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分析及思考
摘要:“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要求培养一大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的专业人才,但对部分高校当前政治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现状的统计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课程偏少、学时和学分过低的情况,极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人才的培养,也会引发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科研人员阵地丧失、队伍进一步减少,最终可能导致人民利益难以维护、社会主义道路难以坚持。出现这种状况有其复杂的原因,迫切需要多管齐下改变这种局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专业 硕士生课程体系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学科建设多次做出指示与重要论述,2014年7月,他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2015年11月,主持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那么,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课程体系设置现状,能否适应习近平总书记要“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要求,培养一大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的专业人才,为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服务呢?湖南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课题组,以期通过对政治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样本的统计分析,认清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当然,我们的研究只是初步的,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当前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一)样本的简单描述
湖南商学院承担了2014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课题组为了做好课题研究,运用实地、网上或者电话调查的方式,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间,对省内外部分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部分导师与研究生进行了访谈,收集了19个省、市、自治区的25所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理论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这25个培养方案来自全国的25所高校,其中,“211”高校11所(含“985”高校7所)、综合性大学10所、财经类高校9所、师范类高校4所,其他院校2所。全国有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共92所(还有一些社会科学院和党校也有学位授予权),课题组收集样本学校占有该专业授予权总数的27.2%。虽然课题组掌握样本不及全部院校的30%,但由于课题组掌握样本的代表性强,因而应该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些大学的政治经济学专业二级学科没有单独二级学科培养方案,只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因而在25个样本中,19个有政治经济学专业二级学科培养方案,6个只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但为了叙述的方便,下面都统一称为政治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
(二)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基本情况
政治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除外国语和政治理论等公共必修课外,一般由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几个模块构成,而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是课程体系的主体,所以主要对此进行统计分析。又由于有些学校没有把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分开,而是统称为必修课,并且学位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一般是必须开设的课程,所以对学位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一并进行分析。
在25个培养方案中,有19个开设了“中级微观经济学”与“中级宏观经济学”,另有6个开设了“高级微观经济学”与“高级宏观经济学”,也就是说,100%开设了“中(高)级微观经济学”与“中(高)级宏观经济学”。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的叫“高级计量经济学”,有的称“计量经济学”,但大部分叫“中级计量经济学”,高达88%的学校开设了这门课。《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经典名著,而在必修课中开设了“《资本论》研究”或者“《资本论》专题研究”的学校只有12个,仅占48%; “(高级)政治经济学(研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也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课程,但开设的学校分别是6个与5个,只占24%与20%,远不及“中(高)级微观经济学”“中(高)级宏观经济学”与“(中、高级)计量经济学”。另外,以讲授西方经济理论为主的“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前沿(专题)”,也远多于“政治经济学前沿(专题)”,见表1。
表1 学位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设置情况表
在主要学位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的课时和学分方面,以“中(高)级微观与宏观经济学”“中(高)级计量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和以“《资本论》(专题)研究”“(高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体系,在各高校政治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大部分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安排的学时是162个或者高于162个,学分是9个或者高于9个学分;而大部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体系安排的学时是54个或者低于54个,学分是3个或者低于3个,见表2。从单个学校来看,有2个学校根本没有开设上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有3个学校开设的上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在36个学时以下,2个学分以下。当然,也有2个学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等于或者高于西方经济学课程。需要说明的是,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1个学分讲授18学时,但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按此标准设置学时,而是有些学校1个学分讲授17个或者16个学时,因此,为了统计的方便,1个学分一律按18个学时计算。
表2 主要学位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学时和学分分布表 单位:个
由于《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经典名著,因而对《资本论》的开设情况做一点专门分析。大多学校把该课程叫作“《资本论》研究”或者“《资本论》专题研究”,也有个别学校叫作“《资本论》选读”,或者“《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该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12个学校中,学时与学分最高的1个学校是开设72个学时、设置4学分,54个学时与3个学分的学校有7个,36个学时与2个学分的学校有4个。另外有5个学校把该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其中54个学时与3个学分的学校有3个,36个学时与2个学分的学校有2个,见表3。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统计的方便,1个学分也是一律按18学时计算。
表3 《资本论》课程设置情况表 单位:个
此外,在各个培养方案选修课这一模块中,大多学校是设置了8~10门课程,要求学生选修4~5门课程,修6~10个学分。供学生选修的课程除上面提及的“《资本论》研究”外,主要的课程还有:“经济思想史”“劳动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
三、当前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分析样本学校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可以发现如下问题(包括引申出来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课程偏少,学时和学分过低。上面的统计表明,大部分学校在政治经济学硕士专业培养方案中,热衷于开设西方经济学类课程,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课程普遍表现冷淡。在学位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中,每个学校都开设了“中级微观与宏观经济学”或者“高级微观与宏观经济学”,高达88%的学校设置了“(中级或者高级)计量经济学”,开设“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前沿(专题)”等课程的学校也较多。但开设“《资本论》(专题)研究”的学校不及50%,开设“(高级)政治经济学(研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学校就更少。在学时和学分方面,大部分学校的西方经济学类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课程的3倍,更有个别学校完全没有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课程,相应的学时与学分数为零。
第二,缺乏政治经济学学科特色,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人才的培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也应该学习西方经济学类课程,但是,如果政治经济学专业不开设,或者很少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课程,政治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专业有什么区别?政治经济学学科特色又如何彰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人才又如何培养?
第三,引发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人员阵地丧失,队伍进一步减少。政治经济学专业如果不开设或者很少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课程,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的人员将逐步失去研究生教学这一阵地。加上一些学校在经管类本科生中也减少了政治经济学的课时讲授,因此本科生的政治经济学教学阵地也在缩减。再加上政治经济学刊物少,一些经济类或者社会科学综合类刊物很少或者根本不刊登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导致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人员也在减少。
第四,最终可能导致人民利益难以维护,社会主义道路难以坚持。大家知道,经济学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社会科学,不同的经济学说,其所处立场、代表的阶级利益是不相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明确标明自己的理论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西方经济学当然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这正如凯恩斯在《劝言集》中所直言的:“如果当真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自己那个阶级的利益……在阶级斗争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不是一个简单的那类课程多少的问题,还是一个事关大是大非的问题,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否占主导地位的问题,是能否维护人民利益、能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大问题。而从目前的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状况来看,最终可能导致人民利益难以维护,社会主义道路难以坚持,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二)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剖析
早在2005年,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先生就从高等学校经济学的教育方针与目标不明确、教材问题、教师和干部队伍问题、领导权问题等几个方面,深刻剖析了西方经济学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下降的原因。10年过去之后,这些原因仍然是引致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根源,以下对此做一些综合分析: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其培养方案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西方经济理论全面进入中国。在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的状态下,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不考政治经济学,这就导致一些高校、特别是那些引进了在国外学成归国经济学者的高校,西方经济学类课程不断增多,并成为课程体系中的主体。而如果高校,或者经管类院、系的领导权也被西化学者把控的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课程则很少开设、甚至不开设。
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比较缓慢。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特别需要经济理论的指导,但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还难以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和预见。因为从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所以“引经据典”式的研究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种是随着中央文件和政府政策变化而变化的“政策式”研究,也不可能从理论上做出系统和严谨的解释。因而使一些人习惯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寻求答案,导致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这种政治经济学学术研究的现象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也得到验证。大多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政治经济学概论”在内,内容由两大块组成,即一部分讲授《资本论》基本理论的资本主义部分,另一部分就是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部分,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教材对大学生明显缺乏吸引力,更不用说吸引研究生了。而如果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师本身不够优秀的话,学生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兴趣明显不如西方经济学。
三是扩招下的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就业不理想。大学扩大招生之后的大学生、研究生,不再像20世纪末的“天之骄子”,找一个自认为理想的工作不容易。一般认为政治经济学专业培养的硕士生要么是继续攻读博士,以便将来进入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但攻读博士并不容易;要么就是直接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但不攻读博士的话,这种可能性也越来越小;要么考入政府部门从事宏观管理工作,但可提供的岗位又很有限;要么进入企业从事经济管理工作,但其与其他经管类硕士生相比根本没有优势。在这种就业形势下,也导致很多高校重西方经济学,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四、结论及改进建议
(一)基本结论
“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客观上要求培养一大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的专业人才,但对部分高校当前政治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现状的统计分析发现,在高校政治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课程偏少、学时和学分过低。这种情况极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人才的培养,也会引发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科研人员阵地丧失、队伍进一步减少,最终可能导致人民利益难以维护、社会主义道路难以坚持。出现政治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重西方经济学、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培养方案没有明确国家标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比较缓慢,扩招下的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就业不理想。
(二)改进措施建议
首先,通过在培养方案中设立国家基本标准引导高校明确培养目标。基于当前政治经济学专业培养的实际情况,对该专业设立国家基本标准是必要的,基本标准至少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一是开设课程的规定。在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中,必须开设2门以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课程,讲授不能低于108个学时,修学分不能低于6个;在选修课中也必须开设2门以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课程,讲授不能低于72个学时,修学分不能低于4个。二是师资的基本规定。拥有该学位点的高校,必须有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够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科带头人1人,其他梯队成员不少于2人。用这样的基本标准来保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课程的最低限度的开设。当然,其他学位点是否设立国家基本标准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其次,通过改革学科评价体系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但是,还需要有其他措施的跟进,比如改革当前经济学学科评价体系就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创新型国家,理工学科应该也必须与国际接轨,但像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强的经济学如果也一律强调与国际接轨,就存在较大的问题,其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被边缘化(上面已经提及)。因而必须改革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学(包括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体系。比如,在评价指标中,国内顶尖期刊至少要与国外顶尖期刊分值一致,以此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特别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借口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去行反马克思主义或者非马克思主义之实;也不能借口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体地位,而不吸收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人类社会文明成果,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不只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是要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包括应用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系列经济学学科,为开设系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课程奠定真正的坚实基础。
最后,开拓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的就业前景。任何专业的发展前景、毕业生的就业好坏是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元素,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根基,因而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要在坚持国家基本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开设应用性强的选修课,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当然,党和政府的有关经济管理机构、各媒体机构内部涉及经济方面工作的各个部门等,在招收新进工作人员中,可以也完全应该要求有较高比例的人员是熟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专业人员。如果有这样的限制性规定,则更有利于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2005(10):4-11.
[2]程恩富.论推进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主析“马学”“西学”与“国学”之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4).
[3]白永秀,吴丰华,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8):82-92.
[4]逄锦聚.为什么和怎样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1):29-40.
[5]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4)[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