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论资排辈的游戏规则
“小曾老师”,这是曾言言在新的办公室里最常被叫到的名字。
说起来,整个培训中心里,她好像是唯一那个虚龄不满30岁的。年龄到了这里,似乎是件特别微妙的东西,感觉多活一年,就多了些什么资本似的。这让曾言言颇有些不自在。
一直以来,她觉得“年轻”应该算是个优势吧,代表着有活力、够活络、机会多。哪怕是有时候显得稚嫩了些,只要想到只要再往前走一点,就是又拥有了新的视野,便内心里满是期待,踌躇满志。过往的那些日子里,她和同伴们各自比拼着年轻的力量,然后惊喜地发现真是每隔一段时间回望,自己都有了巨大的成长,像是一颗刚被播下的种子,快速地冒出新苗,哪怕长得还颇有些摇摇晃晃,却已经初露头角。
在培训中心,年纪最小的曾言言依然被人夸赞着“年轻”,但是她从他们的语气和眼神里,丝毫感觉不到这样的夸奖是有温度的,仿佛不过是礼貌的寒暄罢了。
这样强烈的对比,让曾言言感到困惑。
一开始她不知道这种极为隐晦的“歧视”究竟是因为她从来没有做过专职的培训讲师,还是出于她的年纪。直到开完一次培训工作会议。
来了一个多月,曾言言算是弄清楚了整个培训中心的架构,以及各位老师负责的工作项目。
王在实一直是负责小组经理晋升培训的,原本这里有位谢老师,带的是处经理以上级别的各种管理和销售类的培训,她离职之后,王老师便要接谢老师的工作了。
唯一的男老师祁晖,他以前是做销售的,现在负责的是客户沙龙、产说会以及一些大型的分公司活动。
夏秋基本上没有培训和授课的工作,她大多数的工作就是把各位老师开发出来的课件进行整理、归档,同时也管理着分公司的图书馆,内外勤借书还书等等。有时候,如果需要花钱请外部的专家给员工授课,财务流程、合规申请也是她的工作。倒是整个办公室里事务最繁忙的一个。
还有一个只比自己大了两岁,看起来也是有些青涩的,叫张程颐。她以前从没从事过保险行业,毕业之后在教育培训机构做了几年,听说是前任领导把她带进ZR的。产品的营销资料需求汇总,新人的入职培训等等,暂时由她来负责。
那天的培训月度工作会,是曾言言来到培训中心之后第一次参会。杨总去BJ出差,会议的组织和各项目进度的跟进,就由王在实代为主持。
作为一个新人,这种会议,曾言言只有带着耳朵听,带着笔记的份。她本也没有别的什么念想。
“有件事情,需要协调一下。明天下午两点,我们和团险部、银保部有个研讨会,是关于客户产说会的需求,本来这个会肯定是祁老师参加最合适,但是恰巧他上个月就被约掉了,明天在外滩那里有个客户活动他要去主讲,所以……谁去参加呢?”王在实看了看笔记本上的排班表,“张老师好像是明天下午没有别的工作对吧,那你代祁老师参加吧。”
我也没有别的工作。曾言言在心里默默道。看样子是直接被忽略了。
“王老师,需要我去做些什么呢,只要把会议的内容记下来就行了对吧?”
祁晖说:“主要还是要提出一些需求,为我们以后开产说会争取资源。”
“哎呀,我从来没参加过产说会,没概念的,不知道怎么提。”
“我其实已经整理了一些需求,到时候你看适当的时机就照着这些内容说,会议结束我们碰一下这个事。你不是一直在做营销资料吗,销售说来说去就是这点事……”
王在实也鼓励道:“你看,除了祁老师,我们也都是不懂产说会的,所以谁去都一样,张老师压力不要太大。”
好像所有人都不记得,还有她曾言言在。刚来到培训中心的时候她就自我介绍过,杨总也告诉大家,她做了两年多的销售,也算带过团队。不客气地说,虽然自己年轻,论起在保险销售的经验,倒也不至于排倒数。不过这种时候,她既然已经被忽略,自然就默默扮演没有存在感的角色。
打那次会议之后,曾言言特别有意识地观察着大家究竟怎么看待她,渐渐发现,几乎多少都带有些觉得不放心的意思,而原因特别简单——她年纪小,才工作没几年。
这的确令她有些郁闷。说小,确实年纪不大,但也不至于是个菜鸟吧。何况她在代理人销售和代理人团队运作方面,实打实地经历过被人招聘、被人培训,直至自己去招新人进来,自己手把手带教。这些经验可能谈不上扎实,但居然直接被忽略,在人们眼中她几乎就是个一张白纸的看客。
当然,曾言言暂时不会去强调或者去争取些什么。作为一个新人,连试用期都还没过,也的确是没资本以为自己过往那两三年的经验真的就适用现在的场合。只是她既然知道了这样的游戏规则,就要重新调整一下心理的预期。
多少还是有些感觉无奈。原本她以为自己之前的销售经验,加上参加过兼职讲师的学习,这算是一点点的优势,好让自己短短三年的工作经历,不至于仍像个不谙世事的愣头青。却没想到,好像对于这些比较初级的岗位来讲,这么短的工作经验,并没有什么加分。当这个念头一开始从脑海中生成的时候,曾言言不免感到泄气,甚至有种前两年卖保险吃的苦,根本就是白费的感觉。
可不管怎样,眼下她毕竟是个听起来稳稳当当的“曾老师”。转到培训中心之后,曾言言和家里人讲了工作的变动,妈妈第一个高兴得不得了。
“女孩子,就应该做这样看起来很稳定的工作,抛头露面卖保险总归听上去不太正宗。”其实在父母眼中,毕业之后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在国家机关上班,再不济去做个老师也挺好,无奈曾言言居然固执得可以,最后公务员也不去考了,竟然在ZR一呆好几年,他们也半点办法都没有。好在现在去培训中心,也是个“曾老师”。升职加薪这种事情,在长辈眼里,哪里有牢靠的饭碗重要。
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见过自己的同龄人,在这个行业里以能力换取高出同样资历的人一大截的收入和职位,曾言言哪里还能接受熬个十年八载只为升个半级,加几百块工资的论资排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