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经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老挝,全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首都万象,作为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约691万人,共有49个民族,主要民族有老龙族、老听族和老松族,官方语言为老挝语。老挝北与中国云南省接壤,南临柬埔寨,东望越南,西濒泰国、缅甸。老挝作为一个拥有古老历史的国家,以澜沧王国时期尤为强盛,在当时的印度支那半岛上影响力很大。1893年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后,老挝人民不断地同殖民者奋勇抗争,最终于1953年独立。独立后的老挝由于左派爱国力量、中立力量和亲美右派力量的长期内战,政府多次更迭,“联合政府”三起三落。最终,左派爱国力量取得胜利,于1975年废除君主制,成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执政党为老挝人民革命党。老挝的党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其党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省及直辖市、县和基层4级,党的领导核心为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党中央机关报为《人民报》,机关刊物为《新曙光》杂志。

自1893年至今,老挝社会经济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殖民地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战时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75年建国以来,老挝农村经历了农业合作化—家庭承包制—土地私有化的发展阶段,所有制结构为国家经济、集体经济和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资本结构为国家资本、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并存。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老挝朝着市场经济方向迈进,并积极地与国际市场接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善,为老挝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6年,老挝开始实行经济体制革新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以下简称“革新开放”政策),使经济有了显著提升,在国民经济、引进外资、对外经贸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一,以农业改革为主,提高农民收入。老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农业占GDP比重高,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家庭承包制推广以后,老挝农民收入获得了显著的增长。政府制定、修订了一系列法规,保护农民长期享有土地使用权、继承权和转让权,承认土地可按照国家规定作为财产担保。老挝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发展农机、农药和化肥生产,培育和引进良种,促进专业化生产。除耕作外,林业与渔业也是老挝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突出企业改革为重点。老挝的经济体制改革,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重点,对工厂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扩大其经营自主权,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成分、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格局逐步形成。同时,老挝加大了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调节,改变了财政管理办法,经济管理体制由过去按中央、省(市)、县分级管理改为按部门垂直管理,政府对商业实行依法自由流通政策,逐步制定和完善有关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经济法规。

第三,着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从“革新开放”以来,老挝在利用外资促进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此外,老挝在双边、多边、次区域和区域等多层次框架内积极与国际合作,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老正式建交于1961年4月25日。由于美苏在东南亚的激烈争霸使得中老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出现曲折。随着局势缓和,中老双边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友好合作不断深化。老挝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也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合作基础深厚。

1.政策沟通

政策相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中老两国领导人、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经常互访,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合作文件。1990年12月,两国发表《关于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确定发展两国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彼此信赖的全面合作关系。2006年11月,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决定进一步深化两党两国传统友好与全面合作,推动中老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2009年9月,双方达成共识,决定把中老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中老两党两国领导人互访不断,老挝出席了一系列中国重要会议,如亚洲政党专题会议、中国—南亚博览会(昆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老两党理论研讨会、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近年来,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协调密切。2013年,中老两国签署了《落实中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中老两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等多项文件。这不仅有利于老挝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互联互通、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老挝将进一步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突破口。

2.设施联通

1996年,老挝政府制定了到2020年摆脱最不发达国家行列的战略规划,并为进一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打好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要实现上述目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中老铁路的推进,老挝参与“一带一路”的意愿强烈,将“陆锁国”转为“陆联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有利于将老挝这个内陆国家的劣势转变为地理位置优势,让交通不便的老挝通过互联互通成为连接周边国家的枢纽,特别是成为中国与东盟地区互联互通的一个重要节点,有助于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部的经济联系。

老挝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6个国家之一,水利资源非常丰富。随着中老双方达成老挝南塔河1号水电站开发协议、“一带一路”电网项目——230千伏老挝北部电网工程投产,老挝那磨—勐晖输变电工程EPC框架协议的签订、500千伏中老联网等项目的推进,不仅有利于老挝积极实施“水电富国”、“资源换发展”战略,而且也将促成中老两国的电力合作、电力设备出口、国际电力产能合作。2015年11月21日0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老挝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老挝一号”通信卫星是我国向东盟国家和地区出口的首颗卫星,将为老挝提供卫星电视直播、无线宽带接入、国际通信等服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这有利于我国卫星产业出口步入加速期。

3.贸易畅通

老挝与中国有着长期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中国是老挝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一带一路”倡议既能解决中国的产能过程问题,又能促进老挝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中国和老挝合作的双赢,符合两国的利益需求。同时,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贸合作的深化,老挝作为东盟国家之一,既能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又可以抓住中国和东盟合作的机遇,实现老挝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优化。近年来,中老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步,中国向老挝出口的主要产品有轻工产品,从老挝进口的主要产品为农产品、矿产品等。中老经贸合作,已从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向双边贸易发展。据统计,2016年,中老双边贸易额达23.4亿美元,其中老挝向中国出口13.5亿美元,中国向老挝出口9.9亿美元;双边农产品贸易增长40%,老挝大米向中国出口占农产品贸易的19.4%,成为农业的第二大出口产品。此外,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中的优先推进项目,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整体建设提速,这是经中国商务部批准、云南省政府重点扶持建设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也是老挝唯一待核准的中国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受到中老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合作区投资产业涉及能源化工、机械租赁、机械仓储等,它通过“工业园区+新城区”的开发模式,以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轻工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服务和物流中心、保税区、现代化商务区、公共配套和住宅区、休闲旅游区等为支撑进行综合开发。

4.资金融通

老挝长期以来依靠外国投资、援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老挝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为了实现本国基础设施建设,老挝政府千方百计地争取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方面的帮助和合作。2012—2013年,老挝获得发展援助883个项目,总金额约为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其中,双方援助占61%、国际基金组织20%以及多方合作10%。日本、中国、韩国、泰国、越南对老挝援助分别:15.4%、8.4%、7.3%、6.5%、3.9%。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无偿援助、无息贷款或优惠贷款等方式向老挝提供援助,领域涉及物资、成套项目援助、人才培训及技术支持等。主要项目有: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南果河水电站及输变电工程、老挝国家文化宫、琅勃拉邦医院及扩建工程、乌多姆赛戒毒中心、老挝地震台、昆曼公路老挝境内1/3路段、万象凯旋门公园、老挝国家电视台三台、老北农业示范园、国家会议中心、万象瓦岱国际机场改扩建等。在“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彼此信赖、全面合作”方针的指引下,中老关系不断深化和发展,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企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赴老投资办厂,投资领域涉及水电、矿产开发、服务贸易、建材、种植养殖、药品生产等。中国企业在老挝还积极参与劳务和工程承包。据统计,2016年,中国是老挝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在765个项目中投资达70亿美元,涵盖矿业、水电、农业和服务业。

5.民心相通

老挝与中国山水相连、文化相依,中老两国人民关系友好,在长期往来和相互合作中有着高度互信。两国在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1989年以来,中老双方先后签订了文化、新闻合作协定及教育、卫生和广播影视合作备忘录。两国文艺团体、作家和新闻记者往来不断。双方于1990年开始互派留学生和进修生。老挝是我国对外提供奖学金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华公费留学生人数每年超过300名。老挝国立大学与中国29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我国云南省勐腊县和江城县分别与老挝的琅南塔省、乌都姆塞省和丰沙里省接壤,边界线长达710千米。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如傣族、壮族、苗族、哈尼族、瑶族、彝族等都与老挝有对应的民族或族群,中老两国跨境民族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跨境民族间的互动与交流内容多样,层次丰富。边民互市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的发展为加深和巩固两国的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目前已经确定有65个沿线国家参与其中,移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华侨华人不仅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熟悉、了解当地各方面的状况,而且在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老挝的华人华侨凭着其独特的身份地位及资源优势,已成为建设“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力量,发挥着“民心相通”的重要联通和纽带作用。2015年7月29日,老挝首个全国性华侨社团——老挝中华总商会在万象成立,为华商之间的商业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将积极推动中老经贸交流与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2016年是中老建交55周年,半个多世纪以来,中老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双方建立了高度互信、互助、互惠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之年。按照“五通”的要求,中国与老挝应进一步拓展全面战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做好“一带一路”倡议同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中国“十三五”规划和老挝“八五”规划的有效对接,实现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相融相通,实现两国走向繁荣、融合、和谐。

书中引用了有关专家、学者的诸多研究成果,除已在书中作出的注解外,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时间和水平使然,书稿中难免存在纰漏和欠缺,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于北京

2017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