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经济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 建筑业

在建筑方面,回回人中最杰出的建筑师当属也黑迭儿(又亦黑迭儿)。至元三年(1266年)元定都于北京后,也黑迭儿任茶迭儿局(蒙古语庐帐之意)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兼领监宫殿。诸色人匠总管府,秩正三品,地位很高,掌管百工技艺,相当于近世的建筑工程部部长。

至元三年八月,在元大都宫城的设计中,当元王朝正是“大业甫定,国势方张”之时,世祖帝忽必烈感到“宫室城邑,非巨丽宏深,无以雄视八表”,因此,欲以宏伟的都城和壮丽的宫殿来炫耀王朝的强大和威严。于是,于至元三年(1266年)十二月命也黑迭儿和张柔、段天佑同行工部书事,修筑宫城,为大都城的修建做出了贡献。“也黑迭儿受任劳勚,夙心不遑,心讲目算,指授肽麾,咸有成画。太史练日,圭臬斯陈;少府命匠,冬卿抡材;取赀地宫,赋力车骑,教护属工,其丽不亿。魏阙端门,正朝路寝,便殿掖廷,承明之署,受釐之祠,宿卫之舍,衣食器御,百执事臣之居,以及池溏、苑囿,游观之所,崇楼阿阁,缦庑飞檐,具以法。”(101)

元时回回人建筑业上表现出的非凡创造力,主要是在清真寺的建造上。伴随着唐宋时期伊斯兰教的传入,阿拉伯的建筑风格也传入中国。基于穆斯林围寺而居的传统,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等清真寺开始在中国出现。元时,大批西域阿拉伯的穆斯林或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或通过海上香料之路进入中国东南沿海、京杭大运河沿岸及西北腹地中国的清真寺逐渐增多。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是:一种是承袭了阿拉伯式的穹窿式圆顶(表现出古阿拉伯游牧民族身处沙漠,逐水草放牧,以圆形帐篷为居的文化心理积淀),哥特式的尖塔(表现出了古阿拉伯游牧民族在生活中始终与枣林为伍的生活情趣)和波斯式的雕刻彩画(表现出了古阿拉伯游牧民族宗教式的审美观念);另一种是以华夏传统建筑布局和结构体系为基础,结合伊斯兰教特有的功能和要求,创造出伊斯兰教建筑和中国古代楼宇相得益彰的新的建筑形式。

唐宋时期的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主要是阿拉伯式,全部用砖石砌筑,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多呈阿拉伯伊斯兰风格。中国的四大古寺: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礼拜寺,均是始建于唐宋时期的清真寺。元代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和数量远远超过唐宋。仅元大都(今北京)就有清真寺35座(102)。其外观造型基本上保留阿拉伯建筑的形式,但已逐步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砖木结构体系,形成中阿混合形制。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以及定州礼拜寺、松江清真寺等都是典型的中阿合璧式建筑艺术形制。

泉州圣友寺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远的、最典型的中世纪阿拉伯风格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圣友寺又名麒麟寺、清净寺,阿拉伯语称“艾苏哈卜寺”,在今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北侧。据寺内现存的阿拉伯文碑载,该寺始建于回历400年,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远、最典型的中世纪阿拉伯风格的伊斯兰教寺院。元至大三年(1310年),波斯留居泉州的穆斯林艾哈默德·本·穆罕默德·古德西哈吉出资重修。圣友寺仿照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建筑形式,全部石造,气势雄伟壮观,今寺院占地十余亩,其主体建筑正门楼和礼拜大殿是元代重修的遗物。寺门朝南,门楼高约20米,宽4.5米,用青、白花岗石砌成,门楣作尖拱形,分外、中、内三层,渐近渐小,第三层左右两旁各有拱门两个,但不能通行。门的最外层上面有一横列古体阿拉伯文石刻,大门屋顶上有平台,叫望月台(系伊斯兰教斋月用于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四周围以蝶形砖垛。礼拜大殿呈长方形,四壁皆由大小不等的白花岗石砌成。另外,位于城南的清净寺是至正九年(1349年)金阿里出资重修的,位于通淮门的清净寺是也门人奈纳·奥姆尔重修的。

虽然经过明清两代的修缮改建,许多著名的清真寺已不是当年面貌,但是,在残存之间仍能领略到当时的建筑风格。元时清真寺的主要特点是:“以汉族传统建筑布局和结构体系为基础,结合伊斯兰教特有的功能和要求,创造出的中国伊斯兰教的建筑形式。具体来说,在整体布局或单座建筑的处理上,均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木结构体系,并与伊斯兰式的圆拱顶或平顶的礼拜殿相互结合。”(103)这种清真寺建筑,不仅为广大的穆斯林群众提供了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也对元以后的回族民居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是现代的宾馆、餐馆、剧院等也或多或少地沿用了这种模式,这是阿拉伯伊斯兰建筑文化中国化、现代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