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与构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价值与理念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是中国主动应对全球格局深刻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下、谋划长远而做出的重大选择。它是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尝试,是我国百年来首次提出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对外和平发展战略,符合中国和沿线各国的根本利益。“一带一路”为全球化和全球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和新活力。

一、顺应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创新对外关系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在有力提升和支撑中国对自身在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原有国际体系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国际政治和世界科学技术几乎同时进入深度调整新周期。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全新的变化,深刻地改变着数百年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新一轮国际关系调整的进程。正是在此期间,中国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第1制造业大国和第1贸易大国,这几个标志性变化在如此短时间内集于一身,在历史上的大国崛起进程中尚无先例。

1954年,中国和印度、缅甸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现已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20世纪80年代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思想,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对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今天的中国不同于60年前全球冷战时期百废待兴的中国,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迫切需要重新打开国门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国。当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成为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革和调整的重要力量,世界各国对中国既寄予期望,希望中国有更多担当、积极作为,又多有猜忌和畏惧。对此,中国必须在战略上给出清晰有力的回答。

近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受益者,当前以全面融入既有国际体系为特征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亦进入一个新阶段。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中国在分享、获取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红利的同时,还应以自身发展为周边地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破解它们发展面临的各种瓶颈和问题,建立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对此,中国须在战略上画出清晰明确的蓝图。

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兼具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选择,是我国探索国际关系深刻变化条件下大国崛起的重大倡议,是我国外交思想和境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一带一路”以经济外交为手段,承袭历史,在地域广阔、人口密集、经济活力强劲的欧亚地区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通过提高相互联系和彼此的倚重程度,全面提升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核心地区的主力地位、话语权和影响力,维护我国安全和发展所需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一带一路”以其覆盖面之广、内涵之深、影响之远和策略之可行,体现了全球化条件下大国应有的胸襟和气魄。作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几千年文脉连绵的文明古国、快速发展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一带一路”给世界一个和平、合作、和谐、共赢的宣告和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相联相通,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所秉持的正确的义利观、历史观、发展观、安全观和世界观,将架起和平、增长、改革、文明4座桥梁,必将成为全球合作发展的新契机。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发展上升期。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角度看,各国谋和平、求发展的愿望都比以往更加强烈,沿线各国的前途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特别是今天沿线地区还有大量民众仍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亟须摆脱贫困。沿线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很多是低收入国家,还有9个最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希望搭上中国的经济快车。中国愿意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分享发展的机遇,分享市场、投资、贸易、环境发展中的收益,满足世界特别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展起来成为新型大国的新期待。

“一带一路”适应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促合作、谋发展”的最大利益诉求,突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一时代主题,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与各国各方凝聚共识、共商共建、共襄盛举,使沿线国家从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通过“一带一路”,进一步凝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合力,为其创造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与其携手实现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使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后,一些沿线国家对此反应积极,对复兴“丝绸之路”充满了期待。目前已经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中国提出的亚投行应运而生,得到57个国家的响应。“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开始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一带一路”必将造福沿线更多的国家和人民。

二、尊重国际社会的意愿和要求,体现大国道义和担当

2008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际经济、金融治理改革步履维艰,各国都面临着转变结构、深化改革的艰难选择。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突出,发达经济体与新型经济体对世界增长的贡献继续分化,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出现分化,金融货币政策已呈分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加重分化,政治结盟与经济结伴开始分化。在这一形势下,各国都在深入探索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第1大贸易体、产值第1的制造业国家、外汇储量第1、第3大对外投资国和创新驱动能力日强的国家,中国经济在年均持续两位数增长32年后进入新常态,即使增速在7%左右,也仍然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5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80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创历年最高值,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截至201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万亿美元大关。未来5年,投资额将超过5000亿美元,伴随着投资的产业输出能力、技术输出能力、工程承包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进一步释放。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出入境人数将达到5亿人次。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工厂、中国市场、中国服务、中国流动人群的消费能力,正汇成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这些标志着以全面融入既有国际体系为特征的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受益者,中国在分享、获取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红利的同时,还应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破解它们发展面临的各种瓶颈和问题,建立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存在不公平、不合理、不完善的一面,对于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创造和平发展、携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已形成的区域一体化存量进行优化整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大智慧需要大担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正是中国创新、完善当前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方案和议题,体现出中国勇立时代潮头的大国担当。

“一带一路”倡议适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的实施将推进东亚、南亚、中亚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欧亚之间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必定会对美国、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构建国际关系新体系采取的具体行动。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区域一体化日益成为和全球化并行不悖的发展潮流。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共同组建区域性经济共同体,已成为全球各区域的普遍做法,欧洲、拉美、非洲等都成立了合作程度深度不等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与之相比,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十分缓慢。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面积近5000万平方千米,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东西跨度超过1万千米,包含100多个国家,拥有约5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0%,占全球经济总量的60%,占全球贸易的60%,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经济走廊,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陆路交通不畅是制约欧亚大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古代海运不发达,古“丝绸之路”应运而生,促进了欧亚大陆的道路联通和贸易往来,但后来由于海运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古“丝绸之路”逐渐没落,欧亚大陆处于长期封闭的状态。欧亚大陆各区域发展不平衡、联系不紧密,交通基础设施或者不连不通、或者连而不通、或者通而不畅,这已成为深化欧亚大陆合作的重要障碍。除交通外,一些其他重要因素也限制了欧亚大陆经济的融合一体发展。“二战”后冷战主导下的国际大格局,实际上也使欧亚东西两大市场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目前欧亚大陆存在由不同国家主导的多个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国别构成、区域分布、合作范围与合作机制差异较大,彼此犬牙交错,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意大利面碗效应”。同时,欧亚大陆国家之间矛盾众多,互信程度低,严重阻碍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通。

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和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一带一路”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顺应沿线国家都有着加快自身发展的迫切愿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以经济合作推进共赢发展。“一带一路”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义,将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衔接和对接,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从全球经济发展大格局来看,“一带一路”东牵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西系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并连带北美经济圈,沿线涵盖了中亚、西亚、中东、东南亚、南亚、北非、东非等超过60个国家,并辐射东亚及西欧。“一带一路”倡议一旦变成现实,将构建起世界上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涵盖全球44亿人口,GDP规模达到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和29%,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2016年9月,在G20杭州峰会上,作为主办国的中国提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发展新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的高度评价和认同。这一发展理念和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包容性发展,开放式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所谓“包容性发展”,是指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各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开辟一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开展平等合作、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构建多领域合作体系,打造多层次合作格局,发展多渠道合作框架。政治上的平等互信、经济上的互利共赢,都是包容性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全球经济整体低迷不振的背景下,建设“一带一路”将为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发展构架和合作模式。有了各国的共同参与,“一带一路”不仅是贸易通道,还将是为地区繁荣创造新机遇、激发新活力的增长通道。

所谓“开放式合作”,是指“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完全向区域内外国家开放,不预设合作条件和门槛,不排斥和针对任何第三方,中国不谋求主导,更不是为一己私利。中国作为倡导者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不限定国别范畴,不是一个实体,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都可以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一带一路”不是单一国家的计划,更不是把一个国家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利益之上甚至全球利益之上的帝国再造计划。“一带一路”建设是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开放、合作发展、互利共赢为根本宗旨,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核心内容,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抓手,有效整合区域内资源、技术、市场和劳动力等各种要素,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促进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与中蒙俄等6大地区板块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共鉴、合作共赢。

三、以合作共赢替代零和博弈,推动形成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

欧亚大陆处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是全球安全形势最为复杂的区域,是全球各大国战略博弈和利益争夺最主要的角逐场,国家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威胁严重。在可预见的将来,中东局势依然动荡不安,中亚安全形势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恐怖活动与毒品走私猖獗,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创造和平稳定的政治安全环境是欧亚大陆各国的共同愿望。

当前国际体系的这些问题来源于现有体系对全球新变化明显的力不从心。今天全球经济、金融、安全、环境、网络、地区以及国际发展几乎所有议题领域,都已外溢到地区甚至全球层面,国际体系中的既有制度已经无法胜任。尽管守成国家对既有国际体制、机制、制度缺乏足够的变革意愿、动力和决心,但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人们对西方国家主导的国家体系封闭性、容纳能力提出质疑。金融危机后,新兴经济体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发展中国家仍然需要努力争得自身的合理利益诉求并得到他国的尊重。

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近代以来国际体系的重大变革,基本上都摆脱不了“修昔底德陷阱”,都是对原有秩序的毁灭性破坏后的重建。今日之世界面临着日益复杂和更加紧密联系的全球性问题,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国际制度、国际规则和国际规范,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已经不能反映变化着的世界,亟须进行改革。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又是全球包容性新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的作用和贡献是独特的,也是重大的,在推动国际政治秩序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中国应该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关于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想的伟大实践,是中国把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合作共赢的和平理念体现到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伟大实践,是掷地有声地塑造新时期中国外交理念与格局的伟大实践。中国倡导并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公共产品,展现中国的大国责任,在与国际体系和世界更多国家的双向互动中“改变自己,影响世界”,从行动上改变历史上“国强必霸”的逻辑以及现实区域合作中大国以权力损害小国利益的问题。中国超越冷战思维下形成的国际关系,在国际上占据了更加灵活主动的地位,目前已经与67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基本上覆盖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充分展示了中国和平发展惠及各国的良好形象。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不学历史上的崛起大国或现在的一些守成大国,在破坏规则中制定规则,而是在遵守规则中修改并完善规则。在不触动国际体系中守成集团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开辟新的利益增长点。依托和发挥周边国家与我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投资和经贸联系紧密、互动密切的优势,秉持“亲诚惠容”新理念,强化与周边国家的利益纽带,既为自身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又使我国发展更多地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特别是,对各方选择的制度和道路不相互否定,坚持“修庙,建庙,不拆庙”,对于中国倡议的国际新兴规则和体系,注重保持足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推进与既有国际体系中的已有规则保持联系、沟通和对话机制,形成互补、共生的格局。

四、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需要,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近40年来,由于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东快西慢、陆强海弱”格局。沿海地区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生产力布局的战略核心区,目前中国东部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0%,内陆地区进出口贸易和外资利用额在全国占比不到15%。西部地区远离出海口,与东部地区平均167千米的出海距离相比,西部地区平均出海距离长达2052千米,是东部地区的12.3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区域间开放程度的不平衡。

我国区域布局和发展应与对外经济通道互为表里、相互支撑。通过建设“一带一路”,逐步形成一批纵横交错、互相连接的战略大通道,以通道建设加快内部各主要经济区块的联系和整合,联通国内外各具比较优势的战略腹地、战略节点和桥头堡群,缓解西部内陆地区的区位和空间劣势,破解我国内陆地区因不靠边、不靠海形成的开放条件制约。一方面,“一带一路”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同长三角、珠三角(含港澳)、环渤海的连通,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相对接,进而向东进入太平洋,形成向东开放大通道,东中西部地区将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货运铁路、航空运输、油气管道以及江河航运等,形成打造一批关键节点、战略支点和开放高地。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将促进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与中亚、南亚、东欧及俄罗斯和蒙古国的联通,打造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一批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形成一批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内陆港和桥头堡,极大地提升这些地区的经济能量,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边缘迈向对外开放前沿。

在此框架下,内陆地区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回旋空间和增长动力源。这有利于解决中国新型城镇化“三个1亿人”问题,特别是将加快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的发展壮大,由此可以构建中国新一轮区域发展的“中三角”“西三角(乌鲁木齐、哈密、阿勒泰)”,在更高的水平上优化中国新型城镇化布局。改变目前以东部沿海城市为重点的“一家独大”的对外贸易格局,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回旋空间。“一带一路”将成为我国新时期、新阶段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推动我国向西陆地开放和向东海洋开放,进一步唤醒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活力,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和空间,形成多层次网络化,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格局。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可以看成“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国际版和战略延伸。

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和突破口。“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实施,有利于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陆轻海”传统,进一步确立和强化我国的海权意识,真正使我国从“黄色领土”走向“蓝色领土”。“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我国向西陆地开放和向东海洋开放,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边缘迈向对外开放前沿,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优化国内区域经济布局,形成东西贯通融合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特别是将广大的中西部内陆城市连接起来,东中西部地区将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货运铁路、航空运输、油气管道以及江河航运等,形成一批关键节点、战略支点和开放高地。双向开放格局本身也是海陆经济并重发展的体现,而这势必会推动海陆统筹格局的形成,从而促进海铁联运、江海联运通道的建设,最终带动国家腹地的整体开发和各级转运枢纽的建设。这将逐步改变中国目前单向开放的格局,进而形成多层次、网络化、东西互济、海陆统筹、面向全球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格局。

多年来,我国区域布局基本上是在国内规划各区域发展,这种规划思路和方法已经严重滞后于今天中国发展的实际,滞后于世界和区域发展的实际。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是我国长期管总的区域布局,将对不适应这一布局的区域规划做出适时调整。“一带一路”将改变长期以来产业布局仅限于国内现有区域和资源条件的状况,有望打破长期以来区域、产业和开放领域思维、视野和边界的局促,推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深度整合,有利于促进更高水平的互通、互补、互建。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更高水平的合作,在更高水平上整合或运用不同国家、区域的生产要素,加快各国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形成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立体化、网络状大联通,形成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型合作系统,全面提升沿线国家及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第一次真正做到以外带内、以内促外、内外联动、内外一体化发展,形成国际国内互动、互通和互补的区域新布局、产业新动力、开放新格局,构筑新一轮全球经济再平衡中我国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五、展现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共赢共进新愿景

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不同文明的接触,已经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明的交流和碰撞的人文精神,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2100多年前,中国人开辟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平等开展文明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迹,沿路各国人民受益匪浅。600多年前,中国的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古老的丝绸之路,曾是经济共赢、文明互鉴的合作范本。

古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各国商人排除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形成商品贸易走廊,推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在古丝绸之路上,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秉持开放、包容心态,彼此接纳,交流碰撞,对话沟通,共同发展,形成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壮丽景观。在以丝绸、茶叶、瓷器为代表的贸易以及以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为代表的技术传播的同时,丝绸之路还推动了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体系下的人们的精神交流和情感沟通。古丝绸之路为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世界文化的大运河”,并且历久弥新,已经成为一种文明交流、交往和交互的文化符号,至今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其所展现出的互利共赢合作理念以及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精神,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以构建经贸交流网络为中心,形成有利于整个欧亚大陆以及更广阔地区发展的物质和制度性基础设施,是具有顶层设计性质的公共产品。借助现代交通和通信工具,使古丝绸之路的“分程贸易”演变成为今天的“通程贸易”,古丝绸之路特定条件下质轻价高的“奢侈品”贸易,将变成今天的一切可贸易商品。“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实现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打通欧亚大陆长期封闭的状态,将形成一个以中国为起点面向欧亚的开放体系。它将极大地推动欧亚大陆内部贸易、投资的发展,推动形成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充分连接,形成有利于整个欧亚大陆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深度挖掘沿线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合作潜力,推动更广泛、更深层、更多样的区域合作,使更多的国家参与、融入,进而推动形成覆盖多国、水平更高的经济网络;它将极大地推动欧亚大陆内部的贸易、投资的发展,实现市场、资源、技术和劳动力等各种要素的互通和整合,形成更强劲的、更有效的、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在开放、发展、和平、共赢、安全、交融的世界新格局下,又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一带一路”汲取了古丝绸之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的精髓。古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更是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之路。在古丝绸之路上,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对话沟通,彼此接纳,共同发展,形成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壮丽景观,体现出鲜明的和平、多元、共荣特征。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古丝绸之路作为“文明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和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昭告世人“文明冲突”并非必然。古丝绸之路所创造的和平友好的交往秩序和互鉴共荣的交往智慧,是不同文明交流、共存、取长补短的珍贵价值,其所体现的和平性、包容性、开放性、互补性、互利性,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交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当前,众多相关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正是追寻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弘扬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努力;是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的新选择;是促进南南合作、缩小南北差距的新途径。古丝绸之路鲜明体现出的“和睦、和谐、和平、多元、共荣”的文化交流特征将通过“一带一路”发扬光大。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带,更是一条众多民族相处、多种宗教交织、不同文明交融的文化带。“一带一路”沿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立足于相关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倡导各国通过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实现和睦、和谐、和平的多元化发展,通过提升文化的相互开放水平,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形成更具宽容精神的取向,汇聚和释放文化促进发展的强大正能量,进而形成推动人类进步的和平观、义利观、历史观、发展观。“一带一路”能为人类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共存与共同发展提供新平台。在分裂主义、种族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等阴云笼罩的当今世界,“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不仅强调经济交流、安全促进、制度建设,更突出文化多元,促进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实现更有效率、更具包容性的增长。

文化是“一带一路”的灵魂,唯有增强各方的文化认同感,才能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不仅强调经济交流、安全促进、制度建设,更要突出文化融合,促进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一带一路”建设的着眼点要立足于各相关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通过提升文化的相互开放水平,推动不同文明交流碰撞,形成更具宽容精神的共同文化和永恒价值,汇聚和释放文化促进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实现更有效率、更具包容性的增长。“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某个国家的单赢,而是所有参与国家的多赢与繁荣,加强文化融合要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进而形成推动人类进步的和平观、义利观、历史观、发展观。加强“一带一路”文化融合还要消除文化障碍,突破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定式,破解西方文化的排他性,增强东方文化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把“中国梦”和“一带一路”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和“一带一路”发展的广阔前景对接起来。

(执笔人:徐占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完稿时间:2014年底)


(1) 张历历,张宇炎.实践形势与未来推进挑战[J].人民论坛,2016(1):27.

(2) 林梅.印度尼西亚佐科政府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及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合作的新契机[J].东南亚纵横,2015(9):36.

(3) 陈菲.“一带一路”与印度“季风计划”的战略对接研究[J].国际展望,2015(6):18-20.

(4) 基欧汉区分了两种不同互惠,即“特定型互惠”(specific reciprocity)和“扩散型互惠”(diffuse reciprocity),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具有明显的“扩散型互惠”特征。

(5) 孙伊然.亚投行:“一带一路”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J].外交评论,2016(1):16.

(6) 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建设进展课题组.坚持规划引领有序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报告[R],2016:23.

(7) 郭朝先,刘芳,皮思明.“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国际产能合作[J],2016(3):22.

(8) 张梅.对外产能合作:进展与挑战[J].国际问题研究,2016(1):111.

(9) 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谈2015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情况[EB/OL].商务部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网站.http://hzs.mofcom.gov.cn/artiacal/aa/201601/20160101236264.shtml.

(10) 中老铁路开工奠基仪式在万象举行[EB/OL].中铁国际集团公司网站[2015-12-04].ht(-?)tp://www.crecg.icom/?newshow/tp/225/id/246.html.

(11) 六年磨一剑誓建地中海东部第一港[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8-08.

(12) 专家热议“一带一路”——将成为第二次世界地理大发现[EB/OL].中国网财经,2016-09-13.

(13) 亚吉铁路电气列车迎来首批体验乘客[EB/OL].国际在线,2016-10-06.

(14) 中欧班列成为亚欧经济发展的“金桥银路”[EB/OL].人民网,2016-09-27.

(15) 欧晓理.“一带一路”工作进展及未来展望[J].港口经济,2015(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