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育思想看素质教育舞蹈的本质
自上世纪末以来,美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在文化领域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更加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部署。文化的创新与繁荣离不开艺术教育与美育,加大对大中小学生的美育教育力度,不仅是培养全面的人,也是创造文化领域的消费者。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光明专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强调了青少年教育与培养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
素质教育舞蹈课正是基于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而试图将舞蹈的美育教育功能在普通教育更广泛的受众面中实现,从而真正实现人的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
一
西方近现代美育思想以文艺复兴为发端,随着美学研究旨趣的转变,从理性走向感性直至自由。无论是康德、席勒、黑格尔、叔本华等古典美学大家,尼采、丹纳、弗洛伊德、荣格等现代派美学先锋还是在别林斯基、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中,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论及了美育,实现了西方美育思想从古代、近代向现代的转变。
近现代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教育家、学者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与民主思想,也企图从美育中寻求救国、改革社会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引进西方美学并把它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美育思潮。从近代中国美育思想开启者梁启超提出“趣味教育”,到王国维对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位置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它与德育、智育的区别与联系,第一个提出要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再到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以美育代宗教”,近现代中国的美育理论已经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人们不仅认识到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更加重视对美育的特殊性质与特殊使命的探索。
现代美育思想或以自由为目标,或以生活为前提,将艺术的审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为随着现代社会自然科学、工业革命发展而日益“异化”的人,寻找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家园。中西方现代美育思想从不同方面为素质教育舞蹈的教育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是我们实现美育教育观念转变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
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传统美育思想的灵魂,强调纯思维活动在培养心智方面的地位,即艺术审美的“美德”和“净化”作用。席勒用康德哲学的概念对人自身内部发生的现代性的分裂进行了分析,认为审美是感性的物质的自然的达到理性的精神的自由的人所不可缺少的途径。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通过审美的心境,理性的自主性一定会在感性领域展现出来,感觉的力量在它自己的界限之内一定会被打破,自然的人已经净化提高到这样的程度,以致现在只要按照自由的法则就能从自然的人发展成精神的人。这样,从审美状态到逻辑状态和道德状态(从美到真理和义务)的步骤,比从自然状态到审美状态(从纯粹的盲目生命到形式)的步骤,不知要容易多少。”席勒认为,人只有在进行自由的审美观照时,感性和理性才可以达到平衡的状态,人性也才得以完整。因此,美育是人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席勒认为,整个人性或一个人的全部发展应是三个阶段,即自然的人(感性的人)、审美的人和道德的人(理性的人)这样三种存在状态。要使自然的人成为道德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之外别无他路。他指出:“只有当他在审美状态中把世界置于自身之外或观赏世界时,他的人格性才与世界分开。”所以,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舞蹈美育不是单纯的舞蹈技艺的传授,而在于引导人在自由的身体舞动中感悟自我、人生乃至生命之“美”。席勒认为,“更加自由的游戏冲动不满足于把审美的剩余带入必然的东西之中,它最终完全挣脱了最低需要的枷锁;而美的东西这才成为人所追求的一种对象”。蔡元培强调,“苟无艺术之调和,则一世生活,真无兴趣之可言”。舞蹈的身心合一,让这一艺术样式之形式“起初只是改变人的外表,后来也改变人的内在。快乐的无规则的跳跃变成了舞蹈”,“通过体操训练虽然培育了运动员的身体,但是只有通过四肢自由而一致的游戏才能够培育美。”可见,舞蹈作为艺术样式或美育途径,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与自由方面具有先天之优势。
在素质教育舞蹈课的课堂里,智育、德育的内涵在舞蹈的载体中发酵,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生活感受与艺术想象相结合。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即兴表现能力、创造求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综合融化能力成为课程的着眼点,这改变了过去将舞蹈课单纯地作为艺术欣赏和艺术感知的对象,而是让其成为一种活生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手段,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和谐、知行一体的想象力、创造力、行动力。素质教育舞蹈课在塑造身心合一的“完人”时,首先是原创性思维的培养,因为学生所展现的动作都是自创的,在课堂上男女生都能够自然地跳舞,那是因为他们跳的是自己的舞蹈,而非是老师教的。其次是“自由”的过程的生成性和课堂的开放性。“自由”的学生行为不是预设的和固定不变的,“自由”的教师也不会一味按照原备课方案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开放的氛围、良好的互动,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即时捕捉并加以引导,就能够不断生成新的想法和作品,最终达到“计划之中、预料之外、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素质教育舞蹈课与传统舞蹈课最大的区别。
三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人类个体只有通过加入共同的智慧,分享共同的目的,并为共同的利益尽力,人类个体才能实现他们的真正个性,变得真正自由。”这里的“共同的智慧”就是指人类在历史中创造的固有文化以及各种文化形态。教育使我们在继承文化并享受传统文化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双重性——社会性和自然性,即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这个社会的人也即是文化的人。然而,人不可能天生就是社会的或文化的,要成为社会的或文化的,必须经过后天的教育,从真正的意义上使人完成从“自然的人”转化成“社会的人”“文化的人”的转变。因此,文化的传承是包括美育在内的人类教育的意义与目标。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
“文化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使人就是在他的纯粹的自然生命中也一定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状态只能从审美状态中发展而来,却不能从自然状态中发展而来。”中国现代美育的倡导者蔡元培一再强调“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文化不是简单,是复杂的;运动不是空谈,是要实行的”。近现代中国在“教育救国论”的影响下,舞蹈美育在中小学开展起来。舞蹈被看作是“最高尚最优美的运动”,使人“养成高尚的品格,优美的姿势,规矩的动止,且能使人身体健康、发育平均……”
当代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独创性和多元性,这就需要未来的栋梁们逐步具备这种时代文化素质和能力。传统教育的规范性、唯一性,让当代中国的中小学生普遍缺失以创新、多元为显征的“文化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素质教育舞蹈课正是从基本的思维和行动的习惯、能力等方面去改变既有教育模式造成的思维定势和行动惯性。从傣族传统的孔雀舞蹈到身心合一自由的《雀之灵》,作为一名舞蹈家,杨丽萍实现了艺术家的创新自觉;作为一个社会人,舞蹈成为她思考、阐释、传承、创新、传播傣族文化的独具魅力的方式。素质教育舞蹈课不是为了培养会跳舞的人,而是尝试、学会用另一双眼睛、另一种视角去观察、思考所处的时代与文化。
四
1906年,王国维在通州师范学堂任教时发表了《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对教育的宗旨进行了自问自答:“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通过这段文字,王国维强调德、智、美、体四育,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四个方面,其终极目标则是培养出“完全之人物”。这是美育第一次被提高到与其他三育并列的位置。
梁启超从中西文化中借用了“趣味”一词,在对美的本体性进行界定的同时,注入了新内涵,以一种潜蕴审美精神的生命意趣,具有鲜明的人生实践向度与精神理想向度,贯通了审美、人生与艺术。梁启超认为,要使生活始终保持趣味需要通过趣味教育来解决。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趣味和审美感觉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训练,通过相应的手段,引导人们正确地进行审美活动,使生活充满情趣,使无趣也变为有趣。基于此,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实质上是情感教育或美育。情感教育与理智教育不同,理智教育主要是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情感教育则是内在的感化。情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推动人的全面进步。艺术是情感教育最有力的手段,自然景物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工具。
王国维用音乐教育(《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梁启超以美术教育(《美术与生活》)分别对美育、艺术教育进行了论证。相较于这两种艺术的形式美而言,舞蹈形式美则更加凸显了生命感、形象感的“活泼的生命”之美。中国艺术通过心灵具体化和肉身化的形式负载内心情感以实现超越化,中国文人亦在情感的宣泄中求得“出世”的人生境界:东晋谢尚翩然舞“鸲鹆”,亦如盛唐李白“酒酣舞长剑”,以身体的“世俗”方式酣畅心灵的超越。人们通过舞蹈以直觉、形象的身体酣畅世间情感,从而玩味身心一元、天人合一的境界。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美和美感体验,丰富了人们的内心情感,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境界。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样式与文化形态,其多样性在于满足不同人群的情感生活的身体表达诉求。因而素质教育舞蹈则旨在通过适度的舞蹈专业技术训练,在自我的身心合一、群体的合作交流、师生的教学相长的多维情感空间、多重交流渠道中内获得自我表达的情感愉悦以及与他者的情感共鸣、情感交流。在这种充满情感的氛围中,个体、群体在自信与相互信任中实现个人与团队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