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经验

经验是适应环境的结果,故经验不仅使生活变得方便,也让人们产生自信与地位。于是,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经验,也盲目地相信自己有经验甚至假装有经验,这必然会导致错误与冲突的频繁发生。

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志愿者在不知道品牌的情况下喝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一半以上都更喜欢百事可乐,但当知道品牌后,人们就改变了观点,更愿意喝可口可乐。

在这里,品牌刺激使人的大脑产生了与品牌相关的记忆再现。此时饮料的意义就不仅由其口感决定,还受公司的服务、品牌文化等经验影响,由此人们的选择不再盲目地以当时的口感来决定了。

经验产生于实践,这种实践既是个人的经历,也可通过学习与交流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

经验首先是个人的习惯与偏好,而个人习惯与偏好一旦被大家接受,就会成为共同的行为偏好,即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

然而,个人的经验能否形成群体共识并演变成普遍性的文化,取决于这种经验的普遍性意义与传播的难易程度。

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科学知识与人性化的生活容易成为人们共同的经验和习惯。相反,随意性、特殊性与偏见是难以形成普遍性经验的。而不同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特定习惯则构成了特定的文化。

语言文字的形成与信息技术发展使经验的总结、交流与传承变得容易,从而有利于普遍性生活意义的文化形成与传播。

经验首先是人们感受的对象,因经验本身产生于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只是因感受的转移而成为记忆,但这种记忆因随时会被激活而成为当时的意识,如总结与回忆。

其次,经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补充与思考的逻辑。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困难的,这时经验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而使得对事物意义的认识变得容易。

如看见一家商店,我们就能知道它卖些什么、商品价位等,因为我们原来去过该店,于是可以事先确定在该店买什么,否则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

又如一个人现在的行为被我们感受到的是诚信,但对此人过去的经验感受却不是这样,这就让我们对他的评价不再盲目,我们的行为也就更理性了。

经验作为思考的逻辑依据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以局部来看整体、以小识大的“概率性推理”。如某人对我们说了点好话、做了点好事,我们就会认为他是好朋友,值得信任,什么事都相信他;一种食物给人以好的感官与味道,我们就认为其营养价值高等。

这种以局部推导整体、以小看大其实仍是一种盲目行为,因为这种推理不严格,是“概率性”的推理,即这仅仅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

二是将经验作为一种必然的联系来推导事物的意义,这是一种科学与严谨的逻辑推理。如生活健康则身体就会健康,学习勤奋成绩就会好等。

于是,一看到朋友,就想到他的一些习惯与爱好,这是经验的感觉反应,是认识事物意义的补充。同时,根据其一些表现,就产生其生活过得如何、现状怎样的认识,这是一种概率性推理,因为这仅仅是一种可能。而当其表现出迟缓,我们就会认为其身体变差了,或者病了,这就是客观的逻辑推理,因为这是必然的原因与结果关系。这样,通过经验的再现与推理,我们在面对该朋友时就有了合理的认识,并决定自己是否与其相处、如何与其相处。

当然,经验是作为概率性推理还是必然性的逻辑推理有时也难区别。不难理解,一个人的阅历越丰富、经验越多,对事物意义的认识就越容易,其生活就越轻松。

最后,经验除了可作为思考的补充与逻辑外,还可直接作为思考的结果和选择的标准。其原因在于当我们的选择太难,而他人的经历与我们的要求具有较多相同点时,我们就可能以经验作为结果和标准。不过,这也是一种近似的“概率性”推理。

如我想如何生活、理想是什么与如何实现等,这些都可能有些模糊。这时朋友、名人与明星的生活与经历就会对自己的认识与选择产生很大影响,且若其与自己的需要与感觉太接近,朋友、名人与明星本身就可能成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与选择的标准。

凭经验来生活,并不是说人们希望简单与重复,而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思考,当然这也不排除一些人安于现状与习惯于轻松地生活。相反,没有足够的经验,人们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就会因无能力做理性选择而只能使自己处于盲目、慌乱与危险中。

经验常常通过联想对生活产生影响。联想是指人们在受到一事物刺激时与此相关的、具有相同意义的经验就容易被想起,从而对人的思考与选择产生影响。

经历都会留下记忆,即事物特征在人的大脑皮层神经中形成联系,特别是对那些给人刺激大、重复性强以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同时,通过相同性刺激再现,使人的生活与情感在生活中容易出现相似和重复。

所谓相同性刺激,即生活中完全相同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某方面与某种程度的相同是可能的,由此刺激大脑中相联系的特定区域神经变得活跃而导致相应的记忆和感受容易再现。

如恐怖经历中的特定人物、形状、颜色与气味等就会与恐怖产生联系,而在人们再次受到这些相同性特征事物的刺激时,就会引发恐怖记忆与情感经历的再现。

当生活与经验的相似程度越大,经验的再现就越容易,从而思考与选择就能更多地凭感觉来进行。当生活与经验的相似性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不需要意识控制而形成本能反应,相反人们就只能更多地思考与艰难地选择,生活的无助感就会放大。

因此,当一个人置身于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因缺少经验而什么都要思考,由于对每一选择都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感到压力;反之,在其熟悉的环境就随意而轻松多了,因为相同性经验太丰富,认识与选择事物太容易。

另外,联想的难易还取决于人的思维能力。当一个人有较强的意志与想象能力时,联想就更容易进行、并更容易转变成一种感觉。所谓联想就是感受相同性少的事物,而思维能力与思考习惯可使这种联想变得容易。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越能详细地回忆往事,他就越容易找到经验与现实的联系,从而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变得容易,并因能更集中精力关注抽象和间接的问题而容易创新。因为想象与创新是一种对经验的间接关系反应,而年轻人往往具有这种能力。相反,许多老年人追忆往事都很困难,更不用说梦想了,这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更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并缺乏新意。

许多看似不同的事物,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相同与联系,因而只要人们找到了这种间接的联系与很少的相同特征,就能以相应的经验来认识与推导事物的意义从而做出成绩。

经验的逻辑作用其实也是事物间的相同性联想,只是这种相同性太少以及太抽象而需要我们艰难地寻找和感受。

经验在相同性刺激下再现将导致相应记忆神经的活跃与发展,从而使其更容易受到刺激,即能受到相同性特征更少、联系更间接的事物刺激而再现,如此循环,并逐步演变成一种生理特征与某种生物个性而遗传下去,由此决定了生命体的本能特征。

多项研究证明,人类可以在毫秒间快速从对方的脸上获得有关其性格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信息,这种直觉与心血来潮其实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即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他人肢体与脸部表情信息解读的经验和能力的积累,形成了代代相传的、日益活跃的解读神经。

从对事物的思考与选择,到重复与习惯的经验和本能,最后演变成生理特征并遗传,这反映了人类在适应环境中的进化过程,这种进化的意义在于生活中总有相同与重复性,不需要人们花太多时间去注意,同时有太多的不同与危机要处理,因此人们有必要节约能量与时间以用于更有意义的生活上。

最新科学证实,人的各种生理组织与器官也存在记忆能力,并在相同性的事物刺激下再现,由此影响人的大脑反应。

1984年,完成西班牙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的心脏外科专家卡拉尔普斯通过研究得出一项轰动医学界的理论:心脏很可能拥有自己的感觉与记忆,并通过大脑传递起作用。他列举了多个患者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性情大变的例子,且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性格都变得与捐献者类似。其原因就在于行为不仅是大脑的反应,也有各生理组织的参与,并相互影响而形成某种行为趋势。

经验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大脑组织的改变来实现遗传,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反映。研究发现,人类阶段性行为习惯与经验也会留下记忆,并持续影响人类生活,除非这种经验与现实产生冲突才逐步得以改变。

如在远古时代,男女之间有不同的社会分工,男人负责外出打猎,而在打猎中如果他不能找到猎物并正确估算出距离、速度,他就打不到猎物,全家人就会挨饿。而女人为获得食物,就必须维持家庭与人际关系而不至于被遗忘,特别是与特定男人的关系。

这就造成了男女之间的思维与情感不同:男人的生活主要是用来发现与处理问题,而女人的生活主要是建立关系与维护关系。由此男人形成了独立与沉稳的特质,而女人则倾向于情绪化,喜欢彰显和倾诉自己以求获得关注与同情。

同时,由于男人在打猎中需要不断发现与把握目标,并应对变化与挑战从而激发男人对新事物的热情和对不同生活的体验欲望,由此导致男人的冒险与野性。而女人因依赖于固定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稳定的食物,所以必须专一。显然,这些特征在男女平等的今天仍保存着,同时又因其与现实的矛盾而在发生改变。如男人也开始寻找有能力的女人而变得专一,女人可能为了事业而沉稳与独立。

生活是发展变化的,经验也在不断改变。因此,经验虽然使人的生活变得轻松,但如果经验与现实的冲突太大,而人们受过时的经验影响太深,这时经验给你带来的不是方便,而是麻烦与改变。如人们在饥饿中得到食物后,就会形成从哪里获得、如何获得等经验,而当人们再次面临饥饿时,自然首先想到原有食物获取的经验。假设现在食物来源发生了变化,这时人们寻找新的食物就变得困难,也会让人对寻找产生怀疑而造成经验的不利影响。

因而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许多经验与习惯变得毫无意义甚至起着负面作用,但改变与创新仍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地对待经验,要有开放的心态与勤于思考的能力,毕竟人类生活是建立在认知升级与对环境持续深入的适应基础上的。

经验虽让生活变得轻松,但当需要我们思考与适应新的生活时,过多的经验就会起到负面的作用。这就像我们的生活若要更有意义,就不能太沉浸于当时的环境。

总体来说,经验给生活带来方便,且在经验充分的情况下思考才容易做出成绩,因而积累经验、利用好经验是生活效率与质量的保证。没有经验,或者经验少虽有利于人们思考,但这种思考常常是被动的、盲目而无效的。

因此,经验与习惯既有利于思考和进步也可能阻碍思考与进步,这就需要我们在感觉与思考、在变与不变间把握好。

生活是对环境的适应,而经验是这种适应的结果。因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人们在生活中会因有经验而产生自信与地位。于是,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经验,也会盲目地相信自己有经验甚至假装有经验,这必然导致错误和与他人矛盾的发生。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以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来理解问题、处理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生活习惯与看似相同的经验而不愿意思考和做出新的选择,这就必然导致人与人、社会与社会的矛盾。

各种观点、思想的融合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当信息与技术发展过快,人们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处理大量复杂的问题与较大地改变自己时,就会导致人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矛盾与冲突便是这种不适应的表现。

同样,面对各种不同环境与传统的文化生活,各个国家与民族间自然会产生矛盾,即以谁的经验与思想为依据和标准。显然,谁都不愿放弃自己的经验和思想去适应他人,不愿重新学习与调整自己的生活,从而使得社会化与全球化的生活发展艰难,混乱也就难以避免。

当然,真理的发现与传播也需要时间和过程,我们不能盲目与简单地否定他人的思想和习惯。

社会越是发展,人的知识与技术能力越强,其生活对特定环境与经验的依赖就越少,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生活趋同性也就越大,这意味着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下各种经验、传统的冲突就会更多地产生。

因而,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战争,实质是相对技术的过快发展,人的思想还没有准备好,或者说是我们对物质与技术的重视多于对思想的重视而导致的人们不能很好理解与处理现实的结果,是我们的思想发展落后于技术发展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