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的限度与满足(“经典与解释”第23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一致的教诲

通过思考亚里士多德在支持沉思生活具有更高的幸福这一论点时所使用的论据,人们就能获得观察这种相似性的最佳视角。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所有这六个论据都代表着道德德性。[23]

在研究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将这些论据或其变体应用于道德德性。关于卷十列举的具体论据(1177a19-b26),我们应该考虑到以下事项:(1)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被视为最佳的()德性(1129b27-28)。(2)在践行道德德性的基础上,友谊有利于持续的活动,而这正是幸福的特点(1170a5-11)。(3)据说纯粹且自由的快乐陪伴着德性和理智(1176b17-21),更具体地说是慷慨的道德德性(1120a26-29)。(4)高贵大度者的特点是自足(1125a11-12)。(5)反复强调高贵的行为本身就可望可即,这是《伦理学》的节制之处(1120a23-25;1122b6-7;1176b6-9)。(6)将正义和适度视为只有闲暇人适合具备的德性(《政治学》,1334a11-34)。

提醒注意这些要点,并不是要质疑亚里士多德有关理论生活优越性论据的可靠性。相反,这是要表明,恰恰是亚里士多德用来证明优越性的这些论据暗示着哲学德性与道德德性有一种相似性。亚里士多德在卷十的论述中认为,哲学生活要比道德生活更快乐,不是因为前者与后者截然不同,而是因为哲学生活更多更完美地提供了正派的人寻求和陶醉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是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最为直白地言说哲学生活的优越性,而这一背景则是由几项关于哲学德性和道德德性的论述组成的。此外,我们应该注意到,虽然说沉思活动给能够追求它的人提供了一种几乎是神一样的快乐,但亚里士多德还坚持认为,践行道德德性会带给人充足的幸福,并且这种幸福适合成分复杂的人性。

正是这种对道德德性和哲学德性相似性的强调,鼓励读者要在《伦理学》中找到一种有关人类最佳生活的一致的教诲。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暗示,道德德性和哲学德性,尽管差别很大,但并非互不相容。亚里士多德在卷一的粗略论述到卷十就让位于更为具体的阐释,虽然仍不全面。每个个体的幸福,非哲人和潜在的哲人一样,都依赖于灵魂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将一个人可能具备的理论能力放在第一位,但不是排他性的。从而使读者得出结论说,人应该根据能力和环境给予研究生活最大的重视,同时还要培养更为容易得到的道德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