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粤语书写(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節 謳歌變俗

清末革命派的報刊,內容不出幾個主題,包括:宣傳革命和種族主義、批判迷信風俗和不良社會風氣、諷刺和批評社會政策、動員群眾加入爭權運動等。為了配合下層社會的趣味,使他們能了解這些內容,報人大都以粵謳、南音、木魚或龍舟等民間說唱文藝,譜寫這些內容。大部份報刊都每天刊出一首粵謳、南音、木魚、龍舟歌以至笑話諧談,並常常以連載的方式刊出粵劇班本。在晚清之前,這些廣東民間文藝已經歷過複雜的生成和演變,其中亦不乏物質的介入。木魚書最早在明末已經出現,這種出版物對南音的形成有很大助力。到了晚清,介入戲曲的物質媒體還有留聲機和唱片。論者指出,「戲台」、「唱片」和「圖書」三者生產和傳播方式不盡相同,又互相影響84。事實上,在報章刊登民間說唱作品,其傳播過程和傳統民間曲藝的不盡相同,與上述三者也並非完全一致,亦頗值得玩味。民間歌謠本來誕生於民間,反映一般百姓關心的議題,在下層社會平面傳播,但報人志士把民間文藝的體式奪了過來,盛了新酒,由上而下再灌輸到民間,內容不再是民間自發的心聲,而是改革者的志願。民間說唱文藝的作者、目的、功能完全不同,首先使內容出現重大改變——不局限於兒女情長,而展現出特定時代的種種風雲變幻。

以說唱文藝呼應時事、號召運動,《有所謂報》可說是箇中佼佼者。在短短一年多的壽命中,它可說與廣州社會,以至整個時代同呼同吸。報人、政治運動、粵語演說和書寫行為的互動,已見於本章開首的敍述。據冼玉清統計,在目前可見的材料中,以反美拒約為題材的粵謳有五十多首,她選錄的二十八首粵謳,出自《有所謂報》的達到二十首之多,可見《有所謂報》的這些作品「有代表性和具體史實」85。阿英指出「傳誦一時」的兩首說唱,〈海幢寺〉和〈弔煙仔〉都出自《有所謂報》86。以華工為題材的作品,是這次運動主要內容之一。鄭貫公等人以自己的想像,貼切地寫出了華工出洋謀生的苦況。鄭氏所寫的粵謳〈真正係苦〉87「真摯動人」88,頗常被論者引用,謳中抱怨:「真正係地球雖大,無處可把身容」。最後寄望光復神州:「唉!愁萬種,熱血如湧。但得漢人光復呀!重駛乜遠地為傭。」篇幅較長的南音〈華工訴恨〉描寫華工出洋的情況和心境89,包括1.遠別家人:「執生包袱將程動,家下如何嗣後可把信通。妻子爺娘來遠送,大家難禁眼紅紅。分離誰個心唔慟,薦〔餞〕別聊憑酒一盅。此後相逢唯有夢,可惜天涯作客好似斷梗蓮蓬。」2.海上飄流:「聽得風聲如怒吼,料必打來大浪若山丘。全船動搖好樣風前柳,波心飄蕩任沉浮。幾十日淒涼捱到夠,想起出門人賤淚難收。只望上天來庇佑,等我安然到埠就把酒禮相酬。」3.登岸受辱:「當我華人好似畜牲,重有木屋深深來鎖困,但凡違例就苦困層層。有病俾佢羈留唔在問,就係無病之人亦被困身,苛例重重真惡忍。」最後寄望以抵制美貨的手段解除苛約:「我地華人要力爭,政府若辦不來就要齊發憤,想條善法大眾遵行。講到抵制總要人多,萬眾齊心佢奈乜我何。」

除了反美拒約運動,科舉制度被廢、爭奪粵漢鐵路所有權等歷史事件,也是鄭貫公和他的戰友揮筆疾書的題材90。黃世仲就以龍舟歌編寫過粵漢鐵路事件的經過,其中說到九大善堂把持鐵路事務,正是當時革命派報刊時常批評的:「講罷認股,好事完工,點想善棍因財起意就各心雄,佢蔽住官場來串弄,不過想着荷包個一中。怪得話鐵桶山河有變動,咁嘅私謀有邊個服從?」91

除了投入歷史事件的洪流,呼籲民眾響應運動。鄭、黃等人的筆下,也有很多內容為開民智而寫,破除迷信是其中最重要的題材。每到節慶時,民眾湧向寺廟求福祈願的現象,都令鄭、黃等人非常不滿,視為民智發達的大敵,每逢節日必定批評一番。署名「若明」的粵謳〈觀音誕〉就集中地表達這種情緒:

觀音誕,興鬧如雲。睇吓今日個的愚婦癡男,到處咁奔。有的仲話清齋一月,至算心誠懇。若然唔清淨呀,點敢去參神。盛備花香和祭品,作福求籤問吓自身,又望菩薩保佑佢平安,行個好運。幾番膜拜,實在殷勤。唉,睇佢迷信得咁交關,真係可憫。一派糊塗太過鈍根。個的泥雕木塑,邊有神靈鎮。大抵濫廟淫祠,最易惑人。就算個個觀音,荒誕得很。唔好咁傎,令儂真肉緊。呢吓見你迷頭迷腦,就五內如焚。92

署名「蘆葦生」的龍舟歌〈力破神權〉列舉粵人信仰的神明93。這篇作品應寫於舊曆七月,所以作者說「神誕及燒衣,係呢個七月至旺」,接着描述乞巧節、盂蘭節、拜財帛星君、拜城隍、拜地藏等,不但群眾「不辭跋涉,遠路茫茫」地去拜祭顯得荒唐,他們的迷信又成為許多騙局的溫床,例如鬼節燒衣,原本是祭祀枉死的冤魂,但又成了一些流氓發財的手段:「引動生鬼一班,到處嚟清唱。佢話燒衣唔打賞,生仔就少年殤。」民智問題似乎比外交問題更難解決,作者最後束手無策地唱道:「總之智識未開,心亂向。錢財枉用,放棄人綱。可惜舌璨蓮花,空悵悵。幾回難入,夢魂鄉。點得唱出歌聲,能有影響。把風俗留心,一自自去改良。」端午節賽龍舟釀成武鬥,又使鄭貫公反思中國民間的「尚武精神」能否用到救國圖強上去:「睇佢個的尚武精神真糾糾,獨惜野蠻爭競不計沉浮。」94歌中詳細描寫武鬥死傷的慘狀:「有等當堂槍斃要下閻王殿,有等受傷難抵轆倒船邊。個陣鑼鼓無聲煙滿水面,你話冤沉海底命叫誰填。試想七尺身躬何苦咁賤,不死在刀槍就死在九淵。捨得肯救國捐軀唔怕死遍,永遠留名幾咁闊然。」95

監察官場也是清末革命派報刊的使命之一。鄭貫公寫作的粵謳〈官字兩個口〉成功地勾勒出貪官的可怕形象:「佢一個口打開,已是去將丁搵。況且兩個口開齊,佢就無碇避身。若係食到無人,佢又驚噲吊癮。就把地皮來刮,絕不留情。佢剝盡脂膏,故係唔在問。刮到地無青草,刮到地無青草,佢重要向各處種曬奴根。」96所謂「種曬奴根」,指酷吏的剝削,使不少官員、民眾為了自己的利益淪為奴才,在階級夾縫中討生活,頗為深刻地指出官場文化的深遠影響。署名「心時」的粵謳〈報效〉,明確地指責當時兩廣總督岑春煊以「報效」為名掠奪鄉紳的財富,為了向清朝交代,不顧百姓艱苦,也不顧慮可能引起的社會動蕩:「睇吓一日日財盡民窮,真係可憫。呼號遍地,你都詐作唔聞,淨話庫款奇絀得交關響處震。慌死朝家唔話你出力,就不顧百姓艱辛。見你竭澤而漁,心亦太忍。真可恨,絕不求民隱。只恐鋌而走險呀,噲激起個的貧民。」97支持革命的《有所謂報》對慈禧太后的作為也非常憤慨,主要控訴其窮奢極侈。陳樹人寫作的粵謳〈死了就罷〉,痛斥清太后斥巨資為自己興建陵墓:「死了就罷,免得整至世界咁艱難。可恨你老而不死,枉立人間。」98

民間創作講究即興的情感發揮,傳統龍舟是口頭創作、口耳流傳,很少刻印成書99,南音雖有木魚書作歌本,但演唱者的即興性表演仍然很重要100。報刊上的這些作品,首先出現於印刷品而非舞台,首先是閱讀的而非演唱的,一開始就有了修改、錘煉、寫定的空間。但弔詭的是,它們的作者都希望讓他們「回到民間」。所以,鄭貫公等人寫作民間文藝的狀態略近於文人擬作,但並不着重個人才華的展露、亦不以提升民間作品體裁的文學性為宗旨。《有所謂報》並非純粹的粵語報章,書寫的文字仍然以文言為主流,首先的讀者極可能是部份思想開明的學生和鄉紳,但這些說唱文藝作品最後的擬想聽眾仍然是普通百姓。儘管還沒有證據顯示,《有所謂報》的編輯們曾經系統化地組織瞽師女伶演唱自己創作的說唱文藝,但當時的確存在這種風氣。《有所謂報》就曾報道,有人將拒約事件編成班本粵謳,讓瞽師歌姬演唱:

開化下流社會,莫如戲子;開化婦女,莫如瞽姬。現在國民盛倡拒約。戲行中人,已聯蓋圖章,擔任義務。近有某氏等,將拒約事實,撰成班本粵謳,遍教各瞽姬度曲云。101

由於說唱文藝的終極讀者是平民百姓,加上有時這些作品帶有動員群眾的目的,鄭貫公等人寫作這些「擬說唱」時,語言方面特別着重以真切的口語表達情緒,方言諺語的成份大大增加。例如〈嘆五更〉的曲詞原本比較文雅,這一類型的典範之作如何惠群的〈嘆五更〉,以妓女的口吻訴說對情人的思念,古典詩詞的意象非常豐富,明顯地使用粵語口語詞的地方只有七處,但前引的〈金山客嘆五更〉雖然仍然有少量詞藻略為文雅,不配合華工的口吻,但口語成份已經增加很多。但是,與此同時,民間曲藝在文人化的過程中,亦形成了傳統風格,對鄭貫公等人造成不自覺的制約。在《有所謂報》中,少量的南音作品特別文雅,例如〈天涯秋恨〉102就是典型例子,遊子思鄉、憂傷國是的題材本來就極富傳統色彩,運用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景物和典故,七言句特別多,明顯較為遵守南音唱本的格式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