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康复医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灾害概述

灾害引起的创伤是造成人员伤亡或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如2005年克什米尔大地震造成超过10万余人受伤,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37万余人受伤。创伤类型主要包括肢体骨折、脑外伤、脊髓损伤、创伤性截肢、周围神经损伤、多发性骨骼肌肉损伤以及烧伤等。2010年海地地震造成27万余人死亡,另据联合国统计,地震造成48万余人流离失所,370多万人受灾,其中骨骼肌肉损伤人数约占80%,下肢骨折最为常见;脊髓损伤人数约占6%;需要接受截肢手术的人数高达6000~8000人次。康复医学技术的介入对灾后伤员功能的恢复和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类与过程

(一)分类

1.从管理上来说,灾害属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范畴。根据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基于发生原因、机制的不同,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类。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旱灾、地震、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事故灾难包括矿难、交通事故、设备设施事故、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3)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传染病、动物疫情、群体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等。

(4)社会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袭击、经济安全、涉外突发事件等。

2.另一种分类方法是将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或称人为灾害)。

(1)自然灾害:通常是指社区的能力无法应对的破坏性巨大的地理学、气象学或生物学事件。

(2)技术灾害:多是人为引起的,包括大规模交通事故、恐怖袭击(如“9·11”事件)、核电站事故、涉及危险材料的事故(例如石油泄漏)和大规模毁灭性火灾。较新形式的技术灾害包括大面积电力故障,计算机病毒的传播,生物、核或化学武器袭击,以及恐怖主义袭击。

(二)过程

根据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将灾害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法。

第一阶段:防灾阶段(prevention stage),评估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二阶段:备灾阶段(preparedness stage),根据即将发生的灾害的预警提前做好准备。例如,国家气象局可能发出飓风预警。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没有预警,因此会导致准备阶段极短或不存在。

第三阶段:救灾阶段(response stage),对受灾者进行人道主义救援。

第四阶段:恢复阶段(recovery stage),通过重建环境体系、社会体系和躯体与心理健康等人文体系来支持灾区。

根据灾害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不同,恢复阶段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重建不仅包括结构重建,还包括个人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的重建。

二、影响

1900—2013年的全球13445起重大突发事件类型分布见表1-1-1(由于数据搜集的限制,除社会安全事件外,其余事件数据均从1900年开始)。

表1-1-1 重大突发事件类型分布表

在上述重大突发事件中,自然灾害在事件总数和死亡人数方面所占比例最高。虽然发生次数占事件总数的38.35%,但其造成的死亡人数比例却达到了80.29%。究其原因主要是自然灾害的发生难以预测,一旦发生则波及范围非常广且破坏性较大。事故灾难事件发生数量与自然灾害相当,但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比例仅为0.95%。公共卫生事件数量所占比例最小,但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比为18.42%,仅次于自然灾害。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每起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都在10000人以上,这与其事件性质是分不开的,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短时期内无法控制。社会安全事件是从1970年开始统计的,虽然其造成的死亡人数相对较少,但1970—2013年的事件数占比达到了23.41%。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分析和了解,是灾害康复的重要准备工作。

1.地震 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通常会导致更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地震的伤害主要是建筑物或山体倒塌造成人体砸伤、压伤和掩埋,头颅、胸腹、四肢、脊柱均可受伤。往往同时有大批伤员受伤且多为复合伤,以各种挫裂伤和骨折最为多见,还包括颅脑外伤和肌肉挤压伤等,以及这些损伤后续导致的脊髓损伤、截肢、肾衰竭等。

地震引起的脊髓损伤,常由于椎体压缩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爆裂性骨折等直接或间接造成脊髓受压或损毁,是重要的致残因素。脊髓损伤常遗留严重的残疾,如运动功能受损或完全瘫痪、肌痉挛、关节挛缩、感觉障碍、疼痛、褥疮、大小便障碍、性功能不全和心理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受伤后,只要病情稳定、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康复即应开始。

外伤性脑损伤是地震主要的致死原因,其幸存者也常常伴有偏瘫、认知功能障碍等脑外伤后综合征。灾后应激反应等一系列因素也可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地震伤还可能继发其他并发症,如挤压综合征、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等。周围神经损伤和一些骨折可能在初期的救援阶段被漏诊,但是在后续的治疗中常常会被康复专业人员发现。

损伤通常并不一定是由地震直接造成,也有可能是在人们逃离灾害现场时发生的,如烧伤可能是由于掉落的电线或二次火灾造成。中国雅安地震之后的研究发现,从高处跳下和跌倒造成的损伤在创伤中占很大比重。有多项研究报道,无论是对于救援者还是对于健康幸存者,都可能存在地震之后的心理创伤,称其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而对于有功能障碍的幸存者,心理创伤或心理问题则更为严重,并且可能会持续数年或长期存在。

2.洪灾 通常洪灾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溺水,而伤员吸入水中的碎片和在漂浮中碰伤是洪灾的次生效应,也是最具伤害性的。2010年巴基斯坦洪灾,影响超过2000万人,造成近2000人死亡。家庭毁灭、食物丧失、水源被污染和医疗救援的缺失等增加了人们罹患低温症和其他疾病的风险,而那些已患疾病和残疾的人尤其容易受到伤害。

同所有灾难一样,洪灾之后人们精神状态的恶化也很常见,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且创伤后应激障碍不会随洪灾的消退而立即消失。洪灾会影响所有年龄段的人,其中儿童和老年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更加严重,因为他们的生活更多地依赖于成年人。

3.飓风 飓风的破坏力(比如飞行的碎片或者建筑破损)或其次生的洪水、滑坡、海浪等,均可能致伤或致死。由于飓风和风暴是可提早预测的,因此伤残率、发病率与死亡率均相对较低,而其次生危害如海浪或滑坡等反而更容易导致伤亡,损伤类型包括穿透伤、撕裂伤和由于飞扬或坠落的碎片造成的钝挫伤。伤口常被污染,导致感染及其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的研究发现,飓风过去一年后新奥尔良成年人群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残疾率也从20.6%增加到24.6%,且精神损伤也有明显增加,慢性疾病和残疾患者遭受的影响最为严重。

4.海啸 海啸常由地震引起大量海水的位移造成。从近期印度洋海啸和日本海啸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受伤人数,比例为9∶1。当地震和海啸同时发生在城市中心区域附近,常能够摧毁当地所有防灾设施,损失非常惨重。

经历海啸侵袭的人们可能会出现由于碎片撞击而导致骨折、撕裂伤、挫伤、颅脑损伤和多重复合损伤。随着洪灾的到来,伤员常无法及时清理伤口和被送医救治。污水污染开放型伤口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加。

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在人口聚集的沿海地区,导致20多万人丧生,绝大部分死亡原因是溺亡。吸入污水是导致吸入性肺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加上海啸之后的其他影响因素,呼吸道感染持续了几个星期并占据主导地位。2004年印度洋海啸之后印度尼西亚的亚齐省,死亡率23%,比发病率(7%~10%)高得多;年老者的死亡率最高,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但男性受伤率较高。最常见的损伤类型是撕裂伤(74.8%),其感染率低于50%,受伤人员中约有14%住院治疗。

三、趋势

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事件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威胁,而且这两类事件都有逐年增长的趋势。1900年以来,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类型为台风和洪水,事故灾难事件中占比最高的为交通事故和矿难,而在交通事故中增长率最高的为道路交通事故。

自然灾害不论是在事故发生数量方面还是在死亡人数方面,在四种事件类型中都占比最高。进入21世纪后,一系列的重大特大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使人们强烈地意识到: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频发并且强度日益增加,对人类的生存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1980年代,全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均达200亿美元;到1990年代增长到400亿美元;而进入21世纪,某些年份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了2000亿美元。

鉴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受累的人群越来越广,做好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与康复工作,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高强 何成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