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的高等财经教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倡导“新儒商”精神 培养优秀商科人才

孙芳城孙芳城,重庆工商大学校长。

“新儒商”通常是指秉承儒家传统美德,具有全球化视野和现代化管理意识的商人。作为一所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多年以来,重庆工商大学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培育学生“志存高远、诚信为本、以义取利、以利济世”,具有现代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全球化视野的“新儒商”精神,形成一定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培育大学生“新儒商”精神是财经高校的历史使命

(一)培育“新儒商”精神是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对“立德树人”精神和理念的探索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因此,培育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新儒商”人才,就是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二)培育“新儒商”精神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从私到公,不以个人私利为目标,而是逐渐把自己掌握的资源、创造的价值财富与别人分享。我国第一儒商、孔子的门生子贡曾经对孔子说:我已经能做到“富而无骄”了。但孔子说:你应该做到“富而好礼”。这个“礼”就是秩序、信仰,就是对人的尊重、对社会的尊重。孔子认为,一个优秀的商人,必须做到这样才行。因此,“新儒商”精神所倡导的精神内核,就是对“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三)培育“新儒商”精神是财经类高校的时代使命

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证明,世界经济秩序需要注入更多的道德基因。近年来,利益驱动所形成的功利主义在经济活动中有所抬头,“舍本逐利、舍义取利”的商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日益严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如何加强学生“新儒商”精神的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新儒商”精神的现代企业家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二、倡导“新儒商”精神是我校人才培养的自然选择

(一)倡导“新儒商”精神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和传承

儒商精神在学校的办学历史中传承已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原渝州大学1978年办学之初,在文财学院就提出努力培养新型商科人才的思想;原重庆商学院1986年成立伊始,便致力于商业文化的研究,首任院长明确提出培育儒商文化。2002年,渝州大学和重庆商学院合并成立重庆工商大学,继承两校传统,着力培养具有“新儒商”精神的新型工商人才。2011年,学校党委书记李春茹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培育倡导“新儒商”精神》的文章,确立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精神文化塑造方向,形成了学校人才培养发展的新思维。

(二)倡导“新儒商”精神是我校大学精神的延伸和弘扬

我校经过65年的砥砺奋进和深厚积淀,形成了“含弘自强、经邦济民”的大学精神。含弘就是胸怀博大,以世界眼光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兼容并包;自强就是“天行健,君子以志强不息”,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当仁不让,奋发有为;经邦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济民就是以人为本,慈悲为用,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因此,“新儒商”精神与“含弘自强,经邦济民”的大学精神是相互契合、相互印证的,是对大学精神的延伸和深化。

(三)倡导“新儒商”精神是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深化

近年来,学校结合社会需求和办学实际,提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三型一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核心内容与“新儒商”精神高度吻合。同时,我校80%以上毕业生从事的职业都与大商科直接相关。因此,大力倡导和培育“新儒商”精神具有广泛的教化意义。

三、以“五个教育”为抓手培育学生“新儒商”精神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学校深入推动“新儒商”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义”与“利”,着力培育能“经邦济民”的高素质人才。

(1)深化“三项改革”。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三项改革”,即课堂理论教学改革、综合实践教学改革和立体式考试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社会体验性和全员参与性,让学生在“感恩真情”“感知社会”中自我提升,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儒商”精神培育的深度融合。

(2)开展“一个行动”。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行动,以“修德、明礼、爱校”为主题,将大学生文明修身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

(3)推进“一项教育”。从2007年开始探索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开展诚信教育。会计学院自2000年起,就积极倡导并开展“会计不做假账从考试不作弊开始”免监考试点工作。凡申请“免监考”诚信考试的学生无一例违背自己的庄严承诺。

(4)实施“一项活动”。通过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义工志愿者活动等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获得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全国百强实践团队”、全国志愿助残阳光基地、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荣誉,入选教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

(二)实施通识教育,奠定学生人文底蕴

(1)设立通识学院培育“新儒商”精神。2011年设立通识学院,探索构建通识教育体系,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及创业教育五大类200余门通识选修课程。积极开展“通识博雅”系列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成长为一个内有人文情怀和科学艺术修养,外能兼济天下、经邦济世的全面发展的人。

(2)开设“新儒商”文化教育系列特色课程。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开设“专业导读课”导入“新儒商”精神。开设如《国学经典选读》《孙子兵法与团队管理》等体现“新儒商”精神的模块化课程。

(3)实施“36182”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从2003年开始,学校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自愿参与达到以下要求:写3万字的日记或读书笔记;读60部中外名著;公开发表1篇文章或作品;参加8次社会实践活动;完成2次策划。学校编印出版了160余万字的学生优秀读书笔记《读书感悟录精选》。

(4)开展系列儒家文化传播的品牌活动。每年举办“艺术文化节”“科技文化节”“创业论坛”以及传统文化“六个一”等系列活动,不定期开展“‘新儒商’精神”美文诵读大赛、“‘新儒商’精神”征文比赛等系列品牌活动,在活动中实现以文化人。

(三)深化创新教育,夯实学生发展基础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儒商”精神的时代要求。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学生最低应取得2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超过2学分的可以冲抵通识任选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学分。

(1)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学校出台《重庆工商大学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若干意见》,通过开展“五进活动”、实施“两个开放”、设立“两项基金”、指导“两个项目”等政策,鼓励支持教师将教学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学校要求各类科研平台以及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都应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平台面向学生设立开放性科研项目。

(2)构建“1553”学科竞赛体系。学校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1个中心”,通过“5个结合”,促进“5个互动”,完善“3大保障”推动我校学科竞赛工作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了覆盖我校所有学科的多层次、全方位学科竞赛体系,形成了一批“品牌学科竞赛项目”。学生取得了“挑战杯”全国金奖、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冠军等一系列优异成绩。

(3)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本科学生搞科研一直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学校设立创新学分,学校每年资助100余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学生论文奖、科研先进个人、科研标兵;设立学生科研出版基金,汇编或出版优秀学生科研成果。

(四)做实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学校率先在重庆市高校中设立创业学院,制定各种政策支持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1)开设系列创业教育课程。2000年开始,我校就在各专业开设了“创业学”课程。2007年,我校在全国较早将创新创业实验课程纳入了实验教学体系,自主研发了“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模拟实验”等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资源平台”,开设“大学生创业与小微企业成长”实验班,系统培养学生创业基础知识和能力。

(2)创新创业仿真实训模式。以“学校投资、学院管理、教师领衔、学生经营”模式建成专业类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学创园”,成立了财务会计咨询服务中心等22家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创业实训公司,将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训深度融合。

(3)建设创业综合实战平台。学校率先在重庆高校建立学生自主经营的勤工助学书报亭,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自立自强”“扶危济困”的“创新创业”文化,被誉为“学生创业的 ‘黄埔军校’”。2012年,学校建成“香樟林创业园”,按照“导师指导、学生经营、自负盈亏”的思路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了重庆高校首家股份式集团公司——CTBU大学生实践经营(集团)公司。

(五)拓展国际化教育,培养学生全球视野

为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与世界眼光,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开放办学,与全球25个国家(地区)的70余所高校(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被评为“重庆市市属公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示范校”。

(1)大力拓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学校较早设立了国际商学院和现代国际艺术学院两个中外合作学院。有一半以上的学院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在重庆高校率先开设了ACCA、CFA等国际项目班。学校率先探索出“2+2”双校园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由中外高校合作培养国际化商务人才的新路。

(2)举办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近年来,共有700余名国外师生来校参加交流活动。学校还借助各种文化交流合作活动,推进了专业、师资、课程、实践教学、定向交换学生的深度合作。

围绕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办学定位,我校大力倡导并积极探索了培育具有“新儒商”精神的人才培养改革,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是,我校将继续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新儒商”精神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