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王锋想要除刘虞
在幽州朝歌的王锋听到了刘虞去易京的消息,他自己认为是一次良机所以打算出动处理,攻其不备,让刘虞死在易京,到时候公孙瓒有嘴都解释不清了?这也可以说明王锋聪明之处。不过什么事都是需要推敲才能做决定,这次也是如此呢?
此刻的臧霸也是笑着看了一眼王锋这个人,只见他自己此刻也是笑着说道:“主公,属下看您心事重重。是不起在想什么事情,属下不知道能不能帮您,但是属下一定会尽力而为,不知主公此刻您在想什么事情。”
此刻的王风心里暗想你能帮我什么?我现在的事情那么多,困难也那么多如果有事情我早就做了,我王锋又何必等到现在呢?不过我倒是有一件事情也好交给他做,也让他看看值不值得用。
王锋了解刘虞与公孙瓒不和的原因,也是因为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的一支比较强大的军事力量,最有名的就是他手中掌握的一支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以及数量不少的精于骑射的“白马义从”;刘虞也算是东汉末年一个比较有政绩的地方长官,他用怀柔的政策化解了幽州起义军,在幽州施加仁政,非常有威望。刘虞和公孙瓒两个人在幽州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但是这两个人之间不仅不齐心协力,反而勾心斗角,最后演变成刀兵相见,公孙瓒火并了刘虞,自己也被刘虞的部下反攻。那么二人的矛盾出自哪里呢?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一、对幽州起义军的态度
幽州起义军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前中山相张纯和前泰山太守张举手中的起义军,另外还有幽州“三郡乌桓”的军队。二者应该是联盟的关系,乌桓人以张纯、张举为首,听从张举、张纯的命令。公孙瓒对乌桓人是非常有仇恨的。第一当初讨伐西凉羌乱的时候,公孙瓒率领一批乌桓突骑到西凉,结果因为朝廷的粮饷发派不下来,乌桓人跑了个精光。公孙瓒可能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第二乌桓人为什么能够听从张举、张纯的命令呢?还是因为有利可图,张举、张纯命令乌桓四处劫掠。公孙瓒长期与乌桓人作战,对乌桓人的暴行肯定是非常了解,对乌桓人的仇恨也非常深刻。史料记载公孙瓒一听到乌桓人进犯的消息,“厉色愤怒,如赴仇敌。”
然而凭借公孙瓒得到军事手段无法彻底消灭幽州起义军,于是东汉朝廷改换一种策略,命令在幽州素有威望的刘虞担任幽州牧。刘虞到任之后赦免乌桓人的罪过,只讨伐张举、张纯等人。这种做法明显有悖于公孙瓒对乌桓人的态度。两个人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另外凭借军事手段消灭幽州起义军的话,功劳大多都是公孙瓒的;如果是刘虞的怀柔策略,固然也是在公孙瓒在军事上对抗幽州起义军的基础上,但是也会归功于刘虞身上,毕竟他是解决这件事的人,而且立竿见影。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刘虞因为消灭幽州起义军之功被迁为太尉。刘虞以怀柔策略消灭幽州起义军,是刘虞与公孙瓒矛盾的开始。
二、对袁术的态度
关东联军内部出现了分裂,具体的细节就不提了,总而言之袁绍和袁术产生矛盾,有一个原因是政治立场的不同。袁绍打算拥立刘虞为帝,不去救汉天子刘协了,也犯不着进洛阳、关中了,让刘虞与刘协东西分治,这个刘虞本人坚持不认同,袁术处于个人的野心,或许也有对袁绍的不服,也不认同。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刘虞的儿子刘和在朝中作为侍中,他受刘协的命令,从武关逃出来,去幽州搬救兵。从武关出来要经过南阳,那里是袁术的地盘。袁术把刘和扣了,声称自己要救援汉天子,令刘虞发兵协助自己。公孙瓒劝说刘虞不要支援袁术,但是刘虞不听,还是发兵支援袁术。
公孙瓒担心自己劝止刘虞的事情泄露,导致袁术怨恨自己。在当时袁术、袁绍的能量还是比较大的,而且万一袁术真的把刘协从长安救出来,在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呢?那公孙瓒的处境就相当危险了。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发生,公孙瓒自己也派遣从弟公孙越率领一千骑兵到袁术那里,和袁术结盟,并且劝说袁术软禁刘和,夺取刘和的部队。后来公孙越在袁术与袁绍争夺豫州的战争中被射杀,还把战火引到了公孙瓒和袁绍的身上。这个是后话。总而言之对袁术的态度以及公孙瓒的激烈做法,也促成了二者的矛盾。
三、公孙瓒的个人野心
刘虞是幽州牧,公孙瓒是辽东属国长史,是刘虞的部下。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的乱世当中,这种朝廷安排的上下级的关系往往是非常脆弱的,也是难以发挥效力的。刘虞到任之后,为了表示对乌桓人的宽大态度,削减公孙瓒的兵力,只保留了右北平郡的一万兵力。这无疑会引起公孙瓒的不满。公孙瓒为了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纵任部曲,颇侵扰百姓。”这是违背刘虞的统治幽州的意志的。
后来公孙瓒与袁绍不合,表面上是因为公孙越的战死,实际还是因为对土地、人口、资源的竞争。双方进行了多次高强度、大规模的战役,从初平二年到初平四年,袁绍与公孙瓒至少进行了“界桥之战”、“巨马水之战”、“龙凑之战”三次比较大的战役;而且袁绍长子袁谭与公孙瓒部下田楷还针对青州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从整体上来说,公孙瓒处于下风。战争对人力、物力都是比较沉重负担。刘虞并没有扫平北方的野心,他当然要遏制公孙瓒,公孙瓒的做法就是进行抄略来获得军资,主要目标就是刘虞对乌桓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赏赐。刘虞上表朝廷说公孙瓒侵暴幽州,公孙瓒上表刘虞准备粮饷不周全,朝廷距离幽州悬远,只能和稀泥。刘虞和公孙瓒的矛盾愈演愈烈,公孙瓒不得不在蓟城建筑丘垒防备刘虞,从这件事上就表明,双方的刀兵相见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
四、公孙瓒火并刘虞与公孙瓒的覆亡
到了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刘虞无法忍受公孙瓒,决定先下手为强,率领十万人秘密进攻公孙瓒。这十万人到底有没有水分小编不知道,不过当时对公孙瓒确实很不利,因为公孙瓒的军队都不在自己身边,这或许也是刘虞决定干掉公孙瓒的一个原因。但是刘虞手下一个州从事公孙纪和公孙瓒交好,他把消息传给了公孙瓒,让公孙瓒有所准备;另外刘虞的军事能力确实比较拉胯,又因为爱惜百姓的屋舍,不敢使用火攻,公孙瓒则反过来利用风势使用火攻,一举将刘虞击溃。刘虞逃到上谷郡居庸,被公孙瓒擒回蓟城。
本来公孙瓒并不想杀死刘虞,而是作为一个傀儡来使用。这个时候朝廷来使者到幽州,增加刘虞的封邑,并且令刘虞都督六州(具体哪六州小编也不知道);公孙瓒督四州(幽州、并州、青州、冀州)。讲道理当时朝廷对地方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下派的州刺史都无法到任,全部被地方的军阀占据,所谓的诏令的效力也十分有限。不过这个诏令还是刺激到公孙瓒。公孙瓒杀死刘虞,自己完全控制幽州。
刘虞在幽州是一个很有声望的人,公孙瓒杀死刘虞,给自己引来了祸端。刘虞曾经的故吏鲜于辅起兵反叛公孙瓒,联合在乌桓人中素有恩信的阎柔,击败公孙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之后又联合乌桓、鲜卑的一些士兵,并且借助袁绍部将麴义以及刘和(刘和逃回幽州的路上被袁绍扣留)的力量和影响力,打着为刘虞复仇的旗号进攻公孙瓒。公孙瓒在鲍丘与鲜于辅、麴义、刘和、阎柔、乌桓、鲜卑联军交战失利,被迫退守易京。公孙瓒的失败以及他个人名望的低下导致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等郡国发生叛乱,脱离公孙瓒的控制,公孙瓒的后方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只能固守易京。这个时候公孙瓒虽然还有抵抗袁绍的力量,但也可以说是失去了扫平河北、争夺天下的机会。
在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袁绍对公孙瓒发起猛攻,一直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公孙瓒派儿子公孙续向黑山军张燕求援,写书信约定举火为号,共同出兵进攻袁绍。结果这封书信被袁绍截获,袁绍将计就计,自己举火引诱公孙瓒出城,然后击溃公孙瓒。公孙瓒走投无路,登台自焚,被袁绍的士兵所杀。彻底消灭公孙瓒后,袁绍才有了与曹操进行决战的条件,才有了“官渡之战”。而公孙瓒衰败的转折点,就是杀死刘虞造成的。公孙瓒没有考虑到刘虞的名望,自己也没有养名的举动,反而非常排斥幽州的名门望族子弟,他受到背叛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其实王锋知道不管是历史什么原因造成的,就算是公孙瓒自己不动手那他自己也是要动手,刘虞这个人亲自去那个地方那里凶险异常,没有谁能够搞清楚里面的虚实情况?既然如此自己为什么不帮公孙瓒一把,让他承担杀刘虞的后果,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最后胜利者就交给他自己的手下,反正一句话看情况,如果公孙瓒不动手,那自己就帮帮他,看看结果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