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思想史(全二册):罗宗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景泰至成化末、弘治初的文学思想

台阁体的主要人物胡广死于永乐十六年(1418),金幼孜死于宣德六年(1431),黄淮死于正统十四年(1449),作为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重臣的杨荣、杨士奇、杨溥于正统五年(1440)、九年(1444)、十一年(1446)相继去世。台阁文学思潮的领军人物相继退出文坛。而此时,政治局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统六年宦官王振开始弄权,三杨死后,大权完全落到王振手里。正统十四年,在王振的耸动下,正统皇帝朱祁镇亲征瓦剌,兵败土木堡,全军覆没,二十四岁的朱祁镇被瓦剌俘虏。皇帝被俘,国之大辱。之后郕王朱祁钰即帝位,但景泰只维持了七年,被瓦剌放回的朱祁镇不久就复辟。帝位更迭,大批重要廷臣的更换与被杀,政局处于动荡之中。朱祁镇复辟,天顺也只维持了八年。他儿子朱见深即帝位,成化又是宦官汪直弄权,廷臣多依附于他的门下,“堂堂翰林,相率拜内竖之门”(1)。而且,廷臣中又党分南北,进退任情,相互争斗。成化多败政,贪谀成风。成化九年八月,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谢铎上书,称:“臣窃观今日之天下,有太平之形,无太平之实。”(2)所谓无太平之实,就是说天下并不太平。从景泰到成化末弘治初,四十余年间,从政治局面到社会环境,都不可能为文学提供颂美的条件,已经不存在“鸣国家之盛”的社会基础,不存在雍容典则、温厚和平文风所需要的平和心境。台阁文学思想所依存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文学思想的变化也就在所必然了。

台阁文学思想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支撑,是政权的力量,是政局的安定。我们前面提到洪武、永乐朝对于思想文化进行约束与导引的诸多政策;提到洪武、永乐皇帝对文风的导引。景泰以后,那些政策已失去约束力。政权的权威下降,程、朱思想的实际影响力也削弱了。宣德朝政尚宽,但宽而有则。景泰以降,则宽严均无法度,无是非。例不胜举。例如,土木堡之役,王振实为罪魁祸首。他在兵败中为部将所杀,本罪有应得。而天顺复辟之后,朱祁镇反以之为忠臣,在智化寺为他招魂塑像,立旌忠祠。而对于“土木之变”后清算过王振之朝臣,则加杀害与贬谪(3)。这样一个大的是非全被颠倒了。又如,正一真人残暴欺凌百姓,设私刑,致死者四十余人。成化五年被揭发,依律当斩、藉其家、去封号。但成化六年定案时,宪宗皇帝特免其死,保存其封号,谪戍肃州。仅此两例,即可见其时邪正混淆之政局。

台阁文学思想潮流之得以发展,与三杨们巨大的影响力有关。景泰以后,这批领袖人物早已退出文坛,这一思想潮流失去了它的有力的领导核心,形不成一个具有影响力的队伍。

政局的变化失去台阁文学思潮的基础,领袖人物的退出失去台阁文学思潮的领导核心,此后虽然台阁文风还余音袅袅,但文学思想潮流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文学思想变化之一表现,是从鸣国家之盛转向写个人日常生活。文学思想转变之又一表现,是审美趣味从追求典则雅正、温厚平和转向追求自然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