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人力资源集聚的路径和对策研究:基于重庆的实践经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2 进城务工群体

(1)广州

广州以开发包容作为城市发展理念,通过有效务实的服务积极吸引各类务工人员入穗,促进农民工群体与城市相融合。一是率先推行农民工积分制落户政策。2014年广州市出台了人口调控和入户政策“1+3”文件“1+3”文件指《关于加强广州市人口调控和服务管理的意见》以及《广州市户口迁入管理规定》《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办法》三大配套文件。,通过科学设置积分入户指标和分值,旨在引导和鼓励长期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各类人才和务工人员入户城镇、融入城镇。二是放宽务工人员公租房的申请条件和限制。《来穗务工人员申请承租市本级公共租赁住房实施细则》取消了务工人员的收入和资产限制,将连续办理广东省居住证的时间由5年以上缩短至3年以上,同时租期也进一步延长,按公租房项目租金标准的70%收取,住房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三是积极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广州市人民政府201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四是深化综合配套服务促进全方位融入。2014年广州市成立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2016年广州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在文化、经济、政治、生活等领域推动来穗务工人员全方位地融入广州社会。

表2-3为广州市吸引集聚进城务工群体的举措。

表2-3 广州市吸引集聚进城务工群体的举措

表2-3(续)

(2)贵州

作为劳务传统输出大省,贵州通过实施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积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本土创业、就地就业。近年来,返乡务工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17年,贵州省农民工总量为1124.5万人,其中,省内就业人数达到664.7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比重超过50%。。一是积极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连续出台了《“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关于贯彻落实“雁归兴贵”行动计划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及配套措施,全力推进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二是加大返乡人员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贴息资金和担保基金投入力度,创造性地推出了“惠工贷即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工会分别设立贴息资金,用于减轻示范企业资金负担,三级工会按3∶2∶1共同承担,即省总工会3万元、市(州)级工会2万元、县(市、区)级工会1万元。”模式,全面发挥政策效力。同时,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农村“三变”改革,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推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业务,采取林权抵押、多户联保等方式,降低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信贷门槛。三是着力优化公共服务,搭建服务平台。大力实施创业就业“双百”工程,建立“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竭力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搭建创业扶持平台、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四是突出社保兜底和权益保障。通过调整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确保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职工社保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出台工程建设领域务工人员工资支付保障金实施办法,建立市(州)应急周转金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表2-4为贵州吸引集聚进城务工群体的举措。

表2-4 贵州吸引集聚进城务工群体的举措

表2-4(续)

(3)启示

一是加大务工人员的就业创业服务力度。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务工人员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条件,必须加大就业创业对务工人员的吸引力。学习借鉴贵州通过专项行动加配套政策的方式,大力吸引务工人员特别是返乡劳动力,在社保补贴、税费减免、金融贷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务工人员真正的实惠。以工会为牵头单位,开展专项的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培养造就一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大力推进务工人员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学习借鉴广州的经验以积分落户为突破口,逐步放开对外来农民工等群体落户的限制,通过放宽务工人员公租房申请条件和限制,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以公办教育为主的方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给予农民工更多实惠。同时,学习借鉴贵州鼓励进城自谋职业的农民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强化社保的兜底作用。

三是全方位增强外来人员的归属感和融入度。学习借鉴广州出台的《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政策措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进外来人员在文化、经济、政治、生活等领域全方位融入广州社会。结合重庆实际,应加大普通话普及力度,推进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力量经常开展以社区为单位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优秀入渝人员中发展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择优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等,进一步增强外来人员参与融合的自豪感、市民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