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的规范管理与控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电子资源采购的实践需求

2.1 电子资源采购的需求分析

电子资源已成为当今时代图书馆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资源,也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信息源。电子资源建设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电子资源采购也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常规业务。电子资源建设除了少量免费和自建数据库外,主要是通过对数据库的整体购买(建立本地镜像)和馆藏使用权购买(远程访问下载)完成。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在“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提交了有效的电子资源采购费数据,总费用为21.98亿元,平均每个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经费约为288.1万元;2015年总费用是16.47亿元,均值为251万元;2014总费用为13.1亿元,均值为239万元。详见图2-1。可见,自2006年以来,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正呈持续走高趋势,且越是重点高校图书馆,其购置电子资源经费的比例越高,馆际差距逐年加大,如排名前五位的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的经费均逾2500万元,北京大学更是达到了4169万元。上海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经费在全部资源采购经费中的占比都已经远超纸质资源,高达80%。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17年4月发布采购数据库统计:共采购数据库170余个。其中,外文电子期刊近1.7万种,外文电子图书超过11万册,外文学位论文超过60万篇;中文电子期刊1.7万种,中文电子图书超过38万册,中文学位论文超过311万篇。电子资源体量实现了快速增长。[1]由此可见,电子资源采购已经成为图书馆最大的经费输出。

图2-1 2007—2016年高校图书馆馆均电子资源购置费(万元)[2]

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是重要的学术支撑机构,担负着为文化传播、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重要职责。进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期后,用户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电子资源则随之发挥了文献保障作用。由于电子资源的数据量庞大、价格昂贵,采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质量和经费使用效率,甚至影响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电子资源采购首先必须基于现实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根据本馆的任务,在兼顾图书馆和资源提供者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有关电子资源建设的一系列原则、标准与制度。

2.1.1 用户需求

用户信息需求决定着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2010年,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发布了未来大学图书馆的十大发展趋势,“馆藏的增长取决于用户”在其中名列第一。[3]采购的电子资源首先是为用户所使用,因此用户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在采购前,用户需求的反馈实际上也是一种评估行为。目前,在电子资源采购模式规则中,在部分采购模式中用户需求作为评估结果被直接反映到采购触发机制中,如用户决策采购模式(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PDA):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香槟分校2010年开展的开放式采购活动中,图书馆将符合标准的书目数据导入本馆OPAC系统,当用户对每本图书的数据点击次数达到10次时,就触发电子图书的自动购买。[4]

根据用户使用习惯,电子资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2016年《高等师范类院校大学生阅读调查报告》[5]表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载体正逐渐电子化,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如调查所示,目前高等师范类院校大学生选择阅读电子图书的比例为65.96%,电子期刊为17.21%。本科生选择电子图书阅读的比例更高,而硕、博研究生选择电子期刊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生。当被问及“喜欢采取何种方式阅读”这个问题时,55.72%的大学生选择手机阅读,较少部分大学生选择在Kindle等电子阅读器阅读(15.18%)或电脑在线阅读(13.45%),还有8.4%的喜欢从网络下载并打印后阅读。本科生利用手机进行碎片阅读的比例高于硕士生和博士生;博士生的专业学习需要通过网络查阅获取大量文献资料,因此他们比硕士生和本科生更喜欢在线阅读或下载打印后阅读。北京大学图书馆《2012—2016年电子资源年度利用情况》[6]调查显示:电子资源全文下载量正逐年攀升,2016年度高达2884.46万篇次,5年增长了1000万篇次;多媒体资源在线检索与点播频次也由2012年的126.98万次增长到202.51万次,增长将近一倍。相关用户调查也表明,与网上免费的学术资源相比,用户更信任也更愿意选择使用图书馆购买的学术资源。用户这种需求是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最根本的驱动力。

图2-2 北京大学图书馆2012—2016年电子资源利用情况[6]

2.1.2 馆藏规划推动

馆藏规划(Collection Development)是图书馆馆藏建设事业中重要的一环,其内容包括文献资源选择与收集、馆藏评鉴、复选与剔除、馆藏协调及资源共享等[7],合理的规划关乎馆藏结构以及馆藏资源价值的高效实现。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近年来持续走低,以纸质图书为媒介的传统阅读每况愈下。随着电子图书不断增多、数字出版的发展及以电子书为代表的移动阅读终端产业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转变,数字阅读逐渐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8]数字阅读也正在颠覆图书馆传统馆藏建设模式。为了提高文献利用率,更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求,需要采集电子资源与本馆其他类型的文献进行协调,纸电协调化发展的馆藏模式实现了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融合建设。馆藏规划既可保障电子资源采购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又可完善图书馆整体馆藏体系,使纸质馆藏和电子资源馆藏建设同步推进。

馆藏规划在实际的电子资源采购中表现为:明确基本需求,制定馆藏布局;把握资源方向,寻求共同的、互补的需求;拥护信息共享,选取联盟组织;组织合同框架,进行价格谈判;就许可状况与出版商谈判,组织存取管理;提供并分析利用数据;等等。[9]

2.1.3 资源长期保存需求

对于电子资源长期保存问题,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朱蔚[10]认为,现在是大数据时代,谁掌握了科技大数据,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伴随着电子资源的大量涌现,图书馆应更加重视电子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存储设备将成为数字图书馆系统的主要角色。

目前,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采购模式已经从传统印刷型文献的“购买—拥有”模式迅速转化为电子资源的“许可—使用”模式,也就是说购买文献后我们获得的是“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推动下,现阶段电子资源的种类、形式、品种、数量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比如,国家数字图书馆:截至2017年2月,外购数据库共计259个,包括中文数据库126个、外文数据库133个;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全文数据超过2.3亿页;征集地方志、民国文献、家谱、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等特色资源,存储量共21 TB;网络资源采集实现网络导航2.1万项,采集超过5万个政府网站信息、315种中文电子报纸及80个专题信息。[10]

2.1.4 资源共建共享的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图书馆走向数字化、信息化已成为必然。作为信息资源聚集地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全面开展信息化服务,实现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将成为必然趋势。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需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子等信息化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网络资源和各馆藏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的活动。以电子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服务”为原则,是为了节省电子资源采购经费,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走向联盟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采购力。

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a)作为一个描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组织形式的专有名词,为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学专家所关注、承认和使用。[11]图书馆联盟无论对用户、对资源提供商而言都是有益的。对用户而言,它将可利用资源范围由一馆扩大到多家图书馆,极大扩展了可利用资源的范围,也提高了文献检索的命中率和效率,节省了开支;对图书馆自身而言,找到了同舟共济的生存之道,就避免了各自衰退。

作为图书馆合作的重要模式,图书馆联盟具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相互交叉渗透等特点。地区性、国家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图书馆联盟不断涌现,最具标志性的是1996年6月成立的图书馆联盟国际联合体(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Library Consortia,ICOLC)。[12]它是一个联合各国图书馆联盟的组织,目前登记注册的图书馆联盟成员约200个,分布在南、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北美地区约占一半以上。[13]通过对国外图书馆联盟的战略规划、制度建设、发展政策、信息资源选择与评估标准等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特别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图书馆联盟发展水平较高,也较为成熟,图书馆联盟和各成员馆之间都非常重视共建与共享,成为世界各国图书馆联盟资源建设的典范。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和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2010年5月12日,“中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igital Resource Acquisition Alliance of Chinese Academic Libraries,DRAA)正式成立,标志着电子资源采购联盟组织正式形成,在此之前,引进数据库的工作一直由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CALIS)主持。目前,地区性、系统性的图书馆联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如有DRAA、CASHL(China Academi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brary,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NSTL(National Scie 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全国性实体综合图书馆联盟,也有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网、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等区域性虚拟图书馆联盟,还有如BALIS(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JALIS(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等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盟,这些联盟组织有政府资助的也有民间自发的,不管何种形式,通过共建共享来满足用户需求的趋势没有改变,对推动全国或地区的图书馆合作共享事业、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14]