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山古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文史学者的调研

(一)本地学者的调研

蓬安是司马相如故里,文化积淀极为深厚,历代文人辈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蓬安县大批文史学者投身到蓬安本地文化的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中,不少学者将研究目光投向了蓬安境内的众多山城寨堡的代表——具有近八百年历史的运山城遗址,其中有5位学者的研究工作尤其值得一述。

蓬安县志办的蒋明善先生是最早对运山城遗址进行详细调查,并且著有专题性研究文章的学者。蒋明善先生于1985年对运山城遗址做过较为详细的实地调查,随后在1985年第4期的《南充史志》上发表了《古蓬州——运山城的历史作用》蒋明善.古蓬州——运山城的历史作用[J].南充史志,1985(4)一文。蒋明善先生在文中旁征博引,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运山城所处的地理位置、运山城的修建背景及修建过程、宋蒙双方对运山城的争夺、运山城在宋蒙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等问题。此文是目前所见第一篇专论运山城的文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该文侧重于文献梳理和分析运山城的历史作用,未对城内现存遗迹遗物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介绍,稍有遗憾。20世纪90年代,蒋明善先生又在《蓬安县文史资料选辑》上发表了《红军在蓬安》蒋明善:《红军在蓬安》,《蓬安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91年。一文,详细梳理了红军解放蓬安的经过、红军在蓬安地区的主要革命活动以及红军在蓬安及边境进行的反“围剿”战斗等重要史实。同时提到了驻守在燕山寨的红军与四川军阀杨森的军队在燕山寨血战的历史事实,为研究民国时期的燕山寨提供了重要信息。

1989年,蓬安县文管所的陈言昌先生实地调查了运山城遗址,并于当年在《四川文物》上发表了《南宋运山古城遗址》陈言昌.南宋运山古城遗址[J].四川文物,1989(4)一文。此文着重梳理了运山城的历史,对山城遗址本身几乎没有介绍,只简单提及城内至今存有宝祐纪功碑、南宋移治碑及古城遗址,并称“城制规模无考”,实未细察也。但不可否认,此文对运山城相关文献的梳理及重要碑刻信息的提供对后来研究者仍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陈言昌先生与龚之硕先生合著的《蓬安县建制沿革简介》陈言昌、龚之硕:《蓬安县建制沿革简介》,《蓬安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1994年。一文中,也提到宋末蓬州迁治运山一事,言及城中尚存宝祐纪功碑等题刻,但未深论。

20世纪90年代,蓬安潘学茂先生在《蓬安县文史资料》发表了《名山燕山寨》潘学茂:《名山燕山寨》,《蓬安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1995年。一文。潘先生在文中较系统地梳理了运山城历史,值得一提的是,此文不局限于宋代,而对明清之际、清代中后期乃至民国时期的运山城历史皆有梳理,这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拓展。此外,潘学茂先生还探讨了运山城所处的地理形势、自然条件及其与周边寨堡的关系等问题,这是研究深度和视角上的又一次延伸。文中还提到一些运山城的奇闻逸事,也为运山城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遗憾的是,此文仍然重在史实梳理,未对运山城遗址内的遗迹、遗物进行详细记录和介绍,运山城遗址遗迹分布及保存状况仍然不明。

蓬安县知名学者邓郁章先生对蓬安历史研究颇深,对运山城遗址也有深厚的感情。邓郁章先生曾实地考察运山城遗址,并在《运山古城:一部精彩的历史》邓郁章.运山古城:一部精彩的历史[N].南充日报,2005-04-11一文中第一次详细介绍了运山城在民国时期的历史,对南宋移治碑和宝祐纪功碑等重要碑刻材料有所提及,但所涉遗迹遗物仍不多。2007年,由邓郁章先生编注的《相如故里风光吟》一书中邓郁章.相如故里风光吟[M]//相如故里文化旅游丛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专列“运山丰碑”一节,收录明代以来吟咏运山古城的5首诗作。

2007年,蓬安本地学者唐树柏先生整理完成了《运山古战场》唐树柏.运山古战场[M]//相如故里故事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一文,并收录于《相如故里文化旅游丛书》中。唐先生此文文史结合,既有历史文献的引证,亦有文学语言的创作,洋洋洒洒数千言,将运山城的修建背景、相关历史等生动呈现,其间偶有涉及运山城遗址现存的城墙及纪功碑等遗迹。但此文创作意味远大于学术,文中部分史实有误,如将运山城前期守将杨大渊误作张大悦等。此外关于宋蒙双方攻守过程及相关语言的描写亦全凭文学创作,并无史料依据。

当然,蓬安本地实地调查过运山城并撰写文章的远不止上述5位学者,大量本地学者和文史爱好者选择以游记或散文等形式记录调查、游览运山城的过程及所思所想,这些作品大多发表于个人主页或博客,仅在小范围内传播,虽然未在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但其中蕴含不少可用信息,为后来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综上所述,蓬安本地学者对运山城遗址的调查和研究侧重文献梳理,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运山城的历史、运山城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对遗址本身关注较少。但不可否认,他们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他们对运山城历史的梳理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二)其他学者的调研

巴蜀宋蒙城堡的调查和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出现了研究的热潮。其后逐步发展,学界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整个宋蒙山城攻防体系的诸多山城寨堡。大批宋元史专家也投身到巴蜀古城堡的调查与研究中来。这些学者逐渐走出文献,越来越重视由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并且逐步摆脱孤立研究某一城寨的研究范式,开始以整体视角探讨宋蒙山城攻防体系的建立和运作等问题。而运山城既是南宋“八柱”之中坚,又是蒙(元)灭宋“蜀四帅府”之主力,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研究,都是无法回避的重点。

20世纪70年代末,四川大学胡昭曦先生在整理宋蒙战争史料的同时,先后对今四川、重庆境内的15座山城、2处水碛、1处铁锁关的地理位置、城防设施、战斗地点、交兵路线等问题进行过考察,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1985年以来,胡昭曦先生在大量整理相关文献材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后先后出版了《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胡昭曦,唐唯目.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宋蒙(元)关系史》胡昭曦.宋蒙(元)关系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巴蜀历史考察研究》胡昭曦.巴蜀历史考察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等论著,推动了巴蜀宋蒙山城遗址的调查与研究工作。这些论著虽非运山城专论,但也有部分章节和内容涉及运山城。如1984年胡昭曦与唐唯目先生合著出版的《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专门整理了光绪《蓬州志》关于运山城遗址的记载,并辑录南宋移治碑、宝祐纪功碑全文,极大地方便了后来的研究者。遗憾的是,胡昭曦先生未亲至运山城遗址开展实地调查,因此对运山城的研究及论述亦多侧重于文献梳理方面。

与胡昭曦先生同时期,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陈世松先生也开展了大量宋蒙城堡的调查研究工作。陈世松先生最初对南宋四川制置使余玠颇为关注,其《余玠传》对包括运山城在内的巴蜀山城防御体系有翔实的论述。1986年,陈先生又出版了《蒙古定蜀史稿》陈世松.蒙古定蜀史稿[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一书,其中第三章专题论述余玠治蜀及修筑了包括运山城在内的20座城寨。

20世纪90年代初,陈志学、杨荣新先生发表的《四川宋末抗元山城遗址概述》陈志学,杨荣新.四川宋末抗元山城遗址概述[J].文史杂志,1990(1)和薛玉树先生发表的《宋元战争中四川的宋军山城及其现状》薛玉树.宋元战争中四川的宋军山城及其现状[J].四川文物,1993(1)二文中,均提及运山城遗址,但介绍粗略,篇幅亦较小,不过寥寥一二百字而已。此外,还有大量与宋蒙城堡相关的调查研究成果也或多或少地涉及运山城遗址,难以一一列举。

进入21世纪以来,运山城遗址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2015年,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蒋晓春、雷晓龙在多次实地调查运山城后,合作发表了《四川省蓬安县运山城遗址调查简报》蒋晓春,雷晓龙.四川省蓬安县运山城遗址调查简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5(2),第一次详细介绍了运山城遗址的地理形势、现存遗迹、相关史实等,对运山城现存遗迹进行了全面普查和科学的数据测量、文字记录、图像采集工作,并对东门等重要遗迹进行了考古测绘,而且依据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城内现存遗迹做了初步的形制分析和时代判断,真正意义上将运山城遗址纳入考古学研究视野。其后蒋晓春、雷晓龙、刘菊发表《四川蓬安运山城遗址的调查与初步研究》蒋晓春,雷晓龙,刘菊.四川蓬安运山城遗址的调查与初步研究[M]//郑敬东.钓鱼城与世界十三世纪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6一文,对运山城修建、扩建经过,运山城防御体系特点,宋蒙战争期间及其后的运山城史实进行了初步探讨,基本理清了运山城的发展历史。2016年6月,雷晓龙在这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完成了题为《四川蓬安运山城遗址调查与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顺利通过答辩,并获评为“2016年西华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雷晓龙.四川蓬安运山城遗址调查与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6。虽然此文还有不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地方,但确为目前关于运山城遗址资料最翔实、研究最深入、图照最丰富、结论最科学的研究成果。

2016年6月,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李帆发表的《运山城与白帝城的比较研究——以宋元时期为中心》李帆.运山城与白帝城比较研究——以宋元时期为中心[J].贵阳学院学报,2016(3)一文,从地理概况、历史背景、战况经历、战略地位、历史作用等方面分析运山城与白帝城的异同,首次将运山城与其他山城进行比较研究。

著名文史作家马恒健先生实地调查过巴蜀地区大量古城堡,其中便包括运山城遗址。2010年,马先生曾在《家庭生活报》上刊登了《运山城:横亘半空护川东》马恒健.运山城:横亘半空护川东[N].家庭生活报,2010-06-08(8)一文,介绍并探讨了运山城的历史和遗迹,后收入其《蜀地最后的秘境》马恒健.蜀地最后的秘境[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一书。

除以上学者的调研成果外,在网络上也可散见一些游客登临游览运山城遗址的文章,多为游记及简单介绍,较之上述文章无明显突破,不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