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不将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1

白花、灵堂、死亡、噩梦……这些都是丁玲脑海里残存的关于童年的碎片。

在幼年丁玲的记忆里,她的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他不以金钱为意,常布施给穷人。”

然而,这个洒脱大方的好人,在丁玲四岁的时候,留下她和怀有身孕的母亲,死了。

孤儿寡母,几亩薄田,一间老屋……凄冷孤寂跃然纸上。

似乎,丁玲这朵娇嫩的童花,命运已定——由母亲养育成人,等待嫁人。

母亲于曼贞的格局为她开启了一扇门。

丁母拐着一双小脚带着她去上学,母女同校,一时轰动武陵城。

拖儿带女,做家务,做学问,这劳累,家庭主妇们都懂。

要实现梦想,首先是要解放自己的身心,其次是学会时间管理。

丁母表现出了超强的意志力,她忍受着刺心的疼痛,用水把脚泡大;她见缝插针地学习,常在孩子熟睡后挑灯夜战。

在面对被人嘲笑的困境,甚至是弟弟夭亡的痛楚时,丁玲也未看到母亲真正低落过。

面对困境,母亲常教育她,“妈妈只希望你书读得好。有学问,有知识,这是比一切穿戴打扮都重要的,也是比一切财富都值得骄傲的。”

丁母这种对待困境的态度,是丁玲后来心理强大的一块基石。

女师结业后,丁母走上教育岗位,创办常德公立育德女校,担任平民工读女校校长等职,将自己活成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范本。

丁母是个女强人,有理想,有担当,勇于改变,总能“逢凶化吉”,这是她对丁玲最大的影响。

在后来长长的一生里,每当丁玲累了、疲乏了、遇到困境了、不知所措了、走投无路了,她都会到母亲的避风港静一静。

她知道,不管她病得有多重,母亲这儿总会有药和拥抱。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丁玲的坚强、热情、豁达,正是源自于丁母,从价值观到思维方式,再到为人处世的方式,她都从母亲那儿得到了文化养分的滋养。

她说:“母亲一生的奋斗,对我也是最好的教育,她是一个坚强、热情、吃苦、勤奋、努力而又豁达的妇女,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这一世,母亲是她最大的贵人,是让她忍受住最蚀骨的苦难、熬过最无望的等待、挺过最委屈的磨炼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