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美育论
舞蹈美育理论源头追溯
席勒美育论的引进与舞蹈教育的兴起
据考,与美育相联系的舞蹈由上个世纪初就已兴起,那正是清末民初洋务思潮兴起现代学校式教育的时代。
最初的办学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教育科目引进了与艺术教育和美育有关的文学、图画、体操等。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提出儿童教育中采用游戏、歌谣有助于儿童身心发展。而在《湖南蒙养院教育课说略》中也有提出:“乐歌以音响节奏发育精神,以歌词令其舞蹈”,“各歌皆取发育小儿身心,教育机关云唱歌者,培养美感,高洁心情,涵养性情也”。那时因受西方影响,学校舞蹈活动大都与体育课紧密联系在一起。
1912年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代,随着西方舞蹈大量的引进以及舞厅、舞台舞蹈表演的增多,学习跳舞也曾遭到非议,但也有一些有见地的人已能区别真正舞蹈艺术与遭非议舞蹈的界限:
从艺术的立足点讲,跳舞原来就是一种最高尚的艺术。它本来就是我们人类艺术气质的一条最好的表现途径。人类之应该个个去实习这种或那种跳舞原是无足为奇的。忧时之士每每认此为世风日下的兆征,其实未免过于抱悲观。固然现世许多的跳舞场所都成为一种淫乱的源泉。有许多下流的跳舞表演是志在引起人的欲望以遂其营业的目的的。这种跳舞真是丑态百出,令人作三日呕。其更甚者,则把跳舞用于诲淫的媒介。使忧时之士过于抱悲观的,也许就是这些事实罢。然而,这不过是妄用这种艺术的坏处。一切表现“美”的艺术,一切表现“真”“善”“美”的学术,人们如果妄用了,也是会生出许多流弊的。我们断不能因为这些流弊,就抹杀它本来的好处和价值。
这种西方引进的舞蹈虽与其他事物一样,有其两面性,但先知者们认为它对青少年的启蒙作用不可抹杀,其理论根源来自最初对美育理论的认识。王国维在他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最早提出美育,并把美育和德、智、体三育相提并论,强调了美育的独立价值。蔡元培在1912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更是提出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德育、世界观和美感教育为内容的教育方针,此后在他的著作里便明确把美、德、智、体列为“四育”。他对舞蹈也有明确看法,无疑也列为美育范畴。他在《艺术的起源》一文中说:
舞蹈的快乐,是用一种运动发表他的情感的冲刺。要内部冲刺得非常,外部还要拘束就觉得不快。所以不能不为适应感情的运动。但是这种运动,过度放任,很容易疲乏,由快感变为不快感了。所以不能没有一种规则。初民的舞蹈,无论活动到何等激烈,总是按着节奏,这是很合于美感上的条件的。
蔡元培不仅提出理论见解,还身体力行地创建了我国早期艺术学校,并在他建立的学校中开设了舞蹈课。据李天民、余国芳的记载,在蔡元培创立的上海爱国女校和上海基督女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北平女子大学等学校,都有学校舞蹈教育。其女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开设有俄罗斯、英国、波兰、匈牙利等欧美土风舞,学校舞蹈教育先驱者们还著有教材多种,培养了许多能编、能演、能教的人才。
对民国时期舞蹈教育影响至深的有早期的音乐舞蹈教育家黎锦晖。黎锦晖原就学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时就进入新兴乐歌教育,1919年后,成为“北大音乐研究会”和“北大音乐团”合建的新型音乐社团湖南“潇湘乐组”的组长。该社团总会的会长就是蔡元培,可以说黎锦晖的音乐舞蹈教育美育思想与创作实践都直接受到蔡元培的影响。他的作品大都强调德育因素。
美育成为完整人的必由之路
对蔡元培等人来说,他们提倡美育理论一开始就与中国传统理论特别是儒家理论相结合。我们知道,孔子的“六艺”中礼乐是重要内容,二者又密不可分。蔡元培说:“有礼则不可无乐。礼者,人定之法,节制其心,消极者也。乐者,以自然之美,化成其性灵,积极者也。礼之德方而智,乐之德圆而神。无礼之乐,或流于纵恣而无纪;无乐之礼,又涉于枯寂而无趣。”他认为艺的最终目的,并非艺本身而是德,艺术教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艺术可使教育不“枯寂而无趣”。他的这种认识源于中国古代西周。古人的德育观中就有这样的含义。
德国浪漫主义剧作家、诗人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把人的成长设为三个阶段:感性的人——审美的人——理性(或道德)的人。他断言:“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没有其他途径。”显然席勒的美育观以及中国当代提出美育的学者们,不是在讨论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而是关注整体概念的人的成长——人类的全面素养,因此他们把美育与德育紧密连接在一起。
中国与西方的美育都与德育结合在一起,认为艺术中含有德育内容,德育通过艺术手段而获得。中国古人认为教育不好会走向“礼崩乐坏”,而西方人则认为美育能拯救“异化”,双方都认为艺术教育或美育可以救赎社会道德危机。王国维与蔡元培倡导美育处在中国千年封建统治瓦解现代工业萌生的时代,而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也处于西方发生工业革命走向高潮时期,中西方社会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而两个不同时代的社会转型,都是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社会大步走向城市化,一方面是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是社会进步带来的严峻课题:
……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分离了。人永远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就把自己培养成了小碎片;由于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发动起来的齿轮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就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把人性印压在他的自然本性上,而是仅仅把人性变成了他的职业和他的知识的一种印迹。然而,甚至连把个体联系到整体上去的那个微末片断部分,也并不取决于人性所自定产生的形式(因为人们怎么会相信一个那样人为的和怕见阳光的钟表机构会有形式的自由呢?),而是由一个把人的洞察力束缚得死死的公式无情地严格规定的。死的字母代替了活的知性,而且训练有素的记忆力比天才和感受更为可靠地在进行指导。
如果说王国维与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时代是社会转型的开始,而今天中国近三十多年的改革则使城市化进程迅猛而急剧。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在完成社会体制改革的同时,艺术家与思想家们必然会将注意力集注于意识形态的道德层面,他们更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品质和完美的人性。
席勒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几十年后就发表了《审美教育书简》这一理论性论著,而中国艺术家也在中国社会转型急剧时重提美育的重要。1985年9月中国37位音乐家联名发出《关于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议书》,提出重新“确立美育在国民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任务,明确地提倡与重视美育”。他们的强烈呼吁得到政府各级领导的重视,终于使艺术教育重返国民教育,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素质教育”问题后,各级教育部门在开展艺术教育的同时,逐渐使舞蹈教育走进普通校园,使普通学生开始接触舞蹈教育。虽然20世纪上半叶在蔡元培等人的倡导下,舞蹈教育已在上海等地由少数艺术家开创这一事业,但其影响力毕竟还不够大,新中国成立后的美育中,舞蹈基本处于缺席状态。20世纪80年代音乐家的呼吁使音乐、美术得以恢复,而舞蹈直到90年代素质教育提出后才正式提到日程上来。
舞蹈艺术是肢体自由的情感性运动,这与体操有着相近的功能,这可能是我国早期舞蹈与体育关系密切的原因。“不论世界的整体通过这种对人类能力的分开培养得到多么大的好处,但仍然不能否认,受到这种培养的个体却在这种世界目的的灾祸之下蒙受痛苦。通过体操训练虽然培育了体操运动员的身体,但是只有通过四肢自由而一致的游戏才能培育美。同样,个别精神力量的紧张努力虽然可以造就出特殊的人才,然而只有各种精神力量的协调一致才能造就幸福而完美的人。”培养体操这种特殊人才与普通人的美的培养的观点,也与舞蹈美育的观点相通。舞蹈艺术在使人获得“幸福而完美”的人性教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人们越来越相信,舞蹈艺术这种情感性艺术对人有着陶养作用。“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基于这种基本认识,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负责教育工作的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中说:“学校的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切实加强。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课程,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并掌握一定的技巧。但重点还是着力于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国家领导人在正式讲话中之所以提到舞蹈,是因为它能够唤起青少年在自身身体上的一种特殊的艺术体验。事实上,中国的普通教育也正在此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游戏冲动与舞蹈
舞蹈之所以重新复活在审美教育中,之所以在当代中国提出素质教育后会重现于校园中,是因为它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人们或许很难理解,为什么每次全国性大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舞蹈报名数量、参与人数、获得奖项总是最多的,是因为舞蹈中具有很强的游戏冲动,这正是青少年心理与生理的需要,也是校园课程的紧缺。
什么是游戏冲动?快乐是人的本能追求,当人需要快乐时游戏冲动便产生了,因游戏最能带来快乐。席勒说:“快乐的无规则的跳跃变成了舞蹈。”快乐产生舞蹈,舞蹈带来快乐。他在讲人在经过审美教育时发现了游戏冲动,因为他的教育需要回避和避免生硬、说教性的灌输,而艺术因具游戏冲动因素,人便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严肃的内涵教育。
20世纪以来,人们逐渐在被遗忘的舞蹈艺术中,发现它不只是对人体形态风度有益,它还可在开发人的更多修养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美国人在他们的《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中阐述了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的益处,一在学生,二在社会。它有益于学生,因为它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和过程中,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这种过程不仅需要灵活的大脑,而且要求思维的训练有素。艺术教育有助于学生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这种认识实际上与席勒的游戏冲动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
从我国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舞蹈课”实施经验中,我们已经获得实证,舞蹈教育确是审美教育一种不可替代的方式,舞蹈课在游戏式活动中,培育了学生的观察模仿、即兴表现、交流合作、创造求新以及综合融化等素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来重温席勒那句名言:“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重温蔡元培先生关于艺术教育可避免“枯寂而无趣”的话,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