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真的事实体系
应该说,区块链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比特币。首先,随着比特币的诞生,区块链技术才得以公布于众;其次,比特币是截至目前区块链技术最成功、最成熟的应用案例。但比特币背后的这个技术,可让彼此互不认识的人建立可依赖的账簿,这又是远远超出加密数字货币本身意义的。
区块链技术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而是多种技术整合的结果,包括密码学、数学、经济学、网络科学等。这些技术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去中心化数据记录与存储体系,并给存储数据的区块打上时间戳,使其形成一个连续的、前后关联的可信数据记录存储结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保证可信的数据系统。我们可将其称为能够保证系统可信的分布式数据库。在这个系统中,只有系统本身是值得信任的,所有数据记录、存储与更新规则都是为了建立人们对区块链系统的信任而设计的。
信任是什么?相信而敢托付,珍视而相倚重。从更大维度而言,信任绝不仅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它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是所有人类互动行为的真正润滑剂,更是一切商业活动和组织行为的前提,有促成心理认同和忠诚行为的功效。
交易成本经济学家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的观念一度很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市场价格和企业权威是协调现代经济的主要机制,因为信任关系太难得,维系成本太高。可当区块链技术出现之后,对机制的认知显然将重新被定义。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将区块链的核心词汇定位成“Trust”,称之为“制造信任的机器”。因为区块链的可靠性并非由某个银行或政府担保,它是一个由很多不同的计算机共享并集体维护的账本,它需要持续地接受公众的检验,其可靠性是通过一系列经由数学算法验证的账本记录来保证的。
既然中本聪对区块链技术的切入从金融界开始,金融界也“投桃报李”,回应以热切的关注与行动。
近几年来,包括高盛、摩根大通和纳斯达克在内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对区块链技术展开重点研究。这些机构的金融业务大都具有标准化程度高、连续性强、自动化需求大、业务对信用度要求高等特点,跟区块链的优势高度契合。同时,在供应链金融中,由于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复杂安排会涉及众多单据,因此使用电子商务平台记账会大大节省纸质单据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那么问题来了,使用谁的电子商务平台呢?
如果使用利益相关各方自建的电子商务平台,数据的真实性就很容易受到质疑,而且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往往耗资不菲;如果使用第三方的电子商务平台,其经营稳定性和信息安全性又难以保证,比如因财务、政策、网络攻击等各种情况引起不稳定问题等,沟通协调成本和风险便会大幅增加。真的这么难求万全?
区块链技术来果断反驳了。该技术的安全性、不可逆性、不可篡改性和透明性都已经得到了证明,如果能把供应链金融业务直接建立在这样已被证明可靠性的区块链技术上,就将极大地降低安全和信用成本。尽管目前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相较于传统商业模式已经大大节约了各种成本,但如果能有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类似区块链公共信用的系统,成本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关注区块链技术的不只是金融界和商业界。对政府层面来说,这一全新技术也很重要,因为,提供值得大众信任的系统本身就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
如果能从技术上应用区块链,就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打破这些阻碍,建立一个公开的社会公共信用系统,整个社会运行成本都将大幅降低,效率则将大幅提升。此外,采用区块链技术还便于政府监管,透明的数据不仅将大大减少监管部门的工作量,促使监管部门的主要工作转向治理,提升工作效率。
说到监管,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监管仍然是人力职能的一部分。因为区块链是数据存储的基础手段,却非数据监管的一种手段。尽管使用区块链技术所建立的系统本身是诚实可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来自系统以外的输入信息就是诚实的。换言之,区块链能够诚实记录并且存储文字、图片甚至多媒体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外部信息、外部数据都是真实的。区块链信徒再狂热,这一点理智、清醒也是要有的。
比特币区块链的时间戳是从1970年1月1日起开始计算秒数的,这是许多编程语言之源的UNIX(尤尼斯)操作系统的新纪元。也正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UNIX操作系统的大型机大行于世,银行清算中心因此步入了电子化时代。
历史的巧合中暗合着必然。
接下来的个人计算机、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一轮又一轮的迭代与创新,让永不停步的人类来到了基于区块链加密协议的价值互联网门口,打开了对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直至更远未来的想象。
正如《经济学人》的那篇文章所指出的:“区块链从业者们必须推翻现存的、仍然生机勃勃的Web 2.0体系。不过信息技术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每隔几十年,这个体系下最有价值的事物就会被商品化。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芯片,在商业化之后大幅降低了计算机的成本。在20世纪90年代,开源操作系统开始挑战Windows作为操作系统老大的地位。现在则轮到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