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跟着大于登珠峰
起因
ORIGIN
说起珠穆朗玛峰想必很多人都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毕竟我们小学就学过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有8848米,位于我国西藏境内。但同时对于很多人来说,她又很陌生。珠峰到底在哪儿呀?长什么样子啊?8848米是多高啊?别说去过,很多人一辈子就连看都没有看到过这世界最高峰的尊容。我很有幸,在2012年秋天驱车前往珠峰北坡大本营,远眺了她的尊容。那时候能看一眼珠峰,远远地合个影,我就已经觉得很了不起,很知足了。压根就没想过要去攀登珠峰,那是训练多年的专业登山队才有可能去尝试的事情。
2016年4月,我组织哈佛校友前往云南山区开展了一次扶贫及徒步活动。在那次活动的徒步环节里,大部分时间我们较轻松地沿着山路徒步。但其中有一天,商学院的陶一阳、法学院的王旻初和我三人与当地藏族向导索楠组成了一个小分队向大宝山前进,目的是挑战一下自己,感受一下累和难。当天我们走了20多公里山路和雪地,大约13个小时。早上天才微微亮我们便出发了,夜里8点过,一片漆黑才回到牧民的小木屋。一进屋,我就瘫坐在火堆旁,大口大口喘气,半晌没说话。20多分钟过去我才终于缓过劲儿来。那天我第一次真正领略了高原大自然的威力。我穿着平时健身房里穿的透气跑步鞋和牛仔裤就上山了,那个时候我连一双普通徒步鞋和一条软壳裤都没有。过膝的积雪很快就把我的鞋和裤子浸透了,呼啸的山风和飘扬的大雪也让我难以招架。最后我们没有登上大宝山,只是远远地看了看。就这样,我当时也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正是这次准备不足的云南徒步,勾起了我对高山的兴趣。
2016年的10月,我又组织了一次哈佛校友新疆喀什秋游活动。那次活动让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一座在登山圈里排得上号的雪山——慕士塔格峰。但我仅仅是在其大本营过夜,然后第二天趁着自由活动时间“溜达式”地向上攀爬了大概3小时。刚刚触摸到雪线,我就折返下山了。这一次我爬山仍然没有任何登山装备,没有氧气瓶,甚至连徒步鞋都没有,又是仅有的一双跑步鞋和一条牛仔裤。当地向导对我在毫无准备而且毫无装备和经验的情况下能“溜达”到慕士塔格的雪线,然后还毫无高原反应现象,感到惊讶并连连赞叹:“你怎么敢就这样上去?”“很多登山队要准备一年才敢上山!”“你真的一点高原反应都没有吗?”后来我才知道,我到的雪线已经是5500米了,而且很多登山队是把慕士塔格当作冲击8000米高山的训练山峰来对待的。也就是说,要想登8000米的雪山,就要先过慕士塔格这一关。不过我们的新疆当地向导看了我的状态后半开玩笑地说:“智博,我觉得你可以跳过慕士塔格,直接挑战珠峰了。”谁知道他这一句玩笑话,却真的挑起了我对珠峰的兴趣和一些想法,而且在两年后还成真了。在这之前哪儿敢考虑攀登珠峰啊!那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是职业登山运动员的事!
一年后,我只身前往尼泊尔,徒步去珠峰大本营,并攀登了岛峰。这是一次踩点,或者说是一次摸底测验。由于从国内的北坡攀登珠峰需要办理各种烦琐手续,而且就算手续办完了也不见得就能获得登山许可证,所以我放弃了从自己国家登珠峰的打算,转而把目光抛向了从南坡的尼泊尔登珠峰。可去过几十个国家的我还偏偏一次没去过尼泊尔。饮食如何?天气如何?当地人态度如何?登山路线条件如何?救援成熟吗?等等,我一无所知,但又都必须了解清楚。所以,我就趁着“十一”黄金周假期,去了尼泊尔,徒步10天去珠峰大本营踩点,然后又花了两天时间攀登了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岛峰。岛峰是一座摸底型雪山。虽然海拔只有6200米,仅仅与珠峰二号营地海拔同等,但它冲顶部分的大冰壁有足足400米。这与攀登珠峰的必经之路——洛子壁和最终冲顶阶段是非常相似的,可以说是迷你版的洛子壁和珠峰冲顶阶段。它给希望登珠峰的人们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摸底场所。登岛峰是我第一次登雪山,第一次穿冰爪,第一次用安全锁,第一次用上升器8字环,第一次用冰镐,第一次深夜开始登山,第一次驻扎在5000多米的海拔……还有太多太多的第一次。结果是,我用了6个半小时登顶岛峰,又用了5个小时下山。完全是个登山新手的我能有这样的表现,我的夏尔巴向导尼玛表示看好我登珠峰。要知道尼玛可是成功登顶珠峰8次的绝对登山高手。他能给我这样的评价,也是真正坚定我信心去尝试登珠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创业拼命
Entrepreneurship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我不仅要保持训练(尤其是体能),还要和家人们和创业伙伴们“斗智斗勇”。他们既心痛我,又关心我,所以并不是很支持我去挑战珠峰。不过,话说回来,又有几个家人和朋友会一听你要去挑战和飞机飞行高度相仿的世界最高峰就立刻表示支持呢?而且,挑战珠峰确实存在着许多风险。
攀登珠峰的利弊一定要分析透彻、考虑清楚后才能行动。人命关天的事情绝对不能莽撞和武断。我要是回不来,首先全家人伤心透顶是肯定的,然后公司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再说了我还没结婚呢!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事业都会面临极大的风险。但是,如果我成功登顶了,那么随之而来的光荣也会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个毫无品牌和名气的初创公司,登顶珠峰意味着公司会自然而然地获得关注,意味着公司品牌希望与世界之巅平等靠挂的愿景与超强行动力,意味着企业形象和精神不言而喻地树立与潜移默化地传播。冒着生命危险为公司代言值得吗?有人觉得不值得,甚至有人觉得我傻,但我觉得这个险值得冒!任何能让公司杀出重围的机会都要勇敢地尝试,都要全力以赴地争取,创业不就是拼命吗?!
2017年年底,经过最后一次艰难的长达5个小时的家庭与公司混合会议后,千难万难,左右衡权,斟酌再三,大家最终达成共识支持我去尝试这次壮举。到现在那一幕幕还犹如昨日。至今,我依旧深深感谢各位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准备
PREPARATION
接下来的几个月就是“备战期”了。从小热爱体育运动的我曾经有过一个代表祖国勇夺奥运金牌的梦想。对于现年36岁的我来说,成功挑战珠峰就是我的奥运金牌了。备战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部分。
身体又分体能、力量和技术三部分。由于我从8岁开始坚持运动到现在,所以身体的基础是不错的。但仅仅靠平时积累起来的“老本儿”来“对付”珠峰是肯定不够的。我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强度远超平时的训练计划:每周一、三、五练体能,在32分钟内跑步7公里,再加上前后的准备和缓冲活动,一共8公里;每周二、四、六练力量,引体向上30个、俯卧撑120个、深蹲120个、仰卧起坐240个;每周日休息。跑步或力量训练有时被游泳取代,45分钟至少游1800米。在制订了这个计划之后的3个月里,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无论是健身房还是街道公园,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节假日,无论是在成都、深圳还是世界各地出差,我每一天都严格按照计划去执行,并且记录在日记里,甚至有选择地发到微博上和微信朋友圈里。在4月5日启程出发时,我的身体状况已经调整到了近年来的最佳状态。
在增强体能和力量的同时,登山技术的训练也是绝对必要的。如果说在体能和力量上我有过去的积累,那么在登山技术上我可以说是白纸一张。特别是14座8000米以上的世界最高海拔雪山,更是一座也没登过。而且登山技术也不是自学可以得来的,需要有专业的教练。这时候,我得知2018年1月登山队在四川四姑娘山举办珠峰特训营的消息,这真是及时雨。那一周我学得非常认真,练得非常刻苦,问得也特别多。从专业的角度,第一次学习用冰镐,第一次学习穿冰爪,第一次学习穿登山靴,第一次学习用安全带,第一次学习用下降器,等等。特训结束后,我并没有停止技术训练,而是力所能及地在城市里练习基本功和熟悉装备。而且,我知道到了珠峰大本营之后,我们还有为期两周的拉练可以强化技术。
心理上的准备也必不可少,甚至更为重要。心理上的准备并不是指每周看一次心理医生之类的,而是尽可能多地了解珠峰,吸收关于珠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和前人的经验。书籍、影片、网上的资料和访谈,是我获取信息的四个主要渠道。这次攀登珠峰是从位于尼泊尔的南坡上山,而大部分从南坡上山的攀登者都是外国人,所以我选择了四本非常有代表意义的英文书籍Into Thin Air、The Climb、No Shortcuts to the Top、The Will to Climb。每一本书我都仔细阅读,并且在重点处做了标注。有不明白的地方立刻在网上查找辅助资料,直到弄明白为止。这四本书的作者都是多次登顶珠峰的登山家。从他们的书中,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关于珠峰的历史、地形、天气、难点、特点等知识,而且还学到了很多关于登山的经验。读完一本书,就好似作者带着我登了一次珠峰。读完这四本书,至少在心理上我已经登了四次珠峰。而且我把每本书里的内容进行对比阅读,既能强化记忆,又能多次确认其真实性,非常有趣,非常有收获!
另一个获取珠峰知识的重要渠道是影片,包括电影以及纪录片。电影毕竟是电影,肯定有部分戏剧化成分。但是,也有相当部分是实景拍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会尽量还原当年现场,是有相当学习价值的。关于珠峰的影片不少,我不仅基本都看了,而且把几部登其他山的电影也看了,比如说《垂直极限》《八千米死亡线》,等等。关于珠峰的电影里面,2015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绝命海拔》是我看得最多的,看了十几次。这部影片一是比较新,所有的画面都是高清的。二是电影剧本是根据1996年珠峰顶上真实发生的山难改编的。拍摄组尽最大努力还原了当年的情景,而且除了登顶部分,其他都是在尼泊尔实景拍摄的。三是尽管时隔22年,但当年的登峰路线和使用装备和今天的都还差不多。所以,这部影片很有借鉴价值。我出发前几乎可以背下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这在我实际登山时给予了相当大的帮助,因为每到一处我都不陌生,好像以前来过。另外的一些影片包括美国的IMAX大作《珠穆朗玛峰》,英国的BBC纪录片《最狂野的梦》,韩国2015年的票房冠军《喜马拉雅》,中国的《天阶》,等等,这些影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了攀登同一座山峰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需要准备的内容。
搜索网上资料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组成部分。我也没少花时间在网上调查。但是,现在网上的信息泛滥,而且不少是虚假信息。所以,在阅读网上资料时,我格外小心。登珠峰是人命关天的事。如果被网上的错误信息害了,那就真是连喊冤都无门了。
采访曾经登顶珠峰的人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前前后后深度采访过四位登顶者。有男士,也有女士;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有从南坡上的,也有从北坡上的;有20多岁的,也有快50岁的;有职业登山者,也有登山爱好者;有初次登顶的,也有多次登顶的;有失败多次最终取得成功的,也有首次挑战即成功登顶的。总之,我能接触到的,有代表性的登顶人士,我都恳请他们向我讲述亲身经历,传授个人经验。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陕西省登顶珠峰女性第一人沙姐,和中国唯一的8000米海拔登山向导张宝龙先生。感谢他们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问题,甚至有时候是重复的问题!感谢他们毫无保留地给我讲述他们登峰时的点点滴滴!他们的经历分享对我登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感谢!
出发
Start Off
经过近半年的准备,2018年4月5日清晨,我搭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航班,正式从成都出发飞往尼泊尔,开启了攀登珠峰之行。妈妈送我到双流机场。过去20年她送我到机场不下两百次,从未见她流过泪。但当天的气氛有点怪怪的,我似乎看到她眼睛里含着泪水。她别的没说,就说了一句“登顶不重要,平安回来就行”,然后给了我一个紧紧的拥抱,扭头就走了。是啊!登珠峰是有生命危险的,每年都有好些人因此失去生命。这世上没有谁能保证登山者的生命安全。那一刻,我感到了生离死别的凝重,心里想着一定要活着回来!
当地时间上午11点,飞机准时落地加德满都。机场的模样和机场外乱糟糟的场景与电影里演的一模一样。当地登山队的人员接上我们后,便径直来到酒店。我们将在加德满都休整一天,熟悉队友,检查装备,办齐手续,然后再正式出发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