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入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心理现象间的关系

1.2.1 心理过程内部关系

认识过程和情意过程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具体而言:

认识过程是情绪和意志过程的基础。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心理活动,首先发生的是认识活动,然后再出现情绪和意志行为。例如。当你站在镜子面前,发现自己有些胖了(认识),对于自己的胖感到有些沮丧(情绪),然后下定决心要减肥,并少吃多锻炼(行为)。又例如,在考试成绩出来后,你发现考试分数超出自己的期望(认识),感到非常兴奋(情绪),然后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行为)。

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认识。例如,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当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他的一切都是不好的。有一个故事正好说明这个道理:教室里,一位老师发现两个学生在睡觉,其中一位是好学生,另一位是学习不太好的学生。这位老师把正在睡觉的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叫醒,并斥责他道:“你看看你,这么不努力,学习的时候都在睡觉,你看看人家睡觉的时候都在看书。”同时用手指着那位睡觉的好学生。在这个故事中,对自己喜欢的好学生,老师认知其为“睡觉都在看书”,而对不喜欢的成绩差的学生,老师就认为其“读书都在睡觉”。

又例如,有社交焦虑的人,对于人际交往或者公众演讲存在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就会影响他们对社交活动的认识。他们往往会认为别人会关注并且评价自己的一举一动,并借此贬低自己。事实上这些并不是事实,而是在焦虑情绪影响下的认知歪曲。

行为或者意志行为也会影响认知。有位来访者担心闹钟不能叫醒自己,于是在闹钟响铃之前醒来后,便不再入睡了。当咨询师邀请他做一个行为试验,看看闹钟是否真的不能叫醒自己时,这位来访者同意了。他回去进行试验,在闹钟响铃之前醒来后继续入睡,直到闹钟响铃。经过多次试验后,来访者发现闹钟响铃时,自己能够醒来。这就是一个行为影响认识的例子。在这里来访者改变了行为,继续入睡,结果他发现自己能够醒来了,原来的“闹钟不能叫醒自己”的想法被改变了。其他如爱锻炼的人和不爱锻炼的人对锻炼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吸烟习惯和不吸烟的人对吸烟的看法也是不同的。这些列子都说明了行为对认识的影响。

情绪与行为也是相互影响的。在这里我们以强迫洗涤为例进行说明。有强迫洗涤行为的来访者对于脏东西会感到非常焦虑,这会激发出其洗涤欲望并进行洗涤行为,洗涤后其焦虑就减轻了。过了一会儿他可能会再次感到焦虑,于是进行又一轮的洗涤。焦虑与洗涤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焦虑激发洗涤行为,洗涤行为降低焦虑。

1.2.2 情意过程与心理动力的关系

情绪和意志的产生除了外部客观世界以外,也和个体内部需要或愿望(即个体心理动力)有关系。可以这么说,没有心理动力就没有情绪和意志。

情绪与个体愿望是否得到满足相关。凡是心想事成、得偿所愿的事情就会引发积极情绪,如喜悦、惊喜、惊奇、愉快等。例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和洞房花烛夜等人生四大喜事就是具体例子。而与愿望相反的事情则会引发消极情绪,如沮丧、失望、哀伤、愤怒、焦虑和抑郁等。例如,失业、失恋、离婚、身患重病、遭遇抢劫等与人愿望相悖的事情就会引发消极情绪。但外界事物并不总是和人的愿望有关系,那些与人愿望无关的事物就不会引发情绪体验。

意志行为或行为也与愿望有关。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动,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例如,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考个好分数,工人认真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业绩,有个好分数或好的工作业绩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满足自己内心的愿望和欲求。

1.2.3 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的关系

如果说心理过程是动态的,描述的是个体在与外界互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那么心理特征就是静态的,描述的是个体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的是人与人的共性和差异。

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在先天遗传基因的基础上,婴幼儿个体凭借心理过程与外界互动,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心理特征;而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又对心理过程产生影响。

例如,个体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表现总是达不到老师和家长的期望或要求,进而形成“自己是无能的”的认知,做事时就会形成退缩回避、自卑等性格特征。而这些已经形成的退缩回避、自卑等性格特征和无能的认知又会反过来影响到他对待生活中问题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他们往往会高估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把这些问题看作是威胁,进而采取退缩回避的行为方式加以应对。

相反,如果个体在学习或生活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相比显得更优秀更讨人喜欢,就会形成“自己是有能力的和受人欢迎的”的认知,形成自信、敢于面对挑战、外向乐观等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又会反过来影响他面临生活问题的心理活动。他会更倾向于把问题和困难看作是挑战,愿意采取积极措施去应对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