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中的摩西(“经典与解释”第14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民数记》第13-14章记载了一个不成功的探子使团的故事,摩西派十二探子去窥探迦南地,结果这个军事远征队损失惨重、无功而返,这是十足的政治素材。另一方面,这又是一次最奇特的间谍行动。

拉比们每周聚在一起研读《托拉》,他们机敏地把这个故事挑出来与《约书亚记》第2章对读,本章记述了约书亚派探子窥探耶利哥城(Jericho)的故事,经文对这次侦探活动的描述可以为前一次提供一个衡量标准。约书亚的探子使团是秘密行动的。他只派了两个人,而且从来没有透露这俩人的名字。由此我们推断,他们的身份凭证仅仅是约书亚的个人信任。因此,约书亚的指令也很简单:“你们去窥探那地和耶利哥!”他们这两个探子显然十分明白如何小心行事。他们来到妓女(ishah zonah)喇合(Rahab)的家里,这种人通常也是客栈老板,而这种客栈也正是间谍们收集情报的最好场所。[45]喇合帮助探子们躲避耶利哥王的爪牙;而他们反过来也准备赦免喇合,使她和她的家人免遭那定会伴随以色列征服而来的大屠杀(凭探子的权威做这件事绝对没问题)。喇合报告说耶利哥人正处于大恐慌之中,看样子这正是探子们所需的全部情报,因为他们在山中躲了三天之后,回到约书亚那里,显然只向约书亚一个人报告说:“耶和华已经将那全地交到我们手中”(书2:24)。一般的以色列人似乎并不知道这次侦探活动。

相反,摩西的侦探行动则完全是公共事务。依照神的命令,摩西选出十二个男人,每个支派选一个(除了免除政治义务的利未支派,但是依现在的习惯,约书亚人应该算作两个次支派)。此外,这十二探子并不是凭某种特殊的侦察天赋被选中,而是凭借领导公众意见的才能。他们都是族长(anoshim roshei),都是知名的领袖(民13:3-15)。他们的数量和自高自大的领袖通病几乎注定他们之间会意见不合。各支派之间相互争风吃醋,为了那毫无次序可言的支派清单——以法莲部和便雅悯部在玛拿西部前面,亚设部在拿弗他利部和迦德部前面——上的先后位置而明争暗斗,这种迹象加强了我们的疑虑。这就好像一个总统竟用十二个著名议员组编一个间谍使团。派这些人去刺探情报,事情不搞砸才怪呢!

事实上,这种不合宜的选择标准是上帝亲口所授,难道上帝一开始就注定了这一计划的失败?大概并不是。衮特-普劳特(W.Gunther Plaut)注意到,摩西在三十八年之后的告别演说中回忆到这次行动,并把民众的主动性置于上帝之先(申1:22);而且,圣言“sh’lah l’cha”的反身动词形式显示,这话应该是许可而非命令:“干吧,派他们去!”[46]然而,耶和华这样说也可能是为了防止泄漏他的核心指令,即那些人是去“窥探我所赐给以色列人的迦南地”(民13:2)。也就是说,他们应该重视那地,时刻牢记那是上帝赐予的礼物。不像约书亚的侦察队,此次探察的目的不是搜集一般的或者军事的情报,而是确认上帝的馈礼。这些部族首领不是选来作间谍,而是在百姓面前为上帝作见证,以他们的政治资格完全适合做这件事。[47]

但摩西似乎忽视了这一点。他把这一计划当成真正的间谍行动,并且稍稍引申了上帝的指令,加入了一些属人的比较,在土地与军事关切之间摇摆不定:

你们从南地上山地去,看那地如何[强调土地]?其中所住的民是强是弱,是多是少[强调军事关切]?所住之地是好是歹[强调土地]?所居之镇是营盘是坚城?又看那地土是肥美是瘠薄?其中有树木没有?[48]

此外,摩西还意味深长地补充道:“你们要放开胆量,把那地里的果子带些回来”(民13:17-20)。

十二探子显然十分严肃地接受了这些指示。他们就去窥探那地,从南方寻(Zin)的旷野直到北方哈马(Lebo-hamath,即现在的黎巴嫩东北部)然后返回,行程七百英里,有时还要穿越崎岖地带。整个过程历时四十天,这完全在意料之中。在回来的途中,他们偶然来到以实各谷(Wadi Eshcol,此名源于他们的行为,希伯来语即“一串”),他们从谷边果园里带回那一串著名的葡萄,那串葡萄大得出奇,需要两个人用杠抬着。他们回来就向摩西和亚伦复命,在以色列全会众面前展示那地的果子,这是此次远征之政治性质的继续。

最初,他们的报告设法忠实于摩西的议程,并与摩西的问题保持对称。但是,因为摩西关于土地本身的问题大部分是重复的:那地如何?是好是歹?那地土是肥美是瘠薄?他们就简明扼要地回答说:“我们到了你所打发我们去的那地,果然是流奶和蜜之地,这就是那地的果子”(民13:27)。至于那里的居民,摩西的问题更加清楚明白,探子们的回答也就滔滔不绝:“那里的民强壮,城邑也坚固阔大。”探子们的描述十分详细,甚至超出了摩西所问的范围,他们说出了那里的六个部族及其所在地的名字。显然,他们被吓住了,以致忽视了涉及到军事问题的树木。而十二探子之一,犹大支派的迦勒(Caleb)持异议说:“我们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们足能得胜。”但是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理由,也没有提上帝。这或许只是出于自信,他可能认为报酬如此丰厚,值得冒险。这种鲁莽的乐观主义不经一驳。其他人立即指出,他们已经看到那里的居民“比我们强壮”(民13:28-31)。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而迦勒错了:在14章结尾,以色列人失去上帝的庇护,一溃千里(民14:39-45)。

此时刚好有必要提醒人们思考这次行动之前提,即那地是上帝的礼物,这一信念将会弥补他们属人力量的不足。然而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使这一策略也成为不可能。探子中有人诽谤那地,说它是“吞吃”居民之地,那里的人都巨人,“据我们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样,据他们看我们也是如此”(民13:32-33)。这种言论已不再是理性的深思熟虑,它所激起的恐惧疯狂蔓延,扭曲了他们所看到的事实,使他们怀抱一种投机心理,考虑如何指望其他人并为自己的消极行为作辩护。对那地的诽谤是这种舆论的晴雨表。那地不宜居住(“吞吃居民”),这种说法不仅与他们刚才的证言相矛盾,而且为他们带回的可见证据所反驳,因为那一串巨大的葡萄是富足的极好象征。他们搅动激情,左右视听,不仅企图拒绝上帝,而且打算否认他们自己的眼睛。

以色列人于是陷入绝望,叽叽咕咕地埋怨摩西和亚伦,并且忤逆耶和华;他们渴望埃及的保护亦即奴役,并且考虑如何返回埃及。甚至摩西和亚伦也方寸大乱,不知所措。约书亚和迦勒力图提醒人们那地是极美之地,力劝他们不要屈服于恐惧,并且只要他们不背叛耶和华,上帝就会与他们同在。然而,一切都晚了!人们要拿石头打死他俩,只有上帝出面才救得了他们。

这一并非真正的间谍行动的侦探行动自取其败。本希望这些部族首领会使民众欣悦于上帝的礼物,再接再厉,勇往直前;没想到他们却把自己特有的罪恶传染给了民众。这是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政治教训。幸运的事,青年约书亚很好地接受了这个教训(或许还有摩西:比较,民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