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行为是理性的吗
尽管本书假定,个体在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前后一致,并且他们会考虑所采取的行动对未来效用和当前效用的影响,但是,个体有时候并不这样做:他们的记忆力可能并不太好,他们可能会过低地贴现未来,他们可能会作出错误的计算,并且受到问题设计的影响,他们观察现象的直观感觉可能会因为受到毒品、麻醉剂或者其他强烈的诱惑的影响而产生扭曲。近些年来,心理学家和其他研究人员都特别强调与个体“理性”有关的这些认知限制(例如参见Kahneman and Tversky,1986;或者Akerlof,1991)。
有时候,这种认知的不完全性是很重要的,但是最近一些年来,研究者们过多地关注此类现象,以至于大大忽略了对理性选择的标准模型的研究,而这种模型却是解释与实验性情形相对的现实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这些模型一般假定,偏好并不直接取决于过去的经历或者社会交往。但是童年时代和其他经历,以及别人的态度和行为,在更多情况下会对选择产生比认知感官方面的错误以及扭曲更大的制约作用。
为了突出这些被忽略了的制约因素的重要性,本书并不强调认知的不完全性,而是强调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选择的影响。由于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制约作用通过偏好起作用,因而偏好和制约因素对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不再是相互独立的。
本书所分析的行为都可看做是理性的,因为本书假定,个体所作出的选择是有远见的、效用最大化的和前后一致的选择。但是,本书模型所指的理性行为的类型与标准模型中所出现的理性行为有着显著的不同,并且相关性比标准模型更强,因为我们所分析的行为受到习惯、少年时代、其他经历、文化、同辈的压力以及其他社会相互作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实际上,根据这一适用范围更广的分析方法所得出的选择,常常与理性行为的传统模型得出的选择不太相似。在以后各章中,我们通过分析各种主要受到过去的经历以及社会相互作用影响的个体选择和总体选择,来展示这种适用范围更广的分析方法在解释问题上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