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闭门造车、不懂用户
企业容易犯的第三类错误是闭门造车,即不跟用户接触,闷头自己做,一做就是半年或者一年,期望结果一出来就能给全世界一个惊喜,最后才发现做出来的东西没人要。这些人通常都是什么心理呢?首先是怕被巨头抄袭,其次还要提防其他创业公司。
被巨头抄袭这个问题过往确实存在。在2010年之前如果你做互联网创业,通常VC都会问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这件事腾讯做了怎么办?那时腾讯的Slogan是互联网一站式生活服务,名字非常霸气,所有与互联网相关的事都会做。
当然,现在巨头的心态比以前开放了很多,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互联网+这些有很强垂直行业壁垒的领域,巨头们都意识到这些领域应该带着小兄弟们一起玩才行,所以他们都注重培育自己的生态:不仅不跟你竞争,甚至还会投资你。
此外,另外一个不用担心巨头抄袭的原因在于大公司反应慢,毕竟大公司人员多,层级就多,信息的传递和决策也就更慢。通常情况下,大公司往往是看准了机会才会下手,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这事靠不靠谱,大公司才不会轻易去抄袭你的项目。而且这么容易被抄袭的项目,说白了也没什么门槛,未来的竞争一定会很激烈,所以项目成功的概率也不高。
除了怕被巨头抄袭之外,还有一种心态,就是怕被初创的竞争对手抄袭。目前国内大多数创新属于商业模式创新,这意味着门槛不高,即便你再怎么藏着、掖着,与竞争对手之间也差不了三个月,因为如今的聪明人太多了。所以,你最多比别人领先三个月,但为了担心别人抄袭你,不和需求方接触,冒风险的结果就是产品做了一年没人要,得不偿失。
另外,如果你特别“幸运”,一脚踩中了BAT的核心赛道,那务必及早转向,以免陷入毫无胜算的“持久战”。大家知道如今小米已成为一家非常成功的上市公司,手机产品出货量位居全球前列,特别是生态链做得很出色。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小米在成立之初,做的并不是手机,而是米聊,类似于微信,模仿的是国外一款名为“kik”的社交软件。
米聊这个产品做得挺不错,在中国很早就收获了用户,但很不幸的是踩到了腾讯的核心赛道。对于腾讯来说,社交是其基因,也是其必须死磕的领域。如果当时脱颖而出的是米聊而不是微信,今天腾讯的市值可能要缩水90%。
虽然米聊有先发优势,但小米毕竟缺乏社交的基因,再加上腾讯有QQ庞大的用户基数做导流,不到一年时间,微信就拥有了过亿用户,这场仗基本上已经打完了。
觉得小米不幸吗?其实并不。这场仗结束得早反而是件好事,这样小米就可以全力聚焦手机业务。如果这一仗打了三年,我猜想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小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