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好的经济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文版序言

人们的偏好或者口味在经济学研究的许多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包括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分析、垄断定价、养老储蓄以及父母愿意生育的孩子数量等。但是,直到近几年,经济学家们对偏好的形成问题仍然知之甚少,因此他们把口味看做是给定的,并认为偏好的形成方式应当由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去研究,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推断各种不同的偏好对产出以及价格的影响,并评价组织经济的不同方式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个体和家庭的偏好。

近年来,随着以理性行为和理性选择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发展,这种不愿讨论偏好形成的观念已经开始发生改变。这种分析方法认为,个体当前以及过去的选择、经历及其他活动通常会对其未来的欲望、需求以及口味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理性人在作出当前决策的时候,会把这些因素对自身未来偏好所产生的有利及有害后果考虑在内。例如,尽管现在酗酒和吸烟能带来极大的愉悦,但个体可能会克制自己,因为他们不想在未来变成酒鬼和烟民。

因此,“理性”偏好是与有远见行为相联系的个体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它们包含了当前行为对当前以及未来效用所产生的效应的比较,其中包括由当前选择所导致的未来偏好和欲望的任何变化。与断言偏好随时间改变而改变这一观点相反,解说口味的理性方法将欲望方面的引致变化纳入到一致偏好的稳定集合中来。

尽管本书的论文相互独立,但它们都与理性的、有远见个体的偏好的形成有关,从这一根本性的意义上讲,它们是统一的。第一篇论文就理性偏好的形成给出了一个大体框架,这一框架是围绕两类资本存量建立的:个人资本与社会资本。两类资本存量都是个体效用函数的一部分,并且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主要的影响。个人资本取决于个体当前选择与自身未来欲望之间的递推关系。社会资本引入了个体的父母、其他亲属、朋友、邻居、工作伙伴以及其他同辈群体的行为和态度对其欲望所产生的效应。

第一部分讨论的是个人资本的各种不同应用,特别是那些与习惯的形成、上瘾以及它们对行为的影响有关的一些具体应用。第二部分讨论了社会资本,包括他人对个体选择的书籍、餐馆、电影以及其他商品和劳务所产生的影响。这一部分还就社会行为准则的合理形成展开分析,并揭示了为什么事前与事后口味之间的差异通常对行为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中国,不仅人们对现代经济学的兴趣与日俱增,而且一本论述偏好形成的书可能特别适合中国读者。就家庭和价值观而言,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在某些方面与西方有着显著的差别。人们有理由认为,这些差别不仅可以成为说明中国以及亚洲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而且一旦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引入正确的经济体制,努力工作和家庭责任的价值观可能会使它们很快起步,并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另外,有人担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中国人的这些传统价值观以及偏好已经逐渐趋同于西方。为了充分理解这些过程,我们不仅有必要分析给定的偏好对价格以及所生产的商品的影响,而且有必要分析经济的飞速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偏好的形成。

因而,中国是一个考察偏好与经济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的绝妙的实验室。本书所收集的论文至少可以提供一个对这些相互作用进行系统分析的初始框架。我希望,本书能促使中国的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学家对偏好的形成发生兴趣。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确信不久的将来,在进一步理解偏好、理性以及经济三者之间微妙而又关键的相互作用方面,他们会是重要的贡献者。

加里·贝克尔,199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