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实践、经验与挑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4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借鉴——以美国和日本为例

作为发达金融市场的代表国家,美国和日本先后经历了几十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中有不少关于防范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可能加剧的风险承担行为的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3.4.1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笔者认为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如表3.1所示。

表3.1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及描述

具体来说,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标志在于1980年《吸收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的颁布。放松对本国利率的管制是为了适应美国当时经济发展出现了迅猛上升的形势,也是其金融市场深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本质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放松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颁布的Q条例的管制的过程。Q条例出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限制银行存款利率上限来控制银行经营成本,保障利润,避免倒闭。而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通货膨胀率的走高,利率管制反而成为银行正常经营的制约。此外,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对利率市场化也形成了“倒逼”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规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工具快速增长,同时资本市场管制逐步放开,对存款机构的资金来源结构形成了冲击(见表3.2)。

表3.2 美国存款保险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前后资金来源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FDIC数据计算

通过对改革进程的分析可知,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改革顺序是先取消大额存款(主要是大额可转让存单和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再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再分阶段取消一般存款利率上限,逐步放宽业务范围,最后到1986年4月,几乎所有的存款利率限制均被取消。

二是为了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美国建立了联邦基金机制,联邦基金利率成为美联储官方调控的基准利率,然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使之在一个狭窄的目标区间内波动,进而为利率的市场化变化提供基准点。

三是市场化后,中间业务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资产的比率仅在0.7%左右,随着利率管制的取消和1999年正式实施金融混业经营,中间业务发展迅猛,占比由之前的0.7%上升至2.5%以上,部分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甚至高达一半以上。李宏瑾(2015)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 [J].国际金融研究,2015(2):65-76.认为,这种状况直接降低了银行的利率风险。

四是利率的市场改革进程伴随着本国金融工具和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创新的金融产品有效化解了部分金融产品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并转移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五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期,银行的风险偏好明显上升,贷款组合中房地产贷款比重持续上升,加剧了银行潜在信用风险(肖欣荣、伍永刚,2011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 [J].国际金融研究,2011(1):69-75.)。

3.4.2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与美国类似,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如表3.3所示。

表3.3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及描述

具体来说,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7年开始到1996年结束。改革开启的标志是1977年日本大藏省允许以流通市场利率为参考决定国债发行利率。当时改革的难点主要在于利率管制集中于银行存贷款市场和货币市场。为了攻克难关,日本开始丰富金融市场上短期资金交易品种,推出了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CDs、CP(商业票据)、TB(政府债券)、FB(金融债券)等产品。随着管制的进一步放松,日本开始逐步降低金融资产交易单位,扩大交易范围,最后实现全面的利率市场化。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方案;二是改革顺序从国债市场到银行间市场再到存贷市场;三是通过丰富交易品种“倒逼”利率市场的自由化;四是改革过程中也注意配套设施的建设,如积极推动本国金融国际化进程,同时放松对利率以外金融市场的管制。

3.4.3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我国经济金融体系与美日两国存在较大差异,相关政治经济体制也不尽相同。相比之下,我国社会融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中介在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远远大于资本市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因此风险主要集中于银行体系,这些国家在利率市场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也有主动承担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的行为。因此,我国的相关改革应立足国情,与经济金融发展环境与阶段相适应。从美日两国的改革中所获取的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改革方式的选取意义重大

美日两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上取得了成功,两国无一例外地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可见这一方式较为可取。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就是在确立基准利率、货币市场收益率曲线完善、有效控制社会高通胀率的情况下逐步推进的,此举减少了改革初期利率的异常波动对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可以看到,渐进式改革方式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路线使得两国的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有充分时间进行反应与适应,金融消费者有效调整了预期,防范和化解了部分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意愿,为实现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提供了保障。

(2)改革需要防范银行的利率风险承担行为

美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前,主要的业务是传统信贷业务,利率风险较小,但在改革后,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的交易品种增多,中间业务占比增大。改革后,利率波动较大,因此利率风险突显了出来。美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后,将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缩小到很小一部分,取而代之的是发展金融衍生品业务来对冲风险,并获得更多的风险收益。

日本也注意到了对银行承担利率风险的防范。虽然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对美国起步较晚,金融自由化程度也不及美国,但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全面实行利用金融衍生品来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业务。此外,为了规避利率风险,日本商业银行十分注重对利率趋势的预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表内管理和表外管理。比如,银行对资产负债的管理不再是被动地跟随利率变化来调整利率风险管理策略,而是主动出击,在利率变动之前就采取措施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3)改革需要防范银行的信用风险承担行为

A. Joanne Kellermann、Femke de Vries和Jakob de Haan(2016)A. JOANNE KELLERMANN, FEMKE DE VRIES, JAKOB DE HAAN. 21世纪金融监管 [M].张晓朴,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221.的著作显示,在美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美国银行因为不良贷款率过高而引发了银行业危机。在这场危机中,大量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银行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存在巨大缺口,使得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存在问题。长此以往,资本市场表现疲软,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就会形成一个负反馈机制,经济增长长期乏力。美国监管层采取的积极措施是,陆续令商业银行成立专门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的不良贷款分离出去,并积极监管银行管理层做出主动承担信用风险的各类行为。此外,银行间并购也是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途径,商业银行通过并购提高了经营效率,实现了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增加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良贷款率过高问题,在增提的同时增资,可以抵消增提的损失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日本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起步相对较晚,不良贷款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主要原因是日本实体经济长期不景气。但在此期间,日本银行通过采取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控制银行主动承担更多信用风险的方法,仍然有部分可取之处——如紧缩信贷规模,通过增资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将不良贷款进行拍卖和证券化以及银行间进行联合等,这些措施共同发挥效应,以应对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承担信用风险的行为进一步加剧。

(4)推动相关配套改革,助力金融体系改革

从美日两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各个阶段和进程可以看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要想有效防范商业银行承担更多风险,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需要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着力完善和实施各项综合改革配套措施。比如,美国在改革利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完善了长期公债定价机制,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市场定价基础,避免其过度波动。日本则广泛地与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完善了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舒缓了金融消费者对利率市场化后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担忧情绪。此外,综合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建立,能够使资金价格与其他要素价格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相互协调,避免了利率市场化波动对其他金融资产或经济资产造成的间接不利影响(张晓朴、文竹,2013张晓朴,文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步骤与风险防范的政策安排——基于印度的案例分析[J].金融监管研究,2013(2):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