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大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道德经》的启示

《道德经》的人生观,和孔子、儒家比较,确实比较消极,老子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没落阶级对现实的不满,从而采取另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但《道德经》的许多人生哲理及处世哲学却是可以借鉴的。

第一,老子的另类人生哲理

《道德经》的思想反映的是更深一层次的另一面的思想境界,即从事物的反面来理解事物,因此他的人生哲理,往往是反向的人生哲理。如孔子提出要积极关心社会、参与社会、改革社会,老子则仅是主张避世离尘;孔子主张向上奋发,老子则说要居下、不争;孔子主张刚健,老子则提出要柔弱;孔子倡举要奋发忘食,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欲;孔子竭力强调要学知识要教育,老子则主张要“绝圣弃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则提出“小国寡民”……老子反向的人生哲理最终是要“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儿”,反映了老子对尘世的厌恶,对虚伪的憎恨,而向往真朴,追求清静。

第二,老子的法宝是“曲则全”

老子的人生哲理最重要的莫过于《道德经·二十二章》所说:“曲则全。”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都是曲折人生的反映,诸如“大器晚成”。“进道若退”(四十一章)等,皆是老子曲折人生的具体实践。曲折人生启示人的一生应能屈能伸,能上能下,能进能退,要经得住起伏和坎坷,越是善于退的人,最终越能进。

第三,老子主张静

包括神静和形静,神静包括无欲、知足、不露,形静指无为、无扰、不争。在此原则下,老子主张为人要“少私寡欲”,为政要“清静无为”少翻动。“治大国若烹小鲜”,便是清静无为的具体体现,各人相安无忧,社会自然安宁。正如《道德经》所说: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就是说为政者,如能首先要求自己无为、无欲、清静无事,则百姓自然归朴安宁。

总之,《道德经》的人生哲理反映了人生途径的另一面,如果说儒家人生是阳性的、显性的人生哲理,那么老子道家则是阴性的、隐性的处事原则,二者在人生的旅途上各显神通,各有所长。此二种人生哲理应该互补互用,不仅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部应该互补,就是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也应该是互补的。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阶段,并非只适用一种处世哲理,有时候《道德经》的哲理反而容易取胜,因为其采用了一种迂回的办法,容易麻痹对方。

杨力启示

综上所述,以老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筑建曾经起到了不朽的作用,批判地弘扬其中有积极作用的方面,应该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