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和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要进城了

前几天我在家里,和我公公谈论起,我们那会儿迁户口的事情。我说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哥和大姐没有一起进城?

依稀仿佛还有一点点记忆。

应该是1983年的某一天,我爸风尘仆仆的从城里回到乡下,有一种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眉飞色舞的、告诉我妈妈一个好消息:“现在我们可以一家人迁进城了,上面下了文件,超过15岁的娃就不行,除非是在校生。”

我爸的话音刚落,妈妈眼神懵逼的和我爸对望着,时间有那么一瞬的凝固。我姐那时岁数已超过了,没考上镇里的高中。

后来,在我爸妈的要求下,姐又复读一年初三。

1985年的某月某日,我妈和我姐还有妹妹,她们先一步进城了。而我那时刚上初一,为了不影响学习,我被留在乡下继续念完初一。当然不是我一个人,还有大姐和我哥。

终于要解脱了,终于可以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终于我也可以是一个城里头的人了,啊哈哈!偶尔一想到这些,我的心开始飘了,甚至开始轻舞飞扬了。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用背背篓割猪草了。再也不会因为割了别人的豆苗,被人追撵得鸡飞狗跳了。要是被人捉住,不是被踩扁背篓就是缴了镰刀。

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因为割猪草被人撵而吓掉魂了。那种被人追赶时,拼了命似的疯狂奔跑,一边跑又一边频频回首,惊慌失措之际还不忘一探究竟,那个既像恶魔又像野兽的人追上来没有。一趟子下来那种魂飞魄散,脚耙手软的感觉再也不会有了。

我们小时候的日子,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没有换洗的衣服,全是捡哥哥姐姐的。棉袄的两边腋窝下有口子、没棉花、透风的那种。冬天的袜子,前面露脚指头,有时候袜子脚后跟也会起洞,但是还是得穿。一个冬天冻得瑟瑟发抖,若是冻得流鼻涕,那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了。

宝宝们,写到这里,请允许我哭一会儿。哭够了,再调整一下情绪,再慢慢道来。

那时候,经济很是落后。乡下的农民,没什么出路,唯一的选择就是,家家户户都养猪。一头猪从小猪开始养,到出栏要耗费整整一年的时间。这一年里,要吃的饲料就是青草,养到要出栏时前一个月,就添加粮食催。

那时的猪肉真的好吃,口感好,肉质细嫩,进口化渣。现在的猪,三个月出栏,都是催肥素养出来的,和以前的猪肉都是天壤之别。

现在,每每到了割腊肉的季节,我妈妈就会让我妹弟开车,去金堂竹篙乡镇上买猪肉。我妈妈总是说那儿的猪都是自己养的,应该是吃玉米长大的猪。

话说那会儿,人吃的食物都紧缺,哪来那么多粮食给猪吃?我只知道,我们家里,除了青草,每一顿要给猪搭一瓢糟子。

所谓糟子,就是城里酒厂酿酒后的渣子。哦哟,那些猪可爱吃了,吃食时恨不能挤破头甩掉耳的感觉。

猪圈里有一口水泥缸子,常年装有酒糟子。正因为有糟子,我们家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要出栏得更快一步。

我们家,一般情况下都是五头猪,有一只专下崽的母猪,其它四只就是要养肥卖钱的。

以前小姨在家,割猪草都是小姨承包了的活。在我的记忆当中,每次家里的酒渣子快没有了时,小姨就会去城里运。每次总是一大早起床,手推“”鸡公车”徒步走几十里地,上午出门、下午才能回家。运一袋一百斤,若两袋就是两百斤。可怜一个弱女人就那样吭哧吭哧的往家里运。小姨说挺重的,那一车糟子,一帆风顺推回到好,有时、在公路上走着走着,鸡公车就自己翻翘了,整袋糟子就会从鸡公车上掉下地。自己一个弱女子,只好眼睁睁看着,希望过路的汽车师傅能下车来搭把手。

那时候没自行车,后来有自行车了,小姨也解放了,运糟子不像以前那么辛苦了。

小姨出嫁以后,运糟子就是我爸每个周末回乡下时就顺带,我亲哥接班割猪草。

家里长年都养猪,从不间断,肥猪要出栏前,小猪崽就提前买回屋。

后来,我亲哥他上高中,离家很远必须住校,割猪草的任务自然而然落我和姐姐肩上。割草我从十多点点岁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养猪,村子周围的田梗,都被拔得精光。就为了割猪草,得走几十里地。

每天下午把鏈刀磨快,第二天早晨一大早、和村里的小伙伴们结伴出门。早晨不吃早饭,中午也不吃,光着脚丫子,背着沉甸甸的一个大背篓,又饿又热。饿是因为头晚上吃了一顿夜饭,热是因为六月天。从山上背着往家里走,每每到了大队的店子,那儿是所有割猪草的人歇脚的地,可以缓一口气。这时,会看到有些家里来大人接背篓,而我们家却没人来,只好一个人默默掉泪。

背篓沉得人招架不住,还是得咬牙坚持,一步一步往家里走。

一直要到夜色朦胧才得回家,天天都是这样。一个暑假下来,身体正长不见长,我TM晒得跟包拯似的,黑不溜揪,只有两眼珠子是白的。

终于解脱了,再也不用割猪草了,该死的背篓,还有那链刀,给我滚,滚得越远越好。

话说妈妈和姐姐进城以后,姐去了一个国企厂子,我妈妈则去一个居委会名义开的小食店。

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人均工资普遍低,城里人吃的米,都是按人头配,要买米时,得带上粮票去粮站,还TM要排队,排得老长,老长。

我爸虽说是在事业单位,但是工资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