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脱贫攻坚研究:以四川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难点

研究重点之一:本书重点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扶贫的理论梳理。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出发,梳理和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消灭贫困的理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扶贫事业上的探索实践中,所产生和形成的一些理论。这些都是理论梳理和研究方面的重点,力求挖掘和粗浅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扶贫理论发展的线条和脉络。

研究重点之二:本书研究的又一重点在于系统总结、梳理和探究四川省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中的做法、理论困惑、实践困境。四川省是全国最大的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以四川省为样板,加强对四川省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实践考察,对于确保2020年的扶贫目标,确保全国所有贫困地区同全国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典型意义。本书重点研究四川省在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所面临的难题,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所面临的新问题,经过多次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以期能够尽早深度挖掘和发现问题,为实践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启示。这也是本书研究的难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选题视角新。精准扶贫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从社会各界关于脱贫攻坚的研究情况来看,其选题方面的雷同程度较大;在研究成果上,主要以新闻报告、领导讲话、经验总结、调研报告等形式居多;在研究方式上,以某一学者或者部分学者就某个地区,从理论梳理、热点深度剖析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少,以个人专著来大篇幅、深度梳理的就更少了;在研究视角上,大部分研究都进行了实践探讨,注重脱贫方法、手段等工具的运用,而在脱贫价值、主体意识等方面的价值理性思考较少。因此,本书从一开始就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回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逻辑起点,穿越时空,又回到现实,对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区人们治理贫困的实践探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把握。尤其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精准扶贫加以价值分析和理性批判,对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研究方法新。近年来,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大部分呈现于“基础性研究”“行业指导性研究”“政策性研究”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文献数量占据总体数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基础性研究”方面的文献数量最多。这些学者更多关注的是经验研究,他们的研究方法一般侧重于规范性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和定性研究等,实践性不强,学理性不足,缺乏理论深度。本书将规范性研究方法与社会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既进行文献梳理研究,又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对精准扶贫理论的思想资源;即注重理论指导,又加强社会调查研究,在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精准扶贫的实际状况,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加科学、理性。

第三,研究问题新。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主要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矛盾所决定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攻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推行至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基层在政策执行上的“相机决策”空间不足、对贫困户帮扶平均化与贫困村帮扶等级化、产业扶贫中的同质化低端化功利化、“五个一”整体联动较弱、贫困户获得感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本书要重点关注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