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1
還記得當我執筆寫着前作《望子成龍的迷思》的時候,我發覺現今的父母和老師都處於一個「兩難之間」的困局。
他們像走在一個懸崖上面。左邊是「過猶」,父母師長盡最大的努力催谷孩子們,希望他們可以「成龍」;右邊是「不及」,父母師長怕他們辛苦,又或是怕他們受不了壓力,跳樓自盡,於是只好儘量放任孩子,極力奉行着「天生天養」的原則。
父母戰戰兢兢的走在懸崖上面,一忽兒傾向「過猶」,一忽兒傾向「不及」。
其實父母和老師都有一個共通的理想,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快樂的成長。但又談何容易呢?
回顧自己的成長真的很快樂,有四件物件造就成今天的我:
第一是一件老師送的獎品,是一個孫悟空頭的鉛筆刨。相信很多現今的孩童都會看不上眼。但對於當時就讀小一的我,有很大的意義。還記得這件獎品是老師送給全班有進步的同學,現今我還記得當老師拿出這些獎品時,我真的很喜歡。當中有孫悟空、唐三藏、沙僧和豬八戒,老師說,誰的成績進步得最多,便可以優先選擇。當時我立志,一定要拿孫悟空,我不希望拿豬八戒,所以努力讀書,終於我便成為第一個可以優先選擇獎品的學生。
第二是家中的報章。我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便打開報章看。不同年紀有不同興趣的篇幅。初小時,自然是看兒童版,高小則看娛樂版,到了中學便是港聞和國際版了。當然我之所以喜歡讀報,是因為爸爸媽媽都是愛好閱讀的人,他們都成為我的模範,所以若有朋友到我家,他們一定會看到一個奇景,就是三個人都在讀報。
第三是家中的玩具。我的玩具並非一些現成的玩具,例如機械人,相反我喜歡玩很小的兵仔、車仔之類。我喜歡將床上物品作為佈景,枕頭是大山,被窩可以堆砌成不同的地形,每次玩耍我都像拍攝一部電影般,從不同角度來把玩這些小小玩具。想不到這樣的玩意,便培養了我豐富的想像力。
第四是家中附近的圖書館。原來「孟母三遷」真的很有道理。父母很喜歡帶我去圖書館,想不到這樣便為我培養了喜歡閱讀的習慣,其後我更儲蓄零用錢去購買喜歡的圖書,還記得自己買的第一套書是「十萬個為甚麼」,想不到這點點滴滴也開發了我的好奇心。
雖然現在我沒有愛因斯坦般的成就,但我卻是一個充滿喜樂的人。
黎子良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