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庭园发展史
日本飞鸟至奈良时代的庭园建造并不发达,据日本的《古事记》记载,日本在公元3世纪至4世纪时即有苑园,至6世纪中叶,随着中国佛教文化和庭园文化的传入,才正式开始了庭园的建造。
1.寝殿造庭园
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由于平安京三面环山,山城水源、岩石、植物等自然资源条件优越,使得庭园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平安时代中期,寝殿造庭园的技术已经成熟,形式也基本稳定下来。此时的庭园多数都是仿照中国唐朝模式建造的,这些庭园大多利用大面积的“苑”和“池”,池中可以荡舟。寝殿一般在庭园的中央,坐南朝北,寝殿前铺满白砂,作为举行仪式和例行活动的开阔场所,
京都神泉苑法成就池。摄影:663highland
这一区域被称为“南庭”或“斋庭”。寝殿左右或者后方的附属建筑被称为“对屋”,南面是人工挖掘的湖或者土堆成的小山丘,湖中多设有中岛,通过小桥连接。此外,从对屋可以通过回廊达到南侧的湖岸,在那边有被称为“泉殿”或“钓殿”的庭园建筑,其建筑形式多为一半伸出水面,作为夏季纳凉或者钓鱼、欣赏庭园景色的场所,人们在湖中泛舟,吟诗奏乐,举行宴会活动。当时最为著名的庭园是平安初期建造的神泉苑,神泉苑泉池面积颇大,池中建有小岛,池塘的南面建有正殿乾临阁,两侧也建有阁,以渡廊连接向南延伸到钓殿。
京都神泉苑法成桥。摄影:663highland
2.净土式庭园
平安时代后期,日本受“末法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信奉净土教,追求极乐往生。贵族们为了实现到达净土的往生心愿,开始将自己的府邸布施给寺院,把自己的寝殿造庭园建成净土曼陀罗世界的形式,把寺庙的庭园与佛堂融为一体。这种以“死后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观念为基础的庭园,被称为“净土式庭园”。实际上净土式庭园是寝殿造庭园的一种变异,庭园西侧建造有佛堂(阿弥陀堂),佛堂正面朝东,其前方建造被称为“堂前池”的水塘,寓意大海。
京都东福寺三门的阿弥陀池
平等院庭园是平安时代净土式庭园的典型代表,佛堂(凤凰堂)在被称为阿字池的池泉的大中岛上有翼廊和尾廊,就像是凤凰展翅一样,配上宽阔的池泉,可以看到华丽的建筑物倒映在池面。池泉中有从对岸面向凤凰堂突出的大型出岛,可以从这个地方面向对岸参拜凤凰堂的阿弥陀佛。
毛越寺庭园作为包含堂塔和庭园的整体,将净土曼陀罗(净土的时间)立体化展现于地方。初始造园时,庭园从中岛到南岸和北岸的一条直线上,架设了将人们引往净土的桥梁。这座桥的南边是南大门,北边是圆隆寺金堂。金堂东西环绕着回廊,其两端有钟楼和鼓楼。东回廊遗址的东侧有曲水流淌,形成小瀑布注入积蓄功德的七宝池。七宝池的东岸连绵一大片沙洲,沙洲的东南端连着由石组构成的出岛,出岛顶端与倾斜立石构成的岩岛形成一组相望呼应的石景。
曲水是为了将山水从水源处引水入池而修建的蜿蜒水路,并作为“曲水宴”(古代由朝廷举办的年中行事之一)的场所。现今,以毛越寺的净土庭园为舞台举行的曲水之宴,再现了平安时代的典雅宴席。宾客们身着平安贵族的装束,坐在山泉水引流渠旁,按照公布的歌题来吟诵和歌。载有酒杯的鸳鸯羽觞漂在水渠中,诗人们在酒杯到达自己面前之前写好诗笺就可以饮用杯中的酒。还可以在雅乐声中乘着龙头凤首船巡游,再现皇朝画卷般的光景。毛越寺的僧侣合着古典歌谣“催马乐”表演庄严的延年舞“若女”。处身于曲水之宴中,可感受到时光倒回般的乐趣。
净土式庭园平等院。摄影:663highland
净土式庭园毛越寺。摄影:Nerotaso
曲水之宴。摄影:Wikiwikiyarou
3.枯山水庭园
13世纪源自中国佛教的“禅宗”流派逐渐在日本流行起来,为反映禅宗修行者的“苦行”以及“自律”精神,日本庭院设计开始转向“枯山水”庭园。枯山水庭园是日式庭园的代表,一般是指由细沙碎石铺地,再加上一些叠放有致的石组所构成的微缩式庭园景观,偶尔也包含苔藓、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
枯山水并没有水景,之前庭园中必不可少的水池、瀑布、溪流等元素改由砂石表现,有时也会在沙子的表面画上纹路来表现水的流动,而“山”则通常由石组表现。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为“干枯的景观”或“干枯的山与水”,平安时代的“枯山水”,主要以自然风景为主的“池泉庭”为代表,到了室町时代禅宗广为传播,导入了“空寂”和“幽玄”的艺术精神,才开始形成在顺从自然的前提下,以人工风景石组为主的庭院模式,并愈发流行起来,成为日本极具象征性的庭园文化。
以龙安寺方丈南庭和大德寺大仙院的枯山水庭园为代表,可以分为两大类。以前者为代表,是极具象征意义的石庭;以后者为代表,是自然风景式的庭园。
京都龙安寺石庭。摄影:Cquest
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庭园精品,也是日本庭园抽象美的代表。在寺庙方丈前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分布着五组长着青苔的岩石,此外别无一物,因此龙安寺石庭也称“空庭”,意思是以“空相”即“无相”作为主体,以使观赏者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含义。
枯山水庭园还有另一类自然风景的石庭代表,代表作品是大德寺大仙院的石庭。它是受当时传入日本的中国唐诗式新庭园建筑模式的影响,盖不入水,只在庭园东北角置石象征远山,立石以象征瀑布,敷细小的白砂以象征急流,下流白砂逐渐扩宽,置三块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石,象征桥、堰、船,特别是以石为象征的船的形状,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大德寺大仙院庭园
4.茶庭(露地)
室町时代末期,文人中流行被称为“市中之隐”的茶庵,同时还出现了用于品茗闲寂茶的庭园。茶道深受禅文化的影响,被称为“天下第一茶师”的千利休,创造了草庵式茶室,这种茶室的面积只有两叠(两张榻榻米)或四叠半大小,墙壁表面用粗粉刷过,天井用粗竹搭建,窗户为连子窗和下地窗,使用地道的农家材料,追求清幽、闲雅的意境。茶庭是客人进入茶室之前所必须经过的空间,是客人在进入茶席前为了洗涤心灵而准备的空间,意为坦露心怀,因此又称为“露地”。据《南方录》记述,露地一词源自于佛经,说修行的菩萨通过了三界的昧火才来到了露地,因此露地并非娱乐观赏的场所,而是作为修行的区域。
松花堂茶室“竹隐”露地。摄影:Maechan0360
茶室分为书院茶室和草庵茶室,因此露地也分为书院露地和草庵露地。书院露地作为书院的局部景观,多数设立于书院的庭院中,用脚踏石与茶室连接。而草庵露地为了适应体量小的草庵建筑,从而面积变得很小,因此为了让客人更好地清净心中杂绪,慢慢前行,露地脚踏石以环形圆路设计,其次露地中利用篱笆或者折枝转换空间,客人的视野会被树丛或者竹篱阻断,让人不能一目了然地看到露地全貌,其作用与庙宇的参道相同。更为特别的一点是,草庵露地会避免种植有香气、有花的树木,而选择栽培无香气、无花朵的常绿植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客人集中心神,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5.池泉回游式庭园
池泉回游式庭园始于桃山时代,到了江户时代成为最流行的庭园样式,多做为当时大名的交际场所。池泉回游式庭园是以边走边看作为主要的庭园欣赏方式,庭园以水池为中心,利用空间的开闭转换景色。通过不同的布局不仅能营造湖水幽然之感,还能呈现深山幽谷之景。庭园中央建造有大型水池,池子的周围除有用作雅趣之所的数寄屋外,还建有亭、轩、茶亭等其他建筑,并以园路连接,沿路可以欣赏到假山、小岛、湖汊、沙洲等景观。回游式庭园将舟游式庭园、书院造庭园、茶庭、枯山水等诸多元素都包含在一起,形式非常多样化。
京都桂离宫是典型的回游式庭园,庭园中配有书院和茶室,散落于池畔的楼、轩、亭各具野趣。这些建筑通过苑路和桥连接在一起,也有部分是以小舟往来。以这些建筑为核心,假山、池泉、水流、石组、沙洲、灯笼、植栽等全部凝聚于其中。
桂离宫庭园
东京的小石川后乐园建于江户时代初期,中国学者朱舜水参与修建了此园中的一部分。园中以中国以及日本的名胜为主题的景色,如模仿杭州西湖的西堤、江西的庐山,以及日本的木曾山、京都的清水寺、岚山大堰川等,这些浓缩了的美景被安排在园中各处。庭园中还有象征着海、山、川、田园的各种景色,根据人们视点的移动,这些园景会呈现不同的变化。
小石川后乐园庭园。摄影:YoshioKohara
小石川后乐园通天桥。模仿京都岚山的一座桥而建造,桥下的石景代表的是京都清水寺的音羽之瀑
6.近代庭园
进入明治时代后,武士阶层被取代,日本国门大开,西方文明被快速引入。日本的庭园设计也如其他领域一样,受到了欧美西洋建筑与设计理念的影响。明治维新时期陆续登场的政治家、财阀和军人等也开始积极建造庭园,这些新派人士所建造的庭园并不如中世时期那样严谨,也不如大名时代那样奢华,而是悠然清净的庭园。1867年,万国博览会后,新建造庭园更多地运用了西方造园的设计手法,如在西洋建筑前建有覆盖着草地的缓坡、曲线的庭园和喷泉、花坛等。同时,日本庭园也作为一种独特的东方风格传播到西方世界。
二条城清流园西洋风格庭园。摄影:Soramimi
二条城清流园枯山水庭园“加茂七石”
建于江户时期的二条城清流园庭园充分体现了西洋风格对日本庭园的影响,它的风格一分为二,分别是池泉回游式的日本风格与西洋风格。整个庭园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枯山水“加茂七石”;第二部分是池泉回游式的日式庭园,建有“香云亭”以及“和乐庵”两个茶室;第三部分则是由成片的树木和草坪的组成的西洋风格庭园。
二条城清流园泉池回游式庭园。摄影:KimonBer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