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四川绿色小微企业发展概述
一、四川小微企业发展概况
(一)四川小微企业发展总体概况
四川省各级政府部门对小微企业发展整体上比较重视。省统计局、省发改委等部门已经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依托工商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完成小微企业名录。名录中设置了包括扶持政策集中公示、申请扶持导航、企业享受扶持政策公示和小微企业库等板块在内的相关内容。通过名录,可以有效促进全省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使纳入系统的小微企业可以很方便地共享工商注册登记、行政许可、税收缴纳、社保缴费等信息,每年从名录的小微企业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样本企业,进行跟踪调查、监测分析,强化信息互联互通和协调。
从整体看,近几年四川小微企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企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张,增速平稳,有效助力四川经济发展。近年来四川小微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从2012年起民营经济增加值每年迈上新台阶。2012年小微企业发展经济总量为1.28万亿元,2013年为1.44万亿元,2014年为1.57万亿元,2015年为1.67万亿元,2016年达到1.8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同期全国GDP增速。
(2)小微企业发展比重逐年提高,动能积累,活力逐步释放。近年来,占据民营经济大半壁江山的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53.8%逐步提高到2016年的55.9%,对全省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小微企业发展功不可没。
(3)各市州区域竞相发展,小微企业拓展空间巨大。以2016年统计数据看,成都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最大,为5905.65亿元,其次是绵阳,为1064.19亿元,还有遂宁、攀枝花、巴中等市,小微企业贡献占当地GDP近一半。21个市州中,有18个地区民营经济对当地GDP的贡献率超过50%,小微企业贡献占3成,其中居全省前3位的是达州市、南充市、内江市。
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各类企业总数为427.4万户,比2012年增加40%,其中民营企业414.1万户,比2012年增加60%,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6.9%。小微企业301.1万户,比2012年翻倍,占整个民营企业户数的6成。小微企业发展空间明显拓宽,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4)涉农小微企业发展提速,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涉农经济的发展主体就是小微企业。党的十八大以来,特色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加快发展,推动全省农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生产条件改善,增产增效基础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全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不断为四川农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据统计,2016年年末,全省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873个,建成33个国家级现代农(林)业园区、55个省级现代农(林)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7.4万个,家庭农场3.4万个,带动农户2008万户,实现销售收入6113亿元,净利润563亿元。
以2016年统计数据来看,全省涉农小微企业在农、林、牧、渔等行业增加值达4000.2亿元,比2012年增加16.3%,年均增长3.8%。尽管低于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增速,但是依然稳步提升。
涉农小微企业发展与全省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密切相关。近年来,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建设进展顺利,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中药材、蚕桑、花卉产业蓬勃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呈现良种化、集群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品牌化态势,促进了各市州的优势特色农业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
林业管理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其态度坚决,成效显著。全省单纯木材采伐量总体下降,依靠林业发展的其他林产品快速增长。油茶籽、竹笋片、竹木材加工、林下种养殖、藤草编织年均增长超过2成,2016年主营收入达到400亿元。
畜牧业发展稳定,效率明显提高。2016年年末全省建成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8个,标准化养猪示范场达到906个,出栏肉猪6925.4万头、牛305.2万头、羊1755.8万只、家禽67776.9万只、肉兔23490.4万只,增速比全国高15.2~19.9个百分点。
渔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全省优化区域布局,水域高产出、资源高利用、生态高品质的现代水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2016年全省水产品生产企业达到1706个,另外家庭渔场有1271个,休闲渔业基地有902个,水产专业合作社有1711个,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22.4万亩(1亩=0.067公顷,下同),水产品总产量145.4万吨,产业化经营体系快速壮大。
(5)第三产业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小微企业扎堆的四川服务业发展提速,占经济比重提高,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按照2012—2016年时间段统计,以小微企业为主的全省服务业增速均保持在9%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高于全省GDP增速1.0个百分点。全省服务业每年跨1个千亿级台阶,提速、提质作用明显,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2016年达到1730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口的35.6%。2016年小微服务业企业新增66万户,占全省新增企业总数的89.2%。
新增小微企业中互联网行业亮点突出,呈现井喷现象,这和国家“双创”指导思想保持一致。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互联网服务业企业490户,其中新增入库企业120户,以“聚美优品”“尚作网”“中药材天地网”“淘宝天猫”“京东”为代表的电商产业,深入农村基层在细分领域成为佼佼者。2016年,通过互联网的批发和零售实现商品销售442.5亿元。“速递易”“1步单车”“人人快送”“盼达用车”等依托互联网模式,促进了全省“互联网+”新经济蓬勃发展。
全省小微企业借助服务业改革深化、政策红利释放的东风,积极投身于养老、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等产业。以成都菁蓉镇、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大邑安仁博物馆小镇等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吸纳了大量的小微企业入驻,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取得成效。
(6)返乡创业川商及大学生成为小微企业创业主体。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双创”政策,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和农民工、川商返乡创业。这部分人群根据市场需求,明确创业方向,按照市场需求量,逐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取得一定成效。以人口大县中江为例:2016年外出务工49.9万人,其中就有4000余人返乡创业,半数以上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产业,“刘氏农场”“东东瓜蒌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创业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逐步形成种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规模化经营模式;采用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租用、荒山整理、集中与分散结合、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方式,实施规模化经营,企业效益、社会效益明显;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就近就地灵活就业,不仅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还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带动一个产业,这对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政府扶持策略起到积极推动和践行作用。不少小微企业还热心公益事业,利用捐建基础设施,对困难农户捐款捐物,慰问老人等方式回报家乡,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当然,返乡创业的方式由于小微企业资金有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供水资源不足、道路基础设施缺失、专业管理技术型人才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亟须解决。
(7)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绿色意识障碍。全川小微企业发展遭遇绿色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企微言轻”,对于绿色生活践行不足、责任意识亟待加强等问题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据四川省统计局等部门对成都市、泸州市、德阳市、遂宁市、眉山市、达州市、资阳市、凉山彝族自治州8个市(州)进行调查,发现全川社会公众对环境方面的问题比较关注,但是在践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以及响应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努力方面做得不够,对小微企业产品存在偏见,绿色产品消费自觉意识不强,环保知识欠缺,需政府部门主导进行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公众环保意识,多层次、全方位促进公众自觉履行环保责任。同时,还需要政府对小微企业一视同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小微企业执业范围较广的化工、餐饮、种养殖、食品加工等行业贯彻落实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引导和处罚结合,提升公众和小微企业共同的环保责任意识。
(8)小城镇建设成为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实现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也是作为人口大省的四川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四川全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引导和扶持众多的小微企业发展,让各市州过剩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目前已经逐步解决农村“空心化、空巢化”问题。这对解决四川类似成都、绵阳、德阳、自贡、乐山、南充、宜宾等地区城市人口过多集聚、过度膨胀等问题有一定帮助,对缓解城市病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四川发展小微企业,促进小城镇建设具有一定的地理、文化、政策优势。四川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的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来鼓励发展小城镇,可见其重视程度。多年来,各市州通过各种规划、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四川地跨青藏、云贵高原,覆盖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平原与盆地结合,地形复杂多样,地表起伏之悬殊的地理优势,促进小微企业投身于发展工、商、旅等产业。特别是利用天府之国的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秦巴文化、美食文化、革命老区文化、将帅故里文化、古代名人文化、佛教道教文化、休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浓厚文化积淀,大力发展旅游、餐饮、食品、民宿等创业门槛低、见效快的小微企业,出现了较好成效,有效推动四川旅游行业发展,为绿色四川发展添砖加瓦。
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小微企业推波助澜,对推动四川特色产业发展、宣传地方文化、支撑地方经济、精准脱贫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种类、数量巨大的小微企业正在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平原风光产业带,以“甘、阿、凉”为重点的民族风情产业带,以巴中、达州、广安等市革命老区为重点的红色故里产业带,以乐山、眉山、宜宾、自贡、泸州等市为重点的川南田园风光产业带,以德阳、广元、绵阳、阿坝等市州为重点的地震特色产业带等发展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成功道路。
(二)政府机构发挥作用,促进小微企业保生存谋发展
(1)政府引导小微企业自主实现保生存谋发展。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事关整个四川的社会稳定,增加居民收入,满足消费者中低端消费需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弘扬创业精神,力所能及地推动技术进步。尽管全川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竞争中居于劣势地位,发展脆弱,生存艰难,但是依然有不少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加上工商联、商务局、财税系统等部门支持,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呈现勃勃生机。
大学生创业中,以成都阿尔刚雷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初创科技型微型企业,坚持零工资上岗,员工与企业共患难,研发出全球独有的安全用电技术,获得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成功生存并快速成长,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小微企业巨大的发展潜力。还有部分小微企业不断创新经营模式,精心培育自主品牌。在雅安的名山区、乐山的峨眉山和马边以及犍为等区县都涌现出一批充分利用本土茶叶资源优势,创新经营模式,利用标准化提升思维,联合茶叶合作社,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采摘、统一收购、统一运输、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绿色标志、统一销售,保证茶叶产量和质量,集中力量做专、做精、做细、做优业务,成为小而强、小而久的企业,带动成千上万的茶农走上致富之路。
(2)政府扶持和促进小微企业保生存谋发展。各级政府机构扶持和促进小微企业保生存谋发展,主要是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建言献策,营造小微企业发展的健康环境;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政府主管优势、统战优势、政策优势、网络信息优势,为小微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营造健康环境。其主要包括:①发挥全省各级工商联的领导作用。支持各级各类商会在融资平台、信用担保和互助基金等发挥最大效用,尽量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难;发挥地方人社局、工商联、商会作用,做好和四川几十所职业技术院校的合作,采用订单班方式,培训培育基层技术人才,为小微企业输送人才,拓宽用工渠道;利用诸如乐山旅游博览会之类的平台,组织小微企业参加,借助会展营销,拓展营销渠道,寻找商机;发挥养猪协会等种养殖协会的作用,提升川猪、川茶、川果、川菜等地方品牌知名度,形成小企业集群,提高企业利润和市场份额。②发挥创业园区作用。充分调动大企业帮扶小企业的积极性,提升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小微企业规避风险,提升发展竞争实力,实现共赢;政府主导,拓展并完善产业链,带动生产、加工、包装、仓储物流、商贸、零售等产业链上小微企业发展;利用国务院双创机会,大量吸纳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孵化园区,在办公、生产、研发、融资、财税等方面给予充分扶持,让园区产生集聚效应。
二是保驾护航。其主要包括:①四川各级机构大力抓好信息服务。主动向小微企业解读政策信息并争取科研经费和技改资金,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并落地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商贸信息交流等;支持并引入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互联网营销平台,将电子商务技术进行普及,帮助小微企业精准投放广告、及时开拓市场、推广产品和品牌。②各级机构协助小微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比如德阳市工商联很早就联合该市的纪委、监察局等部门,成立“损害民营经济合法权益投诉受理中心”,处理各类投诉上千件,此方法在全省快速推广,引起较大反响。③以先进典型带动和激励全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四川省工商联多次召开全省民营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场会,组织全省小微企业进行交流、观摩共谋发展。
(3)四川各级政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在政策方面:贯彻实施《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案》等文件精神,统筹协调全省小微企业扶持工作,以“专、精、特、新、配”为方向,通过主抓“小巨人”和“成长型”小微企业发展,强化政策引导,改善创业成长环境,细化工作措施,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融资服务能力,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每年度收集小微企业发展各项数据,编制“四川中小企业年度发展报告”作为考核依据,实现“十二五”“十三五”小微企业倍增计划发展目标。
在融资方面:政府持续强化四川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项目储备和管理,在2015年即安排超过1000项小微企业发展相关项目,省财政预算专项资金超过5亿元,其中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9000万元,受益的重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项目超过3000个,大大提升了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创投、风投、银行和担保机构等向有潜力的初创期科技型进行倾斜,对全省重点行业的小微企业“小升规”培育给予适当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奖励,每年有上百个小微企业得到该项补助资金支持。
在小微企业梯度培育方面:从2014年数据看,新培育小巨人企业230户,新培育成长型企业45户,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升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实际达到1200户,基本超额完成预期计划目标。为了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对初创小微企业采取在领取营业执照1年内缓缴社会保险费、开展小微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给予培训费补助等措施。
在促进小微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实施企业创新的主体培育工程,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研发机构研究水平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开放合作、经济结构转型等方面进行促进,用最大力度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成长速度、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帮扶。
在支持小微企业培训方面:先后实施了“银河培训工程”“千名企业家培育计划”“天府英才工程”等项目,对小微企业管理层、各级负责人、新进员工等进行培训,传承先进管理经验,提升管理能力、营运能力、孵化能力、聚集能力,达到整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目前四川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小微企业总量偏少。小微企业全部属于私营性质,据近几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连续统计,以2015年统计数据为例,四川小微企业36.1万户,在西部居于前列,但是在全国位居第七位,大约为江苏的40%,从业人员765万人,大约为广东的50%,位居全国第五位,从解决就业来看,和人口在全国占比基本相当。
(2)小微企业总体效益不高。四川小微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总体效益不高,由于大多是传统产业,受到市场需求、政策变化波动较大。整体营业收入位居全国第二十一位,仅占全国民营企业的2.6%,约占江苏的21%、广东的13%。
(3)小微企业涉足新兴行业不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四川的小微企业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普遍存在高资源消耗和低产品附加值的特点。四川人口众多,旅游业相对比较发达,很多小微企业从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服务、农业种养殖、租赁和商务服务、娱乐、纺织业等传统产业。受到地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自身力量的局限,从事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仓储物流业、信息传输、软件等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比例偏低。与此对应的是,四川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企业知名度比较小,品牌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龙头带动。
(4)2008—2018年,在成长型中小企业名录中,各市州发展变化较大。期间,入选中小企业名录总数从386户增加到437户,总体增加13.2%,但各市州中小企业发展有增有减。增加比较明显有6个市州,包括:绵阳增加23户,广元增加25户,巴中增加9户,南充增加6户,乐山增加5户,阿坝增加4户;减少比较明显的有3个市,资阳减少13户,成都减少7户,雅安减少4户;其余11市州变化不明显。如果再仔细比较入选的企业名单,就会发现在这10年时间内,仍然保持入选的企业不到3成,大多数为第一次入选,或近几年才入选。
从这个统计数据可以看出:①部分小微企业迅速升规,比如成都伴随近年经济发展提速,很多小微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②部分市州重视小微企业发展,纳入中小企业名录户数明显增加;③部分市州不进反退,和经济排名基本保持一致,还需要大力发展和扶持;④其他占一半的11个市州变化不大,但是和同期入选总数上升13.2%相比较,就是一种退步,值得警醒;⑤掉榜未入选的企业只有少部分升级转型,多数因为经营状况不佳而名次下滑,也说明目前小微企业发展确实比较艰辛,困难重重。综合来看,各级政府需要对小微企业给予重视,且对小微企业发展仍然需要加大扶持力度。
(5)中小微企业从事行业过于集中,成长发展结构需要优化。对比四川中小企业名录及四川成长型中小企业名录,发现一个现象,四川的中小企业发展在部分行业中过分集中,存在结构不够优化的现象。从各市州中小企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占53.3%;食品、酿造、餐饮、农林牧副渔等产业占27.2%;新材料新技术占6.6%;矿冶占3.3%;建材化工占2.5%;制药占1.5%;其他占5.6%。
其中制造业占比较高的有:遂宁(77.3%)、成都(72.9%)、广安(72.22%)、自贡(66.66%)、乐山(66.18%)、内江(64%)、德阳(61.7%)、广元(57.7%),其余市州低于50%。涉农产业占比较高的有:甘孜(80%)、巴中(66.66%)、阿坝(66.66%)、达州(53.57%)、宜宾(54.45%)、攀枝花(40%)、南充(35.3%)、内江(32%)、广元(30.7%)、乐山(27.27%),其余市州占比较低。新材料、新技术占比较高的有:眉山(30.76%)、成都(16.6%)、德阳(14.7%)、绵阳(19.35%)。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成都由于基数相对较大,制造业中新材料、新技术的绝对数大,处于龙头地位;遂宁、眉山、广安发展较快;自贡、乐山、德阳、绵阳等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有底子,保持稳定发展态势。新材料、新技术“成德绵”占据大半江山,和成都平原经济带发展定位相匹配。整体来说也存在市场机制不活、协调机制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的问题。在定位上有16个市州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制造业,显得定位不准,结构不优。部分涉农种植面积大,但是附加值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如四川的竹产业,种植面积比浙江多500万亩,但是产值却少150亿元。整体而言,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单位主体的产值和利润率,提高经营效益。
但从小微企业名录来看,行业结构集中更为明显。2016年年末四川省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在批发和零售业占29.0%、制造业占24.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0.4%、房地产业占4.6%、建筑业占4.6%,位居前五的五大行业占四川省小微企业法人单位的73.6%。四川小微企业法人单位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成都占38.4%、绵阳占6.6%、德阳占6.4%、泸州占5.2%、宜宾占5.2%。位居前五的地区共有单位11.46万个,占四川省小微企业法人单位的61.8%。
从吸纳从业人员的情况看,2016年年末,四川省小微企业从业人员有483.60万人,占企业从业人员的43.4%,其中女性占46.3%;小型企业从业人员占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的71.5%;微型企业从业人员占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的28.5%。从行业划分的角度看,吸纳从业人员居前五位的行业为:制造业(占37.7%)、建筑业(占18.7%)、批发和零售业(占11.3%)、采矿业(占4.4%)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4%)。从地区划分的角度看,成都等经济发达地区吸纳从业人员较多,主要体现在成都占31.1%、德阳占6.5%、绵阳占6.3%、泸州占5.8%、南充占5.1%。
(6)小微企业走出去意愿较低,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据四川省统计局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两成的川企有意愿走出国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和认识明显不足。小微企业即便有走出去的意向,也大多愿意选择在欧盟、东盟、非洲等地区,其中七成以上企业表示“走出去”会继续坚持经营现有业务,不愿意过多拓展市场和投资结构。这些企业共同的愿望是能获取政策法规、市场动态、产品本地化和知识产权等信息,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期盼政府搭建多样化平台,在指导投资方向的同时能给予审批、帮扶等方面的支持。在希望政府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时,更倾向于选择“建立出国投资或对外贸易项目库”“多举办培训、论坛等活动”“加强组织‘一带一路’、自贸区等经贸活动”“推动境外合作产业园区建设”“设立外商协会,依托商协会或龙头”“深入开展‘万企出国门’活动”。
(7)小微企业资产规模总量较大。2016年年末,四川省小微企业资产总计5.8万亿元,占全省企业资产30.6%。从行业划分的角度看,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24.3%,房地产业占18.8%,制造业占17.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8.9%,建筑业占8.6%。从地区划分的角度看,成都占53.9%,宜宾占4.5%,绵阳占4.2%,乐山占3.4%,泸州占3.2%。
二、四川小微企业绿色发展概况
(一)对“绿色”的理解不足,缺乏绿色改革思维
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对“绿色”的理解还普遍停留在产品阶段,从市场营销的理论来看,产品的竞争属于最低端的竞争,只有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才是“基业长青”的根本。尽管近年来受到绿色经济的影响,但是更多小微企业经营者的绿色价值观还只是表现在追逐产品所带来的利润上,尚没有深入到生产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中。经营者的思维高度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长度,有短视的经营者就会有只顾眼前的企业员工。整体来说,四川小微企业管理者对绿色管理的广度和深度还存在很大差距,不能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观念并将其上升为经营理念,更不会积极主动去思考构建绿色企业。
(二)“小富即安”的思维限制了小微企业绿色转型热情
政府一直在倡导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培育新动能。但不少小微企业在创业之初就没有想过要做大做强,也没有想过承担太多的社会责任。能够比别人过得好点,“小富即安”便可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不愿意投入资金改造升级,从而对企业绿色转型变得消极,缺乏热情。想要绿色转型就必然引进先进的东西去替代落后的设备、技术甚至思想观念。在这个淘汰与引进的过程中,势必存在设备、人员、技术的学习改造,而小微企业之所以小,恰恰就在于很多企业很保守,不进取。特别是对改造升级中,可能涉及资本的引进,冲淡业主对企业的控制权。若没有全域思维、全局思维、开放的视野,就让企业者进行自我革命,便是徒增风险,难度颇大,由此缺乏主动意识也就不难理解。技术改造还是具有风险的,风险意识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也许已经成为必备的素养,但是放在四川,还需要有突破口。
(三)绿色转型资金匮乏、融资渠道改善不明显严重制约小微企业绿色转型
如果小微企业走传统粗放式经营方式,成本相对较低,压力也会较小。但要实现绿色管理、绿色转型,走健康生态低碳发展之路,就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后盾、先进的技术做指导。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已经颁布,但是对四川众多的小微企业而言,自身产业选择、经营特点、抗风险能力等都不会获得融资机构的青睐,筹集资金必然成为一道障碍。
(四)绿色技术人才严重缺乏阻碍小微企业绿色转型
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人才大省,但是人才流失的趋势一直没有明显改观,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大量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随着成都经济发展提速,四川各市州的人才流向成都,稍微次之的人才从各区县流向四川三四线城市。因此出现一个现象,绿色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山区县域,人才匮乏越严重。从绿色转型角度看,人才最匮乏的是“三州”地区(即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和其他少数民族区县,其次是川东、川北、川西的部分区县,相对好点的是成都平原及盆周的区县。小微企业绿色转型的人才需求障碍大体和这个趋势相当。
即便留下的人才也不愿意留在小微企业,毕竟从发展前景看,小微企业并不占优势。人才与技术是保障企业顺利转型的关键,整体而言,技术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四川多数小微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
(五)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严重阻碍小微企业绿色转型
由于过去交通、信息闭塞,人口压力巨大,经济发展实力整体不强,导致四川的小微企业长期处在不温不火的发展状态,尽管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是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仍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加上本身自主创新能力弱,没有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整体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已成为制约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障碍。近年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增多,随着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扶持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小微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但创业者本身技术处于初级阶段,生产的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不高,整体不足以支撑小微企业的大规模绿色转型。
(六)涉农小微企业处于绿色转型起步阶段,还需要继续扶持
四川农业人口多,小微企业中涉农产业也不少,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营模式不断转变、生产规模逐步扩大、部分企业加工链条明显延伸、生产效率有所提高、市场拓展加快,与此同时企业非清洁生产、污染物无序排放的现象也随之增加,农村生态环境由好变差的情况也比较突出,农村污染治理压力变大。近年来随着政府环保管制不断加强,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扼制。
在诸如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涉农小微企业发展初期,家庭作坊式生产规模有限,简单加工工艺所产生的污染对自然环境和人体的危害相对较小,环境隐患的累积效应并不突显,业主、员工环境意识较粗浅,并不注重不良环境影响的防范。随着业主的小微企业加工工序延长、生产规模扩大,环境问题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质的变化,地下水质量变差、水源深度增加、污染空气天数增多等污染现象,促使政府开始干涉并介入污染治理。但是对小微企业加工工艺、生产技术的改进,还需充分利用各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环保形成的外部压力,深化企业主环境感知,提高其环保意识,并落实到企业环境行为上。环保督查促使地方政府强制性环保管控政策推动四川农村小微企业绿色发展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企业因此临时停产、限产造成的能源、原料、订单、客户等方面的损失也很显著。绿色转型过程中,企业在补办环保手续、配置环保设备、进行污染物处理等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直接形成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攀升,甚至持续增加的环保成本导致个别企业的正常运营难以为继,这成为四川涉农小微企业绿色转型的最大掣肘,也是让这些小微企业主动进行绿色经营可持续的主要阻力。
一旦在农村农业小微企业绿色发展改革方面突破不力,就会直接影响四川振兴乡村战略升级,充分调动、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活力就会变得困难。从涉农小微企业发展角度对农村农业进行供给侧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支撑脱贫攻坚,保障改善民生,成了农业大省绿色经济发展必要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