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頂生的葉簇,像一把把張開的深綠色雨傘,頗易辨認。我跟常綠臭椿的相遇,非在野外,竟是在我家附近的公園裡──原來在香港被列作稀有及珍貴植物的它,因廣為培植,現已成為香港一百種常見樹木之一。
常綠臭椿屬常綠小喬木,高三至五米。小枝灰褐色,密被微柔毛。葉聚生於樹幹頂端,對生或近對生,長卵圓形,全緣。圓錐花序頂生,花單性或雜性,黃色。翅果長三至五厘米。它是香港首發現植物,模式標本由當時的香港植物及林務主管C. Ford於一八八四年至一八八六年間自香港島採集,故常綠臭椿又稱福氏臭椿。
臭椿早於《詩經》已有記載,古名為「樗」。葉子有臭味的「臭椿」跟嫩芽芳香可食的「香椿」(Toona sinensis)恍如對倒,自古以來,乃被唾棄的惡木。《莊子.逍遙遊》中,惠子曾瘋狂數落臭椿:「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匠者不顧。」指家中的臭椿樹主幹長出一個個樹瘤,既做不成棟梁,而且小枝彎彎曲曲沒有規矩,也不適作圓規和角尺取材之用,因此長在道路上,木匠也對它不屑一顧!古人也常以「樗櫟」為謙詞,謙稱自己乃「無用之材」,如明朝朱鼎《玉鏡台記·聞雞起舞》曰:「下官樗櫟之才,豈足為元帥副。」
常綠臭椿常被培養在公園和路旁;但由於雄樹有難聞的氣味(男人味乎?),一般只選種雌樹。家附近公園裡的四棵,現正寂寞地站在那裡,盡受夏日艷陽曝曬。可真是一無可取處嗎?又未必。常綠臭椿對土質的要求不高,耐旱耐寒,生長迅速,至少可種植於田間,作為抵擋風沙的樹呢。
[1]注:用作描述及發表新種的依據,世界上每個植物種只有一個相應的模式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