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2019):新时代的陕西高质量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1 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变革的理论含义

3.1.1 高质量发展下质量变革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在经济内部、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实现协调、有质量发展,具体表现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为:宏观层面上是指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高质量,中观层面上是指产业结构变化的高质量,而微观层面上是指企业发展的高质量。质量变革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我国对质量变革的内在要求也应分别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进行探讨。

从宏观层面来看,质量变革的内在要求是从单一数量转向多元质量,目标是提升国民经济质量以实现经济发展的代价最小化。当一国或地区经济的边际增长率接近限值,特别是在资源环境约束增加的条件下,该国或地区必须破除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以抵消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不利影响,但仅依靠提高资本产出比来改善劳动生产率并不能完全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还需要借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各种既定投入要素向最终产出转变时达到的额外产出效率,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也是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核心引擎,还是经济有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全要素生产率主要由技术变化和结构变化引起,一般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等构成。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进步的作用,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通过改变生产要素的使用方式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而技术进步的间接效应借助于改变要素产出弹性与要素投入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因此,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注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特别是与技术进步有关的生产效率的提升。

从中观层面来看,质量变革的内在要求是从工业重型化转向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目标是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发展的代价最小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不仅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还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在前工业化时期,三次产业中主要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比重渐渐缩小,而以基础工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逐渐发展,再到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重心转为高加工工业,并成为三次产业的主导,而在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知识化成为该时期的主要特征。总体来看,产业的优势是从初级产品转化为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即产业结构遵循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再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般规律。因此,要实现经济的有质量提升,产业结构应在多元化的前提下具备高级化和合理化的特征,通过产业间的更迭来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从而最大化经济效益。

从微观层面来看,质量变革的内在要求是从企业数量增长转向企业质量提升,目标是提高企业质量以实现单个经济单位经济和社会成本的最小化。企业作为质量变革的微观主体,企业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宏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企业质量的构成主要为管理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层面。管理质量反映微观经济管理能力的优劣程度,它是指通过技术和管理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使企业改善质量、减本增效。管理质量涵盖企业内部组织建设、功能发挥与管理方式等方面,管理质量是产业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有效的科学管理才能提高产业和服务的质量,才能促进企业发展效益的提升。产品质量反映微观经济的有形产品的优劣程度,它是指物质技术特征满足实际需求。产品质量是产品使用价值和外观的具体体现。服务质量反映微观经济无形产品的优劣程度,它是指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为依据,采用非物质手段来增加企业产出的附加值。服务质量既包含服务过程中消费者能体验到的服务水平,也包含消费者的服务结果。总体而言,三者共同反映企业的质量投入,企业质量的提高对推动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带动行业以及整个经济发展质量的长期稳步提升都有重要作用。

3.1.2 高质量发展下质量变革的理论内涵

质量变革是国民经济整体优劣程度的变化,具体是指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对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进行全方位变革,要真实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在经济内部、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状态,这意味着要立足于在创新驱动的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生产效率的提升、居民生活的提高、居民分配的合理、资源环境的改善上下功夫,而这取决于发展观念、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是否发生根本性变化。若发展观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不转变,经济发展整体、综合与长远的效益提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质量变革是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从发展理念上看,质量变革是指从数量理念转向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理念变革。发展理念不仅指导发展行动,也决定发展目标、政策举措的根本方向。在中等收入阶段,我国原有的基于数量扩张理念的对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高度依赖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的一系列经济代价迫切需要调整与完善。但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仅依靠调节手段和政策设计的调整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发展观念进行变革,而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的五大新发展理念能解决增长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以及公平与正义问题,这可以更科学地指导新阶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人民生活与生态环境有质量地提升,有利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提升经济发展高质量。

从发展目标上看,质量变革是指从基本实现小康转向实现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变革。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使人民总体上实现小康是对经济发展的数量要求,主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全面现代化是对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主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它要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前提,实现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罗斯托认为各国经济发展主要划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大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6个阶段。根据我国的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上属于经济起飞阶段,是现代化的起点,而全面现代化是经济发展转向成熟推进之后的阶段,标志着现代化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为创新、人与绿色的现代化,创新的现代化能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提供更多优质产品以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的现代化能满足人民对文娱、健康等多方面的现代化需求,实现人民生活的高质量,绿色的现代化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损耗,实现资源环境的高质量,三者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提升经济发展高质量。

从发展路径上分析,质量变革是指从偏重需求管理转向强调供给结构性管理的行为路径变革。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产品和货币的发展关系可分为供给侧和需求侧。供给侧是以实体经济体系为主,是主要提供产品和服务所进行的活动,需求侧是以货币经济体系为主,主要是为形成购买力所进行的活动。需求侧的管理仅能带来经济短期内的高速增长,但经济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仍需要从供给侧着力,以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为核心,对实体经济进行调整与管理,完善市场机制。我国以往依靠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导致了产能无效、供给不足或过剩等问题,使得“有需求、无供给”的矛盾日渐突出,制约了经济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应注重要素供给质量和配置效率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发挥高端要素的作用,保证供给的有效,使得供给体系质量提高,并通过供给体系不断配合适应需求结构,全面提升人民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