过E点的射线OE的斜率 则为X商品对Y商品的均衡贸易相对价格。

图2·1-7(c)生产可能性差异贸易模型确定贸易条件的两国提供曲线一般均衡分析

显然,当时,A国愿意出口X商品的数量将会小于B国愿意进口X商品的数量,而同时A国愿意进口Y商品的数量也会小于B国愿意出口Y商品的数量,这意味着X商品的供不应求和Y商品的供大于求,从而X商品相对于Y商品的贸易价格就会上升;而当时,A国愿意出口X商品的数量将会大于B国愿意进口X商品的数量,而同时A国愿意进口Y商品的数量也会大于B国愿意出口Y商品的数量,这意味着X商品的供大于求和Y商品的供不应求,从而X商品相对于Y商品的贸易价格就会下降;只有最终实现了时,A、B两国才能实现生产—消费和贸易的一般均衡。

英国经济学家米德(Meade)曾给出提供曲线的另一种更为严格的推导,这里从略。

2.确定贸易条件——两国的相对价格供给—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

这里有两种有所不同的供给—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一种是两国的出口供给—进口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另一种是两国合计的总供给—总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关于一国开放经济下一般均衡分析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推导问题可参见附录2·1·2。

(1)确定贸易条件的两国出口供给—进口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

见图2·1-8,纵坐标p都代表X产品的相对价格,横坐标Qx都代表对X产品的供需量,其中,(a)图中的SA曲线代表A国对X产品的供给曲线代表着A国生产X产品的最大可能产量],DA曲线代表A国对X产品的需求曲线,EA为A国在封闭情况下对于X产品的供需均衡点——其相应的纵坐标pA即A国内X产品的均衡相对价格;同样,(b)图中的SB曲线代表B国对X产品的供给曲线代表着B国生产X产品的最大可能产量],DB曲线代表B国对X产品的需求曲线,EB为B国在封闭情况下对于X产品的供需均衡点——其相应的纵坐标pB即B国内X产品的均衡相对价格。注意,根据模型假设,这里A、B两国的国内需求曲线的形状完全相似(因为两国的消费偏好完全相同),但位置未必相同(因为两国消费人口的规模未必相同);而国内供给曲线的形状不同(因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不相似),位置也未必相同(因为两国生产要素的规模也未必相同)。然后,我们可以由(a)图和(b)图导出(c)图。(c)图中的Sx曲线代表A国对X产品的出口供给曲线,Dm曲线代表B国对X产品的进口需求曲线,而二者的交点E则决定了X产品的均衡贸易条件p和贸易量

图2·1-8 生产可能性差异贸易模型的两国出口供给—进口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

设(a)图中A国对于X产品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方程分别为

将(2·1-1)式与(2·1-2)式联立,解之即可求得A国在封闭情况下对于X产品的供需均衡点EA的纵坐标pA和横坐标

又设(b)图中B国对于X产品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方程分别为

将(2·1-3)式与(2·1-4)式联立,解之可求得B国在封闭情况下对于X产品的供需均衡点EB的纵坐标pB和横坐标

(c)图中的出口供给曲线Sx可以由A国对于X产品的供给曲线SA和需求曲线DA导出:

(c)图中的进口需求曲线Dm则可以由B国对于X产品的供给曲线SB和需求曲线DB导出:

将(2·1-5)式与(2·1-6)式联立,解之即可求得两国均衡贸易点E的纵坐标p和横坐标

(2)确定贸易条件的两国合计的总供给—总需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法

见图2·1-9,纵坐标p代表X产品的相对价格,横坐标Qx代表两国加总的对X产品的总供需量。假定A、B两国各自对于X产品的供给曲线方程和需求曲线方程仍如前(2·1-1)式、(2·1-2)式、(2·1-3)式和(2·1-4)式所设,则由(2·1-1)式和(2·1-3)式可导出两国加总的对于X产品的总供给曲线:

图2·1-9 生产可能性差异贸易模型的两国总供需一般均衡分析

再由(2·1-2)式和(2·1-4)式可导出两国加总的对于X产品的总需求曲线:

将(2·1-7)式与(2·1-8)式联立,解之即可求得两国均衡贸易点E的纵坐标p和横坐标

五、消费偏好差异贸易模型

在前述标准贸易模型的所有前提假设下,再增补以下两条前提假设:

⑥两国的要素禀赋和生产函数都相同;

⑦两国的规模和消费结构也相同,但消费偏好有所不同。

这属于消费偏好差异贸易模型。由于两国消费偏好差异而造成两国均衡相对价格出现差异,根据前述新古典标准比较价格优势贸易原理可知,此时两国间也将存在分工贸易的基础——从消费偏好差异贸易模型增补的两条新假设出发,我们也可以导出此时两种产品在两国的均衡相对价格必不相等的结论,再根据前述的新古典标准比较价格优势贸易原理可知,此时两国间也存在着进行分工贸易的基础:

因为我们已经假定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同,所以消费偏好的差异会引起两国均衡相对价格的不同,如A国比B国更偏好消费Y产品(对于A国比B国更偏好消费X产品的情况,则留给读者自己思考),见图2·1-10。此时A国的消费等效用曲线将比B国更偏向Qy轴(因为A国消费X产品的机会成本比B国低),在两国有相同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情况下,A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也将比B国低,即必有pA<pB。从而A国生产X产品具有比较优势,B国生产Y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在以下分析中我们一概假定,在封闭经济条件下,A、B两国国内X产品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ApB,并且pA<pB

(一)两国在分工贸易下生产—消费—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

见图2·1-10,根据前提假设,两国有着完全相同的生产可能边界线(AA′曲线)。设若在贸易前,A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为(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与其一条消费等效用曲线UA的切点)EA,A国X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为(过EA点切线斜率的绝对值)pA;B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为(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与其一条消费等效用曲线UB的切点)EB,B国X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为(过EB点切线斜率的绝对值)pB。这里有pA<pB,即X产品在A国内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也就是说,A国(B国)分工生产X产品(Y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图2·1-10 消费偏好差异贸易模型的生产—消费—贸易一般均衡分析

在分工贸易后,任意给定一个贸易条件pwpA<pw<pB),都可决定一个两国重合的生产均衡点E。而能够使两国贸易三角形达到全等(即)的均衡贸易条件则决定着一个两国重合的生产均衡点E

(二)两国分工贸易的福利分析

见图2·1-10,此时,A国通过分工贸易得到的额外总福利为:曲线所代表的效用减去UA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这里,也可以借助一条经过EA点的与线平行的辅助线来将这一总得益进一步分解为来自贸易差价的福利和来自分工的福利);B国通过分工贸易得到的额外总福利为:曲线所代表的效用减去UB曲线所代表的效用(同样,这里也可以借助一条经过EB点的与线平行的辅助线来将这一总得益进一步分解为来自贸易差价的福利和来自分工的福利)。

(三)确定均衡贸易条件的几种不同分析方法

这与生产可能性差异贸易模型下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非常类似,同样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但在具体分析时又与生产可能性差异贸易模型下略有一些不同之处——在生产可能性差异贸易模型下,A、B两国国内对于X产品的需求曲线形状和位置完全相同,而两国的供给曲线则有所不同;在消费偏好差异贸易模型下,A、B两国国内对于X产品的供给曲线形状和位置完全相同,而两国的需求曲线则有所不同(留给读者自己思考,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