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零售银行:输不起的转型战役
转型是商业银行不断提升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进化才能凤凰涅槃,商业银行如果不想成为21世纪的恐龙,只有不断地转型。因此,我国银行业的转型永远在路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转型的脚步。但是银行如何转型?银行的转型转向何处?
我国银行业的转型是从2003年正式开始,五大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转型完全不同。
2003年国有银行转型的核心是股份制改造和银行治理的改善。以2003年底国家选定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试点开始拉开了五大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序幕,随后,交通银行“深化股份制改革整体方案”获批,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全部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组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并逐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公众银行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的治理环境、治理基础、治理模式、治理架构和运行机制逐步规范、健全和完善。在客户体验、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取得了很大突破。不只是在资产、存款规模等方面做大,更是在资本实力、盈利能力方面做强,成为世界规模最大银行的前十名,更成为最盈利的银行。现在正在进行银行渠道、产品的数字化转型。
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型更是在不断地自我进化。
央行观察专栏作家童文涛从股份制银行的角度提出银行转型的“三次浪潮”。他认为,股份制银行的历史就是不断转型的历史。从1987年4月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成立,股份制银行引领着银行业战略、业务、架构、管理、科技等各个层次的转型风潮。
第一次股份制银行的转型浪潮在2003~2008年,转型的主旋律是:公司层面是资本化、国际化、网络化战略,业务层面是零售、小企业、中间业务战略。转型的核心使命是确定业务发展方向,并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框架推进公司治理和经营战略。标志性事件:招行确定零售战略;兴业在2007年推出银银平台推进同业战略;2003年银监会成立预示着监管时代的到来;银监会2004年发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从此资本约束成了商业银行转型的根本动力和方向。
第二次股份制银行的转型浪潮在2009~2015年,这时股份制银行的主要矛盾是规模增长与资本消耗,转型的主题是向资本节约转型。标志性转型事件是招行的二次转型和民生的二次腾飞,两者转型的核心逻辑是:当银行的规模和利润上了一定规模之后,如何冲破资本约束、进一步提升资本效率,突出表现为以加快创新为口号下,影子银行、同业业务、通道业务和理财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第三次股份制银行的转型浪潮从2016年开始,转型的主题是向轻型银行转型,转型的原因主要是外部环境压力:MPA考核、资金荒、资产荒、强监管叠加,不良压顶,资本、利润的约束凸显。标志事件:招行、中信、兴业等明确提出了轻资本、轻资产的轻型银行战略。关注的重点是由重变轻。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成为银行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
在银行转型的过程中,零售银行转型是不得不说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