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好的经济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经济活动对偏好的影响

在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分析中,偏好、技术和政府政策共同决定了经济的结果,这些经济结果包括:价格和工资、产出增长率以及收入分配。本书所强调的偏好的内生性暗示了经济也会对人们在商品、闲暇和其他经济方面的偏好产生影响。换句话说,不仅偏好会影响经济活动的结果,而且经济活动反过来也会对偏好产生影响。

19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如Marx和其他学者都认为,经济过程会影响偏好。Adam Smith把劳动分工看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但他同时认为:“如果人的一生都在从事一些简单的操作,那么他是永远没有机会运用自身的理解能力去分析问题的。他自然而然地会因此而丧失运用理解能力的习惯(加以强调),这使得他不仅不能够品味或理解任何理性的对话,而且他也不能体会慷慨、高尚或脆弱这类情感。”(1937:734,735)

Marx曾经说过:“(工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他自己的品质。”(1906:197,198,转引自Gintis,1974)Gintis所写的关于“偏好的内生性”的文章无疑是具有先驱性意义的,但遗憾的是,该文对意识形态作了过多的宣扬。

De Tocqueville曾经说过:“自利原则并不会产生诸如自我牺牲等伟大行为……但自利原则确实使得一些人养成做事有规则、克己、谦虚、有远见和自制的良好习惯;即使人们这样做并非出于自愿,但是通过人们所养成的习惯,自利原则会逐渐引导他们朝美德的方向发展。”(1969,第Ⅱ部分:527)

Stigler(1949)认为,古典经济学家们相信,私有财产及个体的责任心会对个体的自我依靠以及其他优良的态度和偏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对于我们的分析来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代经济学完全丢弃古典经济学所关注的经济活动对偏好及态度的影响效应的做法,使得现代经济学失去了很多东西。

本书将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在偏好与经济活动方面的联系结合在一起。初始的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存量,加上技术和政府政策,共同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结果。但是,经济活动也会通过改变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改变个体的口味和偏好。

为了更好地说明经济活动与偏好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不妨假定:独身的人们只有在坠入爱河之后才会结婚,并且他们可能会和在学校、教堂、聚会、运动俱乐部及其他场合所遇到的人相爱。这就给予了他们选择学校、俱乐部、朋友和邻居的一个动力,在选择的过程中,他们都希望提高与自己喜欢的人相爱的可能性(参见第12章)。这样,相爱的重要性会通过邻居关系及其他方面极大地影响个体的(资源)配置。

偏好的内生性使得人们难以判定,到底偏好或者机遇是不是产生特定经济结果的原因。例如,一些经济实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之所以会比别的经济实体快,其主要原因是增长较快的经济实体中的个体养成了有助于经济增长的工作习惯和其他习惯呢?还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导致了较快的经济增长,而较快的经济增长又促成了这些好习惯的形成呢?

偏好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口味有助于促进更快的经济增长。例如,对当前效用的偏好率较低的口味就能够起到这种促进作用。然而,偏好的内生性表明,增长与偏好之所以存在联系,还因为经济活动的结果有助于口味的形成。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工人们倾向于准时上班和重视工作效率,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富裕国家中时间是宝贵的,还因为生活在一个崇尚效率的社会中,人们已经养成了重视效率的习惯。

政府的援助方案和其他政府政策有时候会对(个体的)偏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福利事业会对福利接受者的独立性和自我依靠观念产生抑制作用,而社会保障则会削弱年老的父母与他们的孩子之间的联系(参见第8章),并促使退休的人们认为他们理应得到政府的帮助(参见Romer,1994)。民权法明确规定,禁止在公共汽车上、学校里以及其他地方对黑人实行种族隔离制度,这最终使得南方的白人和黑人在一起参加活动时感到更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