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技能图解医师分册(全新彩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8.1 心电图检查概述

心脏每次机械性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因电流的强弱与方向不断的变动,体表各部位的电位也不断地变动,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连续记录每个心动周期所产生电位曲线称为心电图。

心脏传导系统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然后循房室束(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引起心室肌收缩(图8-1)。

图8-1 心脏传导系统示意图

心脏传导系统与心电图的关系

上述先后有序的电激动传播,引起体表各部位发生一系列电位改变,经心电图机处理和记录,形成心电图上的相应的波段。一组典型的心电图是由一系列波和波段所构成。(图8-2、表8-1)

图8-2 心脏传导系统与心电图的关系

表8-1 心电活动与心电图形成的关系

心电图检查设备

医院临床诊断使用的心电图检查设备通常是标准12导联心电图机及其附属设备。传统的心电图机不具备显示、存储功能,现已逐渐被数字化的心电图机所取代。数字化心电图机不仅具有心电图打印功能,同时具有心电图显示、储存和其他选项功能。(图8-3)

图8-3 心电图机及附属设备

心电图导联体系

心脏除极、复极过程中产生的心电向量,通过容积导电传至身体各部,并产生电位差,将两电极置于人体的任何两点与心电图机连接,就可描记出心电图,这种放置电极并与心电图机连接的线路,称为心电图导联。根据电极板放置的位置不同,可组合成各种不同导联。目前,国际广泛通用的导联体系包括标准肢体导联、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称为标准12导联或常规12导联。

常规十二导联包括标准肢体导联(Ⅰ、Ⅱ、Ⅲ)、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和胸前导联(V1、V2、V3、V4、V5、V6)(表8-2、图8-4)。

表8-2 标准12导联

图8-4 心电图各导联的颜色标记

(一)标准肢体导联

标准肢体导联又称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标准肢体导联包括Ⅰ导联、Ⅱ导联、Ⅲ导联,其电极及导线连接方法如下(图8-5)。

图8-5 标准肢体导联(双极肢体导联)

1.Ⅰ导联:左上肢(正极)与右上肢(负极)相连。

2.Ⅱ导联:左下肢(正极)与右上肢(负极)相连。

3.Ⅲ导联:左下肢(正极)与左上肢(负极)相连。

(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由于单极肢体导联(VL、VR、VF)的心电图形振幅较小,后经改良形成了加压单极肢体导联,这样可使单极肢体导联的波幅增大50%,而且图形不产生变化。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包括aVR导联、aVL导联、aVF导联,其电极及导线连接方法如下(图8-6)。

图8-6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连接方式

1.aVR导联:是加压单极右上肢体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右上肢。

2.aVL导联:是加压单极左上肢体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上肢。

3.aVF导联:是加压单极左下肢体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下肢。

(三)胸导联

胸导联是一种单极导联,把探查电极放置在胸前的一定部位,这就是单极胸导联。这种导联方式,探查电极离心脏很近,只隔着一层胸壁,因此心电图波形振幅较大。常用的胸导联包括V1~V6,其探查电极连接位置和方法如下。(表8-3、图8-7)

表8-3 胸导联连接部位

图8-7 胸导联的连接方式

心电图临床应用范围

心电图只是心脏激动的电学活动的记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心脏病人心电图可以正常,心电图异常如偶发的期前收缩未必一定有心脏病,病因不同的心脏病可以引起同一种心电图图形的改变等。因此,心电图检查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心电图检查的主要应用范围如下。

1.对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

2.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它不仅能确定有无心肌梗死,而且还可确定梗死的病期、部位、范围以及演变过程。

3.对房室肥大、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包炎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4.能够帮助了解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等)和电解质紊乱对心肌的影响。

5.心电监护已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用药观察、航天及体育等的心电监测,以及危重病人的监护。

心电图诊断步骤

1.一般浏览:观察标准电压、走纸速度及各导联心电图的一般情况。

2.确定主导心律:窦性、异位或者两者兼之。

3.判断心脏位置:心电轴、钟向转位。

4.分析P波、QRS波群及两者关系:形态、时间、电压。

5.分析ST段与T波的改变以及改变类型。

6.得出心电图诊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